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血砖》观后感或者影评!

求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血砖》观后感或者影评,转载的或者自己写的都行,注意800字左右,急急急!!!我会高分追加!

  影评1
  滴血的钻石、生命的思考——评《血钻》

  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一句俗语:“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如果想获得长久,千万别碰钻石)。Danny(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个游走在战争和死亡边缘,靠非法交易钻石和走私武器为生的黑市商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生活在塞拉利昂的偏僻渔村本来有着幸福和美满生活的普普通通老实本分的渔民Solomon(迪杰蒙•豪索饰),在自己的村落被反叛军屠杀后抓到开采钻石的矿山工作时,偶尔发现并拥有了一颗世间罕见“小鸟心脏”般大小的粉色钻石;Maddy(珍妮弗•康纳莉)一个有着职业冒险精神的想报道和调查有关非洲血钻交易黑幕的记者在无意中认识了Danny。一个想要拥有那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并离开非洲的黑市商人Danny;一个想要和自己家人在一起并把自己的儿子从反叛军手中夺回的黑人Solomon;一个想要报道血钻内幕的记者Maddy;三个陌生人,为了三个不同的目的,被命运安排在了一起开始了一场生命的冒险。

  有关非洲战乱的片子我们看过了很多,无论是反映种族屠杀的《卢旺达旅馆》,还是反映政治黑幕的《不朽的园丁》,到尼古拉斯的反映国际军火黑幕的《战争之王》,非洲人民那不幸的生活一次次撞击你我的心灵,使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什么在导致非洲长年的战火连连、生灵涂炭,那些非洲的当权者们为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把一粒粒靠压迫和剥削本国人民非法开采出来的钻石卖给欧美钻石商后,换来武器再次投入到互相残伤的战争中,于是更多的人又为之死去,周而复始,于是非洲人民的苦难也就连绵不断。就像片中的Solomon对Danny所说的:“我明白白人想要钻石,但是不明白自己的兄弟为何要互相残杀!当和平到来时这里会成为天堂。。。”为何自己的兄弟要互相残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对于Solomon来说要求真的很简单,只要有饭吃、家人幸福、自己的儿子能好好上学,当上医生就好。可是,当我看到片中像Solomon儿子那般大小的孩子被反叛军抓走洗脑、教育后充当起了新的战争炮灰,“少年杀手”、“灾难大师”、“苦难使者”、“死亡天使”。。。当这一个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从一个个稚气的脸上说出来的时候,当他们和杀害他们父母的刽子手一样端起枪面目表情的在杀害其他无辜的受害者时,他们已经沦为一个个冷酷战争的机器,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那一粒粒小小的钻石背后的高额的利润。

  影片在富有非洲特色的打击乐中,给我们展现了非洲哪本来美丽、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的大陆,那本来是一片可以幸福生活的乐土,却被那一粒粒小小的钻石带来了连年的炮火,打破了这里美好平静的一切,苦难、饥饿、血腥、死亡随之而来。“你认我我是恶魔,是因为我生活在地狱。”一个人间的地狱,一个可以把人类的所有道德、伦理抛弃的地狱。就像中校对Danny所说的,非洲的土地之所以是红色的,是传说被争夺土地人的鲜血染红的,非洲很久以前就已经漩入苦难的深渊,但是钻石又加深了这种苦难。片中Solomon在Danny和Maddy的帮助下逃离非洲后,走在没有战火的伦敦街头,看到名贵珠宝行中那璀璨夺目的一串串钻石项链等其它首饰和他与其他非洲同胞在枪口和死亡下开采钻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为之震撼和反思。最终Danny还是没有离开这片红色的土地,在夕阳的金色余晖中放眼展望非洲这片广阔而又美丽的土地中,他把自己的鲜血也混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我认为这是这部片子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

  众多演员在这部片子中表现很是出色。特别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好莱坞的无数年的摸爬滚打中,渐渐的成熟起来,脸上少了稚气,多了分成熟和稳重,从《泰坦尼克》到《飞行大亨》到今年的美版《无间行者》再到这部影片,让人看到了一个努力使自己摆脱被人称之“奶油小生”的形象而努力成长着,如今我们的奶油小生的演技也已日渐成熟和老成,尽管他跟奥斯卡小金人一再错过,但是,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是如此的细腻和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无奈中的黑市商人的人生,他的表演是如此有张有弛,让人很容易的进入到他的内心深处,为之感动、落泪
  看完本片后我明白了血钻的含义,尽管沾满鲜血仍然眩目的让人趋之若鹜。在震撼之余,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如何生活在一个奢侈的社会中,也一直在反思自己是否在将来人生中的某一天中,还会去去买自己曾经期待的那一颗钻石?还是或许更多的是在震撼之后不过多久的忘却?刚刚和一位朋友讨论,非洲或许真的不会因为我不去购买一颗钻石而改变什么,尽责和现实之间永远不能划等号。但是,我得想法和导演的目的或许很相似,那就是让人们更多的人为非洲连年的生灵涂炭的原因去做去更深入的思考,看着那一个个因战乱躲在难民营中的非洲人民苦难的表情,或许那些还在收购血钻的人或为此感到心灵不安,或许还是唯利是图不为所动,但是最终的审判总会到来,有些人最终会为自己的所做的罪恶承担后果。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尽管我们都在黑屋子中也总要呐喊几声,来引起共鸣和深思。

