对高考辽宁卷语文作文题目的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9
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按着胸膛咳嗽”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睡醒之后咳嗽约采访,得知众多的纽约小伙子报名参加纽约消防队,以替代那些牺牲者的空缺的名额。纽约姑娘说:“我要嫁给具有消防队员那样心灵的人。我讨厌那些每隔一小时就要查一下自己股票帐号的人——虽然这些人那么富有。” 很荣幸,我的这篇作文获得了58分。报纸在发表我的《浴火的凤凰》时还配发了阅卷老师的评语:“首先,作者审题正确,立意切合题意。他准确理解‘选择’一词的含义,引用的事例既是生死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选择,相关论述充分有力,中心突出。除了很有分量的事例之外,充沛真挚的感情也使本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通过八次参加高考作文的实践,我对高考作文题有四点感受: 一是题目应当是考生事先猜不到的,是种种“模拟考”所没有的。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考生真正的作文水平。例如, 2008年高考时普遍猜测考题必定是写汶川大地震,上海却出了个《他们》,别具一格。 二是不要出偏题、难题,不要太深、太生。要从考生的水平、能力出发,使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得出来。 三是题目要简明,大气。比如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2006年辽宁卷“肩膀”,2005年广东卷“纪念”。但是,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像猜谜,非常费解,要考生从“下面两幅图”写出“联想或感悟”: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如果说“我规范,我稳定”和“我新颖,我多变”还能做点文章的话,那“我周长短,面积大”、“我周长长,面积小”,简直成了几何题!像这样的晦涩的怪题,不应当成为严肃的高考题目。 四是命题看似浅,内涵深,下笔易,写好难,这样可以拉开考生间的差距,借以达到作文考试区分优劣的目的。 我还饶有兴味地阅读了《语文学习》杂志发来的法国、美国的高考作文试题。法国的作文题目偏重名著,如“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国的命题则要求考生从名人名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意。 ”;“。我是抓住“杂家”来做“杂”文章,把“杂”阐发为“博”: 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后酿佳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按着胸膛咳嗽”;“睡醒之后咳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旦无所事事,我却反而无所适从,一种无可名状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北京卷的“包容”,相对上海卷的“杂”和“忙”,主题更加充满鲜明的积极意义。“包容”这题目一看就明白,破题却费思量。作者必须从典型的包容事例引申出包容的含义和值得赞美之处。我在看了“包容”这道作文题之后,在脑海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