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史观和历史的角度看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东西方的贸易关系?

如题所述

自加入WTO和国际贸易接轨以后,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正所谓,大国发展,主因在内部,小国发展,主因在外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指引下以跨国公司主导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是外部因素球。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内部因素是主要的,80年代,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正确判断。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提前布局,政策扶持。另外,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的外贸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城市化把沉睡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农村劳动力释放出来,农民工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具大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1999年大学扩招培养了一大批脑力劳动者,英语4级基本是大学的标配,找一份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对外沟通基本够用。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

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4.6万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1.8亿人以上。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27日,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数量为641万余家,其中广东省的外贸企业最多,达182.3万家,占比28.4%;江苏省、浙江省的外贸企业数量分别排名第二、第三位。

假设平均每一家外贸企业配有5名业务人员,从事外贸业务的销售人员将达到3000万之多。另一个数据,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有20万卖家,如果每一家公司有5名业务员,从事阿里巴巴的外贸业务员就有100多万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国内外贸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远远多余IT从业人员。

本人从事外贸工作多年,涉及过多个行业,大小公司都待过,有过创业和海外常驻的经历。见证过一个个行业和公司的兴衰更迭,乃至个人的起起伏伏悲悲喜喜。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同时也在不断思索行业的未来,世界在向前发展,如何把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是我写这个专栏的核心诉求。看过许多写外贸的文章,技术层面的很多,更多的是术的层面的阐述,至今没有发现有书籍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外贸业务员该如何拓展业务。

本人写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大历史观和政治的角度首先剖析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然后在大的经济环境下个人的奋斗如何赶上历史的进程,最后才是技能方面的分享。和其他书籍不同的是,本人的业务技能分享更侧重逻辑层面,期望告诉你们为什么这样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说个小故事:

有一个北京人,1984年为了圆出国梦,卖了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的房子,凑了30万,背到意大利淘金。风餐雨宿,大雪送外卖,夜半学外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辛苦节俭,如今已两鬓苍苍,30年了,终于攒下100万欧元(人民币768万)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一回北京,发现当年卖掉的四合院现中介挂牌8000万,刹那间崩溃了…

或许,人一生多半是瞎忙,有的时候必须承认选择大于努力。这位北京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发现还不如当时留在北京走得快,改革开放40年正式中国火箭般发展,改天换地的四十年,美国每年的GDP增长如果能达到3%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中国在90年代和加入WTO以后每年的GDP经常超过10%,90年代经常听到“经济过热”这个词,即使到了现在中国每年的GDP增长也在6%左右,如果把在美国奋斗比喻成乘坐绿皮火车,那么在中国就相当于时速200km/h以上的动车,这就是平台的力量,开汽车的永远快过骑自行车的。有的时候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你的平台支持你能走多远,什么是平台?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团队都可以是你的平台,所以在谈努力奋斗之前,建议先找准方向,选准平台。平台决定了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虽然说努力的人往往结果都不会差,但是方向不对,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血和泪。首先,国家这个是没得选了,毕竟生活在国外的,或者准备去国外发展的不是我的目标读者,关于如何选择行业和公司,个人的一些经验可以分享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3
从全球史观和历史的角度看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东西方的贸易关系?一、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是国际志工。国际专业化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导致单位时间内成品的增加,这间接导致了国际交流的必要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有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细化程度决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可以从侧面决定国际表彰的结构和内容。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使得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技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各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这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而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呈现下降趋势。
如果国际分工的地位是确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础,那么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谁占主导地位,谁在国际贸易中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第2个回答  2021-03-03
一、现代化意识的曲折显现—— 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历史过程,而是近代西方的冲击与东方国家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过程。
对于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东方国家来说,自强图存的第一个回应是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它的具体措施就是模仿西方的先进技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悠久的东亚文明传播中心来说,西方冲击在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中激起的最大反响是文化回应,即东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冲突,这就是关于东西文化观的论战的由来。 从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士大夫阶层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最早的现代化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哲学上来看,这种两分法可能是谬误的,但中体西用论的基本精神是以西学来补中学之不足,承认中学不是完美无缺而有可补之处,这毕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进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统治阶级包括它的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都是一种“防御性现代化”,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个“保”字——保种、保教、保国、保民。在“保”的前提下进行“变”,就是在中国的旧“体”的框架内引进西方的器用。这种现代化模式在世界上也是有而且获得成功的,那就是东邻日本在“尊王攘夷”、“和魂洋才”的口号下进行的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运动就是学日本的维新而来。日本的成功并不是丢弃自己东方文化而全力推行“西化”,而是在发扬狂热的“神国主义”保持自己的国本的条件下,急速建设“军国主义的工业制度”,建立了一个可与西方匹敌的准现代国家,通过侵略战争赢得世界声誉。“日本精神加西方知识”的畸形现代化打败了“中体西用”的现代化,固然证明中国现代化的失败,但如果把失败完全归之于中体西用论的失误,那就把复杂的历史过于简单化了。 “西化”论的主流思潮并非“全盘西化” 维新运动失败之后,社会进化论的输入为革新志士提供了新的思想武装,于是激进的革命派提出种族革命的理论(孙中山、章炳麟等),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则从保国保种的思想转向根本改造国民素质的“新民”理伦。“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梁氏这种除旧布新的“新化”思想中,已包含中国处在过渡时代的意识、现代竞争意识等现代化思想的闪光。这显然已开始突破了中体西用论的框框。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设计的新德性,诸如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思想、国家思想、义务思想等等,与当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开列的现代人特征比较,有许多观点是吻合的。
第3个回答  2021-03-03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全球史观反对历史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连续发展过程的观点,全球史学不再把国别史看作是世界史的主要研究领域, 而把经济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大区域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关注跨文明和跨区域的事件, 如移民、贸易、宗教传播、流行病和文化交流等等" 同时,全球史观还为中国史的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和空间。 关键词:全球史观 世界史观 世界历史分期 历史编撰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球史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全球文化趋同与民族本土文化认同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无疑是全球史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背景。全球化带来的所谓“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与著名人类学家雅斯贝尔斯预言“21世纪人类必然产生第二次轴心期并在新的文明世界中实现完全统一”相呼应[8],历史学家也热烈探讨“有趣的历史问题,即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为了从历史中获得解决当代全球问题的智慧,史学家们“把全球化历史化”。

从学术背景来看,人类学的进展、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否定以及非西方世界的史学研究与西方的“对接”,都是影响全球史出现的因素。

全球史观的产生对史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分期问题

迄今为止, 分期断代在世界史研究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都认为, 不把历史进程划分为几个时期和阶段,就无从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也就无法探寻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但是, 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如今被全球史观全新的史学思维范式完全否定了" 全球史观反对历史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连续发展过程的观点, 主张把一切发展! 变化或历史现象都纳入共时性研究, 强调非连续的变化过程" 一般认为, 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使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抛弃了历史分期法" 但全球史观之所以抛弃分期法, 更为深刻的原因是该学派的新的横向史学思维范式中没有分期法的合理性和逻辑依据" 分期问题不再只是技术问题和方法问题, 而是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
第4个回答  2021-03-03
1)工业革命的开展,确定了机器化大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在全球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欧美国家成为工业产品的加工地,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
世界市场形成。
(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
(3)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政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小国城邦经济的繁荣。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
②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

阶级史观 是有了马列主义后出现的已阶级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
2.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你初中学的)。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5.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6.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7.正统史观 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以及“五行更替说”。8.社会史观 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