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如题所述

刘基,字伯温,明代青田县(今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朝末年刘伯温曾担任过县丞等职,五十岁之后作为朱元璋手下的几个主要谋臣之一,随朱元璋一起带兵作战,参与谋划消灭张士诚、陈友谅、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取得龙湾之战、江州之战、鄱阳湖大战等战役胜利。

正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朱元璋才正式迈出夺取天下的步伐。后来,刘伯温相继出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并首任考试官。任职期间,他为明朝制定了系列典章制度,制定《戊申大统历》,确定历法;参与《大明律》的草创、奏立军卫法,加强军队制度建设;复兴科举,辅弼明王朝人才培养和选拔等,对明朝初期的政权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伯温不仅为朱元璋谋划过很多军事大计,而且在建国之后他也是帮助朱元璋搭建国家基本框架体系的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朱元璋曾赞许他“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但众所周知,老朱也是一个非常狠的人,为了儿子朱标将来登基不被这些开国功臣所牵制,或者造成危害,在建国后,以各种理由逐一诛杀甚至灭族这一批人。

在这种环境下,刘伯温算是一个明白人,拒绝高封逐渐化险为夷全身而退。可惜的是,虽然朱元璋没有怎么弄他,但他的政敌胡惟庸却找机会诬陷了他,并借探视的机会,疑似加以谋害,导致其很快辞世。

虽然结局并不算非常好,但相比于那些被杀害被灭族的开国功臣,他的待遇还算不错的了。他死后朱元璋为其家乡青田县减轻赋税,还允许上三代封为永嘉郡公、永嘉郡夫人,受封永嘉郡祠,可谓是为后人荫庇了不少福气。

从他著述《郁离子》、《诚意伯文集》以及家训族训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不仅博学多才,还很注重修身养性,对后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在朱棣打败朱允文夺得皇位后,刘伯温次子刘璟(字仲璟,一字孟光,哥哥是刘琏)不愿归从,认为朱棣是篡位,因而被抓。刘璟在牢里怕连累族人,于是自辫上吊自杀了。

他自杀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连累族人,要知道那个时代得罪皇帝动不动就诛九族,非常残酷。刘璟这个人对朱棣态度非常强硬,不认可朱棣的帝位,以人臣不事二主为由,拒绝接受朱棣的官职任免。其次他在称呼上也冒犯了朱棣,仍称其为殿下,而不是万岁。更大胆的是,他还明确跟朱棣说,说他就是篡位,百世之后,仍然逃脱不掉“篡位”的性质定位。这点跟方孝孺非常像,很有骨气,但方孝孺在朱棣以其族人的性命威胁的情况,仍不为所动,导致其族人跟着遭殃。

这种情况性质是非常严重的,虽然他不接受朱棣的任职,称其是篡位,这些都其家教忠君守节的影响,但毕竟是冒犯到了最高统治者,这时候就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了,他的家人乃至族人,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他自杀了,就相当于“畏罪自杀”,变相屈服朱棣,向朱棣透露不要为难他的族人的讯息,所以朱棣为了平复国内的反对意见,最终还是决定放过他的族人。所以他此举即是无奈之举,又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不然的话,会像方孝孺那样,全家遭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世人把刘伯温吹得神乎其能。虽然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但刘伯温是大明的开国功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开国元勋并不一定就有好的下场,尤其是在明朝。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功臣,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力突出,不管是智谋方面还是带兵方面。

在打天下的时候,他们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是国家稳定后,他们的作用就失去了,反而成为了一大隐患。

朱元璋卸磨杀驴一点不手软,大部分的开国功臣都一命呜呼了。

话说回来,作为智囊的刘伯温,脑子够用,按说要比蓝玉等武将更懂得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可是刘伯温的下场并不好,不仅如此他的儿子竟然也被朱元璋的儿子所杀。

