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郑单958怎么培育成功的?

如题所述

在我国育种界,惯称“南袁(隆平)北李(登海)”,而今中原又崛起了“堵(纯信)、张(发林)”———2008年元月8日,堵、张二人分别以玉米新品种“郑单958”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堵纯信、张发林、王多成(第三完成人)等何以摘取桂冠?记者采访了解到,本项目历时18年创建了以耐密为核心的高产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突破性紧凑耐密自交系“郑58”,培育出突破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成为我国玉米第一大品种。以种质创新、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了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的跨越,引领了国内玉米育种的方向,支撑了我国玉米生产和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试验结果证明,自交系“郑58”繁殖产量比对照高25%以上;杂交种“郑单958”高产稳产广适,产量比对照增产15%~28%;综合抗虫能力强,抗逆性突出,耐密性比对照多1000株左右/亩。据统计,到2006年全国累计推广“郑单958”1.9亿亩,增产玉米110.58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06.19亿元。
  记者采访中深切感到:育种材料的变异对“郑单958”的育成至关重要;而报奖人员身份的“变异”现象应当禁绝。
  材料变异选出亲本种子
  对于人类,父母亲的基因决定儿女的体征;对于种子,父母亲本的优劣决定杂交种的好坏。所以发现、选择和培育亲本自交系是选育杂交种的前提条件。通俗说,没有父母即无儿女,没有亲本就无杂交种;选好了亲本,杂交种就水到渠成了。
  “郑单958”玉米新品种的母本是“郑58”,“郑58”的原名叫“杂58”。“杂58”的名字,是该自交系品种权人、河南省荥阳市二十里堡镇种子站站长张发林命名的,意即:这个杂株是我发现的。
  那是1988年8月张发林在当地繁育“掖478(李登海选育)”自交系期间,在10余亩繁育田里发现一棵植株不像“掖478”,株型矮宽、籽粒色深、质地较硬、品质好。张发林发现这棵异样的植株后,及时向堵纯信推介说:堵老师你看这棵玉米非常特殊,棒子、株型与“掖478”都不一样。堵纯信说:那是杂株,愿意种的话,明年可以种种看。
  于是,1989年张发林开始用这个“杂株”进行套袋自交。在堵纯信指导下,经过7代的培育分离,终于稳定下来,产量比“掖478”等高25%以上。到1995年正式育成自交系,更名为“郑58”,参加了河南省区试,开创了从变异杂株选育自交系的先河。
  1996年堵纯信退休后,利用该站的土地,主持运用“郑58”与“昌7-2(丹东农科院选育)”等8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1996年夏播试验,结果表现良好,体现了亲本的优势。
  1997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命名为“郑单958”,因为时值国家“九五”计划期间。试验结果排名第一。
  1998年继续参加省和国家区试,同时参加省生产试验,三项试验排名均获第一。
  1999年,继续参加国家区试,同时参加国家生产示范,排名又获两个第一。自1997年至1999年共6次试验获6个第一。这“6连冠”在我国育种史上前所未有。自2000年,先后通过了国家和河南、河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山西等省(区)审(认)定。2000年5月12日,张发林申请了“郑58”自交系的品种保护,同年8月28日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申请了“郑单958”的品种保护。
  身份“变异”列入报奖名单
  堵纯信、张发林等科技人员选育的“郑单9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来之不易,其原因:一是他们历经18年的育种艰辛;二是张发林等的名次曾两易其位,第一次上报的奖励名单,前三名并没有张发林等。
  直接参与“郑单958”选育的单位和个人理应获得奖励名额,根据创新程度、贡献大小排定名次。可是,报奖伊始,多方伸手,与此项目“七不联、八不沾”的,也竞相索要名额。有的不是搞育种的,但依仗省有关部门的关系,开口就要3个名额,最后因为总共仅有14个名额,结果不得不只给了一个。还有的省里部门的领导,连堵、张的试验田在什么位置都不清楚,居然也列入了报奖名单。
  奖励名单上报后,上级主管奖励部门提出两点异议:一是前三名必须是有创新点的主要完成人;二是公务员不能列入。据此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删改,使“变异”的身份又复原。
  这个关把得好!使“变异”身份的非完成人远离了报奖名单,使付出艰辛、科技创新、做出较大贡献的真正育种家适得其位,使科技评奖符合实际、公平合理,维护了评奖的科学性、严肃性,践行了科学发展观,营造了实事求是的科技评奖氛围。
  编制“变异”晋升功臣职称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单958”玉米新品种的第一完成人堵纯信,至今还只是个副研究员职称,第二完成人张发林还仅是个助理农艺师(初级职称)。
  堵纯信从事玉米育种40多年。在职期间,他先后参加主持选育出“郑单二号”、“c郑单二号”、“郑单七号”、“郑单十三(豫玉17)”、“白玉109(豫玉19)”等玉米优良杂交种,并应用于生产。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两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农业综合技术开发进步奖2项。1996年退休后,堵纯信继续搞玉米育种工作,从而选育出“郑单958”优良杂交种。由于是退休编制而不能再评研究员了。
  张发林是20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生,1977年以来从事种子繁育、选育工作。因为编制是合同制工人而不是国家干部,县里推荐张发林申报农艺师(中级职称);可是市里不予批准,只批了个助理农艺师。
  像以上两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多年从事科技工作,对国家、对科技进步做出较大贡献,是否能够“变异”编制,给他们破格评定适得其所的职称?
