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玩家游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一同造车,谁将是那块短板?

如题所述

或许受到了一汽红旗、东风岚图、北汽ARCFOX、上汽"L"等友商向高端化进阶的撩拨,长安汽车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迫切心情。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登上首期央视《第一发布》节目,并在节目中正式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此时,距离长安发布"第三次创业"计划以来,已经时隔两年之久。

这家拥有将近160年历史的车企,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军转民",第二次创业"转向乘用车"之后, 如今正在经历第三次创业阶段中新能源造车浪潮的冲击。

创业江湖,非死即生,"长治久安"的表象下,存着一颗"忧患"的心。

外忧有特斯拉、宝马、大众;内患有传统车企比亚迪,新势力车企蔚来、理想、小鹏。再加上众多传统国企的新能源规划轮番发布,逼迫长安不得不以最高的姿态入局,并寄希望于"后来者居上"的发展规律。

于是,代表了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顶尖水平的华为,作为智慧能源产业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通过资金实力雄厚的长安牵线,让三个"顶级玩家"坐到了一起。

既然是要在"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游戏专区里新开一局,就要求三位玩家扮演起不同的角色 。虽然目前各自的分工以及在新项目中的出资占比暂未得知,但是打赢一场高端局游戏的前提是:谁都不能出差错。

可是,游戏中无法避免出现"短板"选手。那么,谁有可能会拖累整个团队?

会是华为吗?

此前,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不绝于耳,每每传出,总会有华为高管出来否认。

导致诸多捕风捉影消息出现的原因,是业界媒体对华为在汽车领域频繁动作的关注:华为与20多个汽车厂商签署战略合作,在欧洲、国内招聘大量汽车制造专家……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争议的话题:如果不打算造车,华为想做什么?

2019年,中信证券研究所部绘制了一张华为同多方开展车联网深度合作的表格。从表格中显示的信息来看,华为所有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都是围绕车联网技术开展。

再结合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就梳理出了华为开展车联网技术的链路。

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2016年,华为首次公开与车企合作,与ABB、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共同组建"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组建全球首个着眼于5G车联网的产业联盟。

在2019世界移动大会伦敦预沟通会上,华为正式发布"自动驾驶移动网络"系列化解决方案。

此后, 随着中国5G产业开启商用元年,包括车联网行业在内的跨产业协作迎来应用爆发期。今年,华为先后发布了5G车载模组MH5000,以及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

紧接着,华为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

这其中,华为经历了"造车传闻"到"建立生态"的过程。换个角度来看,就是从可能"树敌"的零和博弈转向了"结盟"的正和博弈上。

这个结果建立在时代的背景之下:5G时代,华为的参与度会越来越深入。主机厂不擅长的ICT业务,恰好是华为擅长的。汽车接入5G生态,成为新的移动终端,这个产业的朋友圈越大越好。

由此可见,华为大概率不会是长安的联合造车伙伴,而是以Tier1(Tier One,意为给设备厂商供货的一级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到长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车的制造中。

但是,这种参与又不仅限于长安。毕竟华为作为车企的供应商,一定是对所有合作伙伴均开放最新的技术成果。这就意味着,长安将要制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仅依靠华为的加持,是无法与另外17家同盟成员出现明显的"智能"差异化。

另一方面,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曾在今年北京车展上透露,今年华为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约合33.4亿元人民币),并且目前不考虑盈利。

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积累和充裕研发资金的华为,非但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还会是决定游戏开局的关键角色。

会是宁德时代吗?

