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族谱字辈

有谁知道字辈  云 先 继 述 前后的啊我听老一辈讲我们是湖广填四川迁过来的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 大碶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不知这里的"郡望堂号"怎么解释?

  看来我们还真可能来自西北,据我的天水(古时即属陇西)同事讲,陇西李氏在当地为大家望族,飞将军李广是他们的骄傲.当年我和瑶山在兰州参加工作,也算是回老家探亲了.

  至于我们为什么会来到东海边,是否和下面的说法有关: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2
可是“承先继述,世代兴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