刘伯温父子为什么如此悲催?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但是仕途却并不顺利,后来直接就隐退了。后来被朱元璋礼聘出山,成为了他的谋士。

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的军事谋略上,刘伯温献计献策,鞠躬尽瘁。

但是刘伯温在建国后待遇一般,他只是被封了个“诚意伯”,与徐达、李善长不是一个等级。

至于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并没有证据证明是朱元璋说害。至少不像朱元璋对待蓝玉、胡惟庸之辈那样。

相传刘伯温生病后,朱元璋就派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看望,太医开了药方,不过吃了太医的药,刘伯温病情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不治身亡。

刘伯温的死其实和另一位开国元勋徐达有些类似。之所以刘伯温的死充满了疑问,更多的原因是因为胡惟庸和他的关系并不好。

关于这一点朱元璋也是知道的,他竟然会让胡惟庸去看望,这本身就让人不解。

但真实情况我们没有必要考究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刘伯温已经是一枚弃子了,他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涟,小儿子叫刘璟。大儿子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过性格柔弱,别看刘伯温死了,可是胡惟庸对于他的儿子仍然是没有什么好态度。老大也是,性格耿直,在遭到胡惟庸的迫害后,直接堕井自杀了。

可是老二刘璟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刘璟颇有乃父之风,在刘伯温的悉心教育下,刘璟也是一肚子才华。 

本来朱元璋打算让他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不过他却没有同意,反而让自己的侄子接了班。这也让朱元璋很高兴,朱棣对他也颇为认可,时常和他一起下棋,套下近乎。

不过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还是站在了建文帝这边,尽管他没有受到重用,但却始终没有向朱棣低头,反而回老家隐居了。

要说刘璟一肚子才华,但其实并没有什么施展的机会。可朱棣登基后,却找到了他,派人请他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把他抓到京城来,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称呼朱棣还是殿下,不承认他是皇帝,并且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一下让朱棣更加火大,不听命令也就罢了,竟然还一个劲的揭人的短,这直接是扎到了朱棣的心窝,朱棣可忍不了,直接就赐死了刘璟。

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不知道算没算到自己的两个儿子竟然是如此下场呢?

第2个回答  2021-01-15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有一个特点,可以共患难,不能共享乐。打完天下,就该坐天下,按理说天下都是你皇帝一个人的,但也不能忘了当初追随你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吧,人家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陪你造反,如今四海升平,你就把人一脚踢了?干那种飞鸟尽良弓藏的事?不过道理是这般道理,很多开国皇帝也都懂,但皇帝们仍然会这么做,因为皇帝也有他的苦衷。

很多人就问了,你都做了皇帝了,天下都是你的,你还有什么苦衷?皇帝就说了:人言打天下易,坐天下难,这个宝座实在太有诱惑力,谁都想坐一坐,但普通人想也是白想,没那个实力,那么谁有实力呢?就是这帮追随朕打天下的兄弟们。所以为了坐稳宝座,也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坐上宝座,必须把这些良弓藏起来。

皇帝说的也很有道理,兄弟们将心比心,也并非不能接受,那么就交出手中的权力,只做个富家翁就好,也算没有白白追随皇帝一场。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么做的,把有功之臣都圈在了开封城,好吃好喝的供养,再封个什么太子太保的大乌纱帽,听起来挺唬人,其实啥权力没有。不过这对于那些功臣来说,也就算是个不错的归宿了,就怕有的皇帝不愿飞鸟尽良弓藏,非要飞鸟尽良弓折。

没有鸟了,还要什么弓,直接折断吧,也就是兔死狗烹,兔子没了,狗也直接杀了吃肉。爱干这事的皇帝也有,就像刘邦,朱元璋。汉代最大的开国功臣当属韩信,不过韩信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有人说韩信是吕后杀的,那你说没有刘邦的授意,吕后敢那么做?还有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杀的功臣就多了,像什么蓝玉、冯胜、傅友德、李善长等等一堆人,明朝的开国功臣就没剩几个,这也是后来朱棣靖难,朱允炆无将可用的原因。