毋庸置疑,这家来自中国福建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是成功的。

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龙头,电池装机量达到16.75GWh,市场份额近50%。

即便排名靠前,也没能阻止下滑。从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来看,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

虽然财报中并未披露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严重下滑,从而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

除了不可控的疫情导致市场刚需下滑,宁德时代的销售收入减少让人联想到了今年上半年,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不再采用松下电池而是"移情"韩国LG化学,使得后者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不少日韩电池正在回归市场,开始频繁在华布局,拉拢新的合作伙伴。

这种回归让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着利益的博弈。

譬如,此前吉利曾宣布,其间接拥有99%股权的附属公司上海华普国润与LG化学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电池;丰田与松下宣布成立车载电池合资公司;大众在德国下萨克森州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又向瑞典电动车电池生产企业Northvolt注资等。

而上文所提到的企业,均同时也在与宁德时代合作,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将宁德时代作为唯一电池供应商,多数是想通过捆绑多家不同的企业,来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话语权。

何况之前就有先例。2018年,大众集团就曾因受LG化学供应掣肘被迫限制奥迪E-tron产量,随即寻求SKI供应北美市场,结果招来LG化学断供威胁。

这就可以从另一方面来验证长安高调宣布和宁德时代共同造车的深度合作可能性。如果宁德时代只是以供应商的方式参与进来,那么长安一定会为动力电池及时供应留足"后手",不排除选择多个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顶级玩家游戏"的噱头就远大于实际。

如果宁德时代以合伙人的角色加入到这一场造车中——根据长江证券曾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存货和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远低于竞争对手公司,这意味着其对于下游厂商强大的谈判主导权——这或许会让造车主导角色长安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影响整个高端化进程的节奏。

不过,按照当前市面主流新能源车型选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情况来看,长安能够保证高端化造车进程顺利的前提,就是"和大家一样"。至于自己和宁德时代的容错率,另外需要发展中的磨合。

这就意味着,拥有市场口碑和装机量基础的宁德时代,也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只是游戏开始前必须有的角色。

会是长安吗?

此前,长安向高端化的发展转型一直不怎么顺利,曾经尝试过由品牌高端化向车型高端化转变,于是就有了CS95这款车的出现。

但是,CS95虽然补足了长安汽车SUV产品矩阵,却没能成为长安汽车迈向高端化的试金石,从最初的月销4000辆下滑到月销不足一千辆。

今年,UNI-T车型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虽然UNI系列在长安内部被定为于高端系列产品,但是首款车型UNI-T接近十万元的起售价,无疑在价格上给这一段高端化进程盖上了天花板。

而长安真正称得上向高端化迈进的一步,应该是此前与蔚来合资成立的长安蔚来。相关报道显示,当时长安内部也曾有表态:"长安中高端品牌由长安蔚来团队负责"。

遗憾的是,在长安汽车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显示,长安汽车在长安蔚来的持股比例,已由原先的50%上升至95.38%。这意味着,另外一股东蔚来汽车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双方所组建的合资公司。

此时,对于长安汽车"要不要"做高端品牌的争议,仿佛也变成了"能不能"做高端品牌的质疑。并且,在品牌向高端化转型的过程中,长安也凸显出一个问题"慢"。

去年年底,长安新能源引入南京润科、长新基金、两江基金和南方工业基金4家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的股权比例将由100%稀释到48.95%。

但是,引入新资本后,长安新能源的动作像突然停滞了一样。对比国内其他汽车集团,北汽旗下的新能源板块已经独立上市,并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ARCFOX;广汽与蔚来合资成立的新能源品牌HYCAN合创,首款量产车HYCAN 007已经上市;东风也推出了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上汽全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L"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意识到了自身"慢"的长安,或许正是期望通过这一次与华为和宁德时代两家在细分领域里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高端梦"。

在这个梦里,包含了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方舟架构",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

而在梦或将被实现的终点,是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所表示的:"预计2025年,将有百万台级的车辆接入方舟的自动驾驶世界,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技术。" 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描绘的,未来5年计划发布的105款产品中,包括了23款新能源产品。

且不论这个梦境有多大,单从"5年105款产品"的新品超高频节奏,就能看到长安对高端化的渴望。并且,也能从三方合作中读出长安的别有用心——"既然打不过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所以,游戏中的"短板"选手会是发起者长安自己吗?

现在不好下结论,只是看上去,长安的确像是发挥最不稳定的那个角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