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忠臣呢?

如题所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一支五千人的汉军没于塞外,主将李陵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是司马迁人生最大的灾难,但《史记》中对李陵事件的记叙,只有寥寥二三百字。为了解这个改变太史公命运的人,只能看看班固在《汉书》中的描写了。班固告诉我们,少年时代的李陵,工作在宫禁内,等于是在汉武帝身边成长起来。他的好朋友霍光和上官桀,也都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李陵的朋友圈,正是和汉武帝关系最_密的那个小圈子。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3万骑兵从酒泉出击在天山活动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押送辎重。李陵主动请命,想独立带领一支部队,去分担单于的攻势。汉武帝提醒李陵,这次军事行动规模很大,已经没有骑兵再分拨给他了。两年前,汉朝远征大宛,战马几乎消耗光了,而新夺得的大宛马是珍贵的种马,这时还不能派上前线。但李陵毫不畏惧,称自己不需要骑兵,“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雄壮的气概打动了汉武帝,但他仍然觉得过于冒险,于是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中途接应李陵军。路博德是一员老将,当年曾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平定南越,羞于做初出茅庐的李陵后援,于是上奏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宜和匈奴作战,希望和李陵等到来年春天再出击,各带五千骑兵,一定可以生擒单于。这份上奏却激怒了汉武帝,他认为是李陵出尔反尔,教唆路博德这样推辞,于是交给路博德另外一个任务,而让李陵立刻出击。这个决策过程,汉武帝和李陵都没有错——这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而是善与善之间的误会。于是李陵带着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了,向北行进了30天,在浚稽山扎营。浚稽山是匈奴的重要据点,据学者推断,应该是今天杭爱山脉东端的某座山。这里和居延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500公里。一支携带着往返辎重——包括至少60天的食物,足够的饮用水,以及大型弓弩和巨量箭矢等等的步兵,这个进军速度相当可观。李陵把经过的山川地形画成地图,派人回长安汇报了军情,汉武帝非常高兴。但就在这时,李陵遭遇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3万骑兵。三万人对五千人,骑兵对步兵,战争结果本该毫无悬念,但匈奴人却被李陵杀得大败。单于于是左右增兵,以总计8万骑兵再次发动攻击。众寡如此悬殊,李陵只能一边作战,一边向南撤退。这场战役被班固写得精彩纷呈,尤其深谙编剧技巧。李陵能否成功脱身?他总是不断给读者希望的曙光,然后又无情地掐灭它。李陵终于从匈奴俘虏口中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单于已经越追越恐惧,心中盘算:这样一支人单势孤的步兵,凭什么可以和我力战这么久?莫非是想把我吸引到汉朝边塞,然后大举围攻?匈奴的贵族们也在犹豫:前方还有四五十里的开阔地带,可以发挥骑兵的优势再猛攻一次,如果还不能成功,就撤兵。也就是说,只要撑过这四五十里就安全了。李陵全军上下应该都精神一振,于是又是一天数十回合的激战,杀伤了匈奴两千余人。但就在单于要撤兵的时候,李陵军中出了叛徒,把军情全部泄露给了单于:伏兵,不存在的;李陵军中的箭矢,也快用尽了。单于于是放胆全力进攻,截断了李陵的归途,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抢占了全部有利地形,四面八方箭如雨下。李陵的部队也竭力还击,班固在这里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日五十万矢皆尽”。汉代的箭镞每支重量不低于17克,50万矢意味着光是打造这些箭镞,至少需要8500千克的铜或者铁。如果以铜计算,汉代铸造铜钱,平均每年用铜816.7吨,这一天射掉的铜就超过了全年的1%;如果以铁计算,汉代的生铁产量现在没有统计数据,但肯定不会超过唐代,唐代的生铁年产量也不过1200吨,所以这一天射出去的铁,达到了唐代生铁日产量的258%。这个细节说明什么?“50万矢”是一笔巨资,李陵的部队如此精锐,不仅是他本人的精心调教,也离不开汉武帝的巨额投入——这绝不是一支被皇帝故意抛弃的军队。但最终,这支部队还是陷入了绝境。李陵长叹:“如果再有几十支箭,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又说,“无面目报陛下!”于是向匈奴人投降。这时候,距离汉朝的边塞只有百余里,大汉的亭障已遥遥在望。刚刚得到李陵投降的消息时,汉武帝非常愤怒,但慢慢平息后,还有点自责,当初李陵出塞,就应该派路博德接应他。他甚至考虑,李陵是不是假投降,暗中图谋大事。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设法接李陵回来,却不幸得到这样的情报:“我抓到了俘虏,他告诉我李陵在为单于训练军队,所以我一无所获。”李陵对苏武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这话里包含着痛悔,遗憾,羡慕,景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