在大明的开国功臣里,功劳最大的应该就是刘伯温,民间盛传刘伯温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能力堪比诸葛亮,明史中也说他料事如神。这么神一个人,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皇位的最大威胁,怎么办呢?也好办,就学老赵家的杯酒释兵权吧,但朱元璋心想,老赵家太弱,咱老朱家不跟他们学,你看汉朝多强,匈奴都打跑了,所以咱学老刘家。

于是当刘伯温被赶出京城五年之后,胡惟庸带着太医千里迢迢从南京跑青田去看刘伯温了,这俩人其实是冤家对头。刘伯温心说,我生病,这仇人反而带着太医,大老远的来给我看病了,这不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嘛。但人家胡惟庸带的是太医,皇上身边的人,这刘伯温也就无话可说了,于是太医开了一副药,刘伯温就吃了,他不敢不吃啊。

过两天,刘伯温就感觉不好了,这病情明显加重,然后他去了趟京城,但又被朱元璋派人给送回了老家,再然后就没然后了,刘伯温就死了。都是套路啊,就跟吕后杀韩信一样,背后的人是谁,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据说刘伯温在临终前,是非常寒心的,但他还是对着他的儿子刘璟说,要忠于大明。

可见刘伯温到死都是忠于朱元璋的,他的儿子刘璟也是个孝顺孩子,父亲有遗命,就必须遵从。忠于大明当然就是忠于朱元璋,朱元璋死了,那就继续忠于朱允炆,然而没几年,朱棣又来了,叔侄俩都姓朱,你说到底该忠于谁?有人说反正都姓朱,谁当皇帝忠于谁,其实也对,但人家刘璟偏偏不这么想。

朱棣靖难成功后,对这些南京的大臣,都是礼遇有加,大力封赏,刘璟是开国功臣之后,朱棣对他自然也不错。可这刘璟偏偏不识时务,就是不愿承认朱棣这个皇帝,并且对朱棣说:燕王如此,不怕留下千载骂名吗?你说说这叫什么话?这话的另一个意思不就是想死吗,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朱棣的脾气也不好,想死那就成全他,于是刘璟就这么死了,结果,刘家两父子就都死在了朱家两父子手中。

第3个回答  2020-12-29

这个问题就牵扯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和刘伯温刘璟父子两代人的恩怨,还有说明一下的就是,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奉旨赐药而毒死,刘璟是被朱棣抓起来之后自己自缢于监牢,这二位之死看似不是朱元璋父子所为,其实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很大关系,刘璟之死更是朱棣所逼死。先来看看他父子二人的死因。

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便高中举人,二十六岁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但是因为刚正不阿被地方乡绅所不容,被迫辞官。三十二岁时元朝政府被起用为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但是因为检举监察御史失职,被陷害再度辞官归隐。四十一岁再被朝廷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协助左丞相帖里帖木儿,其中建议帖里帖木儿攻杀方国珍,但是帖里帖木儿不同意,气愤辞官。


可以说,刘伯温前期虽然聪颖,但是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在那个腐朽不堪的元朝末期是极为格格不入的,所以其大半生都是过得并不顺利。

公元1360年,四十九岁的时候,南京的朱元璋久闻刘伯温大名,一纸诏书将其请到了南京,当朱元璋的谋臣,这是刘伯温的一身才华才有施展空间,自此辅佐朱元璋八年,为朱元璋制定逐个击破、避免两线作战的方针,此后击败元末诸雄,于1368年建立大明。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认为他的谋略是高于诸葛亮,确实刘伯温为朱元璋剿灭元末群雄、统一天下建立的不朽的功勋。


但是建立大明后,刘伯温的身体就开始不好起来,公元1375年,刘伯温正月的时候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结果胡惟庸公报私仇在刘伯温的药里下了慢性毒药,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之后身体越来越难受。