  影评2

  《血钻》:血渗入土,化身成钻

  我们乐于观赏晶莹的钻石,却从未质疑它的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我们习惯赞叹长城的伟岸,却从未思考用了那多么活生生的性命作为代价的合理性,也许我们都是这个时代里惯于只看到这个世界光鲜的、艳丽的、涂脂抹粉的脸蛋,而从来不愿去想起阴暗的、粗糙的、老气横秋的屁股。

  因此,在我们的银幕上才会满是金碧辉煌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而少见鱼目混珠的街头巷尾,更从来看不到灯红酒绿的都市夜店、或者生意兴隆的县城歌厅!

  因此,当那些所谓的文艺工作者肆无忌惮地炮制出一幅幅白领丽人与富家帅哥的感情纠葛时,连那些未经世事的小p孩都会聚精会神地神牵梦绕!

  对于富有生活的过分想象是一门不解释未来的宗教,但信徒遍地都是。

  二
  尽管主题深刻而且尖锐,但本片的制作规模却是商业大片一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作者对于影片节奏的良好控制,对于紧张火爆的动作场面与深远绵长的煽情文艺的有机缝合,使得本片具有了良好商业片应有的张弛有度!

  人物的表演扎实有力,故事起伏有致,构图精美鲜丽,摄影壮阔宏大,配乐灵动,战争火爆……该动作的动作,该煽情的煽情……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这是一部非常理性的商业大片。

  三
  那些南非的红土上为了家人、为了生计、为了性命而辛劳、而挣扎、而玩命的生灵,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天空,是否会你看到的一样湛蓝呢?

  一个普通的渔夫,险些丧命,他的家人因被关在难民集中营而无法团聚,他的儿子被训练成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杀人工具……

  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向往未来常态生活的普通人。这样的一个梦想,在那样的生存环境里,就像暴风雨中的海上纸船一样摇曳不定……

  人类最为残忍。人类制造强悍的武器,为了资源和财富而互相杀戮,惨无人道地杀戮……

  四
  到底什么才是幸福?

  有人说,人对于人的需要永远要大于人对于物质的需要。

  于是,你会在《血钻》看到为了孩子而舍生忘死的父亲。

  还有人说,物质的幸福是相对的,而精神的幸福是绝对的。”

  于是,皇上也没有坐过汽车、玩过电脑,睡过穿丁字裤的美女,但他的物质幸福感却是同时代最充足的!而平民的父子团圆、夫妻相会时的精神幸福感,却并不因为他是个种地的还是当朝一品宰相而有天壤之别!

  生活中的钻石带给人的只是所谓的物质幸福。

  电影中的情感带给人的却是所谓的精神幸福。

  五
  人其实是他人在赋予自己以价值,这正是拉康的“他者”理论最为精妙的所在!

  钻石,本质上不过是石头而已,当全世界的人都在给予它以高不可攀的价值时,你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真的爱这石头吗?还是那人为约定出的富贵感?而当你看到那些把鲜血洒进那片土地的生命,你可能会明白那些石头,都土地里面鲜血的结晶?