  据了解,“郑单958”于2006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金,至今尚未发到主要完成人的手中。掌控人称: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家都做工作了,上边没有文件所以没法分配奖金……
在我国育种界,惯称“南袁(隆平)北李(登海)”,而今中原又崛起了“堵(纯信)、张(发林)”———2008年元月8日,堵、张二人分别以玉米新品种“郑单958”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堵纯信、张发林、王多成(第三完成人)等何以摘取桂冠?记者采访了解到,本项目历时18年创建了以耐密为核心的高产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突破性紧凑耐密自交系“郑58”,培育出突破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成为我国玉米第一大品种。以种质创新、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了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的跨越,引领了国内玉米育种的方向,支撑了我国玉米生产和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试验结果证明,自交系“郑58”繁殖产量比对照高25%以上;杂交种“郑单958”高产稳产广适,产量比对照增产15%~28%;综合抗虫能力强,抗逆性突出,耐密性比对照多1000株左右/亩。据统计,到2006年全国累计推广“郑单958”1.9亿亩,增产玉米110.58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06.19亿元。
  记者采访中深切感到:育种材料的变异对“郑单958”的育成至关重要;而报奖人员身份的“变异”现象应当禁绝。
  材料变异选出亲本种子
  对于人类,父母亲的基因决定儿女的体征;对于种子,父母亲本的优劣决定杂交种的好坏。所以发现、选择和培育亲本自交系是选育杂交种的前提条件。通俗说,没有父母即无儿女,没有亲本就无杂交种;选好了亲本,杂交种就水到渠成了。
  “郑单958”玉米新品种的母本是“郑58”,“郑58”的原名叫“杂58”。“杂58”的名字,是该自交系品种权人、河南省荥阳市二十里堡镇种子站站长张发林命名的,意即:这个杂株是我发现的。
  那是1988年8月张发林在当地繁育“掖478(李登海选育)”自交系期间,在10余亩繁育田里发现一棵植株不像“掖478”,株型矮宽、籽粒色深、质地较硬、品质好。张发林发现这棵异样的植株后,及时向堵纯信推介说:堵老师你看这棵玉米非常特殊,棒子、株型与“掖478”都不一样。堵纯信说:那是杂株,愿意种的话,明年可以种种看。
  于是,1989年张发林开始用这个“杂株”进行套袋自交。在堵纯信指导下,经过7代的培育分离,终于稳定下来,产量比“掖478”等高25%以上。到1995年正式育成自交系,更名为“郑58”,参加了河南省区试,开创了从变异杂株选育自交系的先河。
  1996年堵纯信退休后,利用该站的土地,主持运用“郑58”与“昌7-2(丹东农科院选育)”等8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1996年夏播试验,结果表现良好,体现了亲本的优势。
  1997年参加河南省区试,命名为“郑单958”,因为时值国家“九五”计划期间。试验结果排名第一。
  1998年继续参加省和国家区试,同时参加省生产试验,三项试验排名均获第一。
  1999年,继续参加国家区试,同时参加国家生产示范,排名又获两个第一。自1997年至1999年共6次试验获6个第一。这“6连冠”在我国育种史上前所未有。自2000年,先后通过了国家和河南、河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山西等省(区)审(认)定。2000年5月12日,张发林申请了“郑58”自交系的品种保护,同年8月28日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申请了“郑单958”的品种保护。
  身份“变异”列入报奖名单
  堵纯信、张发林等科技人员选育的“郑单9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来之不易,其原因:一是他们历经18年的育种艰辛;二是张发林等的名次曾两易其位,第一次上报的奖励名单,前三名并没有张发林等。
  直接参与“郑单958”选育的单位和个人理应获得奖励名额,根据创新程度、贡献大小排定名次。可是,报奖伊始,多方伸手,与此项目“七不联、八不沾”的,也竞相索要名额。有的不是搞育种的,但依仗省有关部门的关系,开口就要3个名额,最后因为总共仅有14个名额,结果不得不只给了一个。还有的省里部门的领导,连堵、张的试验田在什么位置都不清楚,居然也列入了报奖名单。
  奖励名单上报后,上级主管奖励部门提出两点异议:一是前三名必须是有创新点的主要完成人;二是公务员不能列入。据此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删改,使“变异”的身份又复原。
  这个关把得好!使“变异”身份的非完成人远离了报奖名单,使付出艰辛、科技创新、做出较大贡献的真正育种家适得其位,使科技评奖符合实际、公平合理,维护了评奖的科学性、严肃性,践行了科学发展观,营造了实事求是的科技评奖氛围。
  编制“变异”晋升功臣职称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单958”玉米新品种的第一完成人堵纯信,至今还只是个副研究员职称,第二完成人张发林还仅是个助理农艺师(初级职称)。
  堵纯信从事玉米育种40多年。在职期间,他先后参加主持选育出“郑单二号”、“c郑单二号”、“郑单七号”、“郑单十三(豫玉17)”、“白玉109(豫玉19)”等玉米优良杂交种,并应用于生产。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两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农业综合技术开发进步奖2项。1996年退休后,堵纯信继续搞玉米育种工作,从而选育出“郑单958”优良杂交种。由于是退休编制而不能再评研究员了。
  张发林是20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生,1977年以来从事种子繁育、选育工作。因为编制是合同制工人而不是国家干部,县里推荐张发林申报农艺师(中级职称);可是市里不予批准,只批了个助理农艺师。
  像以上两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多年从事科技工作,对国家、对科技进步做出较大贡献,是否能够“变异”编制,给他们破格评定适得其所的职称?
  据了解,“郑单958”于2006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金,至今尚未发到主要完成人的手中。掌控人称: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家都做工作了,上边没有文件所以没法分配奖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4
近几年我村的人都种这个种子,往年还不错,收益还行,但今年不知道怎么了,不...朋友所说的玉米病害叫粗缩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