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姓氏是 高 ,请帮我查查他的来源

如题所述

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高姓。另有徐姓人,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娄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 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 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繁衍播迁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此时�县(今河北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
郡望堂号
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高姓形成许多郡望,据 《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2、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3、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5、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堂号:
“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有继”、“供侯”、“厚余”、“双玉”、“后余”、“报本”、“守愚”等。
宗族特征
1、各地高姓家族的字行辈份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的家族数百年一直延续不断,五六十代人共用一种字行,如四川高氏一支字行为:“伏堡志恩廷,应明尚仁义,昌荣振启文,光承宗国治。”有的家族随子孙的繁衍,分出各自成一体的分支,各分支有其字行。如温州盘谷一支(高琼后裔)字行为:“济美毓奇,知源慎敏,存诚秉正,靖迪先猷,逊志景从,庆集云礻乃。”有的家族在传递全族总字行的同时,各字辈分支又派生出各自字行。如侯潭高氏“之”字辈下的字行是:“珂�冠裳金殿开,荀龙宝桂接千春,腾骧骐骥能绳祖,会见勋猷自炳麟。”2、各高姓家族家规家训大同小异,一般都以强调忠孝纲常的伦理观为重点。如安徽梁安高氏家规有:“孝父母”、“敬祖宗”、“正婚姻”、“睦宗族”、“守正业”、“兴文教”、“严闺阃”、“积功德”、“禁溺女”等。安徽侯潭高氏家规有“敦孝友”、“尚节义”、“重丧葬”、“谨祭享”、“严嗣续”、“时婚嫁”、“肃闺阃”、“端仕宦”、“劝学业”、“崇文术”、“睦宗族”、“教子弟”、“勤职业”、“尚节俭”、“慎交友”、“止贪婪”、“远势利”、“戒荒湎”、“绝争构”、“修谱牒”等。
名人精粹
高柴: 今山东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擅长击筑,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杀始皇未遂遇害。高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高适:今河北景县人,唐时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为“高岑”。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高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高兴:元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高则诚:今浙江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高文秀:今山东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高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高攀龙:江苏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高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高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高鄂: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高剑父: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高士其:福建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31
高姓何来
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传至西周时,有叫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传至6世孙文公吕赤,有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
2、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世为高氏。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高姓分布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历史名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 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高 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高 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
高则诚:著名戏曲家,所著《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克恭:元朝画家。善画山水、墨竹,有非凡技艺,《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