这里看出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仔细看其原因可没有那么简单。一来,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任监察御史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与胡惟庸政见上有诸多不和,明知道这二人是政敌,派胡惟庸去赐药显然是朱元璋故意为之,而且在服下胡惟庸所赐之药的一个半月之后,刘伯温抱病进宫,委婉的向朱元璋说明了自己服下御医的药之后,身体更加不舒服,但是朱元璋只是让他好好养病,不要操心太多,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将刘伯温打发走了,这使刘伯温大为心寒。难道刘伯温都说出来了药有问题,朱元璋还察觉不到是胡惟庸所为吗?一个多月后,刘伯温病死家中。

浮人的猜想:显然,朱元璋知道这药有问题,但是此时动胡惟庸还为时过早,派胡惟庸去赐药也是试探其心思,也是朱元璋给其犯罪的机会,一来可以杀死刘伯温这个谋臣,毕竟知道太多,二来处置胡惟庸时也可以以其毒死刘伯温为其罪名。所以,朱元璋这一招够狠。

刘璟

刘璟(1350-1402),字仲璟,一字孟光,刘伯温次子。刘璟自小好学,通诸经,喜谈兵,究韬略,是非常像其父亲刘伯温的。洪武十四年(1381)的时候,曾辅佐延安侯唐胜宗清剿叛逆,出谋划策,大获全胜,朱元璋非常欣喜,赞曰:"璟,真伯温之子也。"很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认为刘璟最适合继承刘伯温爵位,但是刘璟认为自己长兄刘琏有子刘廌,所以将爵位让给侄子刘廌,这里看出刘璟是一个不慕虚名的正直之士。


但是生不逢时,靖难之役发生时,刘璟作为曹国公李景隆的参谋与燕王朱棣交战,但是李景隆迂腐听不进刘璟的谏言致使大军失败,刘璟而后带病赴京向建文帝呈《闻见录》希望建文帝改变用兵方略,但是建文帝不听,无奈归隐。

南京城破之时,朱棣要找些开国元勋后代来接受新朝的封赏,让他们承认朱棣的皇帝位子,但是刘璟看不惯叛逆,称病不去,结果被朱棣抓到了南京。刘璟到了南京后,见了朱棣仍然称朱棣殿下,拒绝奉其为皇,面对这么一个反动的人,朱棣也是先忍让,最后刘璟直接来一句刺骨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最后朱棣忍无可忍,直接将其关押在监牢,刘璟在监牢中自缢而死,以死明志。


浮人猜想:这里似乎是刘璟为了保全名节,自缢而死。但是仔细想想能发现其中的疑点。朱棣在抢夺皇帝大位之后,也不敢大肆杀戮开国元勋后代。但是刘璟关押在监牢中,怎么可能自缢而死,要知道要是有犯人在监牢自杀,狱卒有监管不严之罪,何况是刘璟这样的犯人。刘璟死后,就有官吏准备将刘璟的家族判罪,但是朱棣立刻就说明刘璟是功勋后代,不要祸及家人。

这里怎么都有这样一种味道,就是刘璟反动异常,使朱棣怒而杀之,但是不祸及家人,避免事情扩大化,只杀刘璟一人。朱棣这招,一方面把刘璟这个反动分子杀掉,令一方面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宽恕其的家人,仁君形象。

浮人语

刘伯温和刘璟父子都是朱明王朝鞠躬尽瘁的臣子,可惜下场都不是很好。或许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与朱元璋毫无关系。刘璟也是自杀的,与朱棣也无关系。但是君臣之间的事情又怎能说得清呢?

参考文献: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明史·刘基传》

《明史纪事本末》

第4个回答  2021-01-09
这是因为朱棣害怕刘伯温的儿子影响到自己的统治,而且由于他是造反得到的皇位,所以皇位根基非常不稳,因此需要一些手段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