  影评3

  血钻 影评

  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背景下演绎出的故事,剧中的许多情节,现实中肯定还存在。在非洲这片丰茂富饶的土地上,钻石是其中极其珍贵的资源之一,而也正是钻石,给非洲的许多国家带来了战乱,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悲痛和灾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塞拉利昂国内战火不断,原因就是政府为了控制钻石的出口,以避免国内叛军靠这一巨额利润获得与政府对抗的金钱与武器,而巨额的利润事实上也吸引着政府的眼球。钻石成为了国内长年战乱的导火线。阿彻(莱昂那多饰)是一个出生在津巴布韦的非法走私商,九岁的时候父母就双双由于战乱死去,年幼时的痛苦遭遇使得阿彻更多的时候想要为了自己而努力,也是他在这样的战火纷乱的大陆上东奔西跑,赚着这样渗着鲜血的钱,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离开这样罪恶的大陆,享受自己的生活。所罗门只是一个平凡的渔夫,战乱中与妻儿离散,被迫为叛军的矿场干活,不经意间获得一颗价值连城的粉色钻石,并将其藏埋起来。儿子意外的被叛军抓捕,还有与妻子的分离使得所罗门与觊觎这些稀世粉钻的阿彻达成联盟,两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努力。在与想要揭露血钻真相的女记者曼迪的交往中,阿彻的心灵逐渐清澈,也慢慢地坠入爱河。三个人在战火纷飞的非洲向着埋藏粉钻的叛军把守地点进发。最后时刻,阿彻想通一切,所罗门救回儿子,拿回血钻,而曼迪怀着悲痛向世界展示了这一切黑幕。

  纵观全剧,剧情紧凑,合理有序,相比其他粗陋的编剧,让观众一看到底,通体畅快。女记者曼迪是故事锦上添花的一笔,使得影片的意义上升了一个层次,对阿彻的最后顿悟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珍妮弗的演技也很出众,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情感感人至深。剧情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也很真实,阿彻在与所罗门与曼迪的言谈之后,虽是有所感触,可是在性格变化上表现得还是比较平滑,没有出现什么突变的情况。比如所罗门暴露他们的位置,差点害两人被杀后,阿彻流露出的凶残和坚定,提醒观众他还只是个人,而不是机器,直至最后确明自己必然会死去,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让阿彻希望所罗门达到其最简单也最真实的幸福:“带孩子回家。”我个人感觉,阿彻最后快死去的时候,靠着山上的岩石,远处秀美的山景,那构图让我沉醉,也就像阿彻打电话给曼迪说的:“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象,真希望你就在我身边。”莱昂那多全剧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也许11年前的那个小生无法带给我们这样的震撼。

  许多人看了之后,都想对自己的朋友说,不要买钻石。但是想纠正的一点是,能导致战乱的,是这种所谓的conflict diamond,也就是冲突钻石,也叫战争钻石,正常途径出产的钻石还是不会有这种影响。不过看这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也许现在还在战乱中的国家人民过的感觉也就是几十年前我们的祖先过的那种生活。

  影片风景优美,规格大气,情节一气呵成,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剧中的莱昂那多让我忘记了11年前的杰克,我觉得剧中的他比那时候更帅!是一种气度上的帅,是一种让人激动的帅,是一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不仅居于表面的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8
这篇是影迷写的,很到位,建议看这个

拍出一部在票房和口碑俱佳的,最好还能带点奥斯卡相的好莱坞电影,选题是相当重要的,而近两年好莱坞不乏此类批判商业巨鳄在利益驱动下危害穷国民众的电影,诸如去年《不朽的园丁》,今年的《血钻》同样也属于同类影片的范畴。有了一个好的命题,剩下的便是讲好一个故事,曲折起伏的情节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另一个要点是千万不要忘了探讨一下人性,悲悯煽情,于是这部影片什么都齐了。此类影片看得多了,虽然当时会被感动一把,可过后就又会产生一种被耍一道的感觉。细细一琢磨,发现好莱坞也是装大尾巴儿狼,利用这惯常套路来蒙骗一下观众的情绪,最终仍不过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状,没剩下多少真情实感在里头。

这部电影被塞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贫穷非洲的自相残杀,军阀下属的童子军现状,利益驱动下人性的贪婪,西方世界对非洲的盘剥,以及那些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操控。这么多问题有得观众一个个思考下去,只是在观影时刻一个问题还未思考透彻,新的问题又来了。得,打住,所谓贪多嚼不烂,《血钻》实际是没有那么多篇幅来一个个讲清楚这些现实问题,况且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火爆场面,这些看起来深刻且值得挖掘的东西最终也只是作为点缀一部商业片的饰物,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仅仅触及了表面。

这就是非洲,贫困交加水深火热的非洲,好莱坞俯视下的非洲众生,让人司空见惯。太多的电影在非洲的痛苦中纠缠,可它们究竟想改变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血钻》的目的难道就是告诉观众,每一颗美丽的钻石背后隐藏着无数非洲人的血泪,然后期望他们不要为花钱买这些小石头。现实只怕观众们在电影院里唏嘘感叹一番之后,转身又心甘情愿为小石头掏出大把金钱,这样的说教无力而苍白,就象捱过苦日子的长辈对幸福中成长的孩子说要节省同样不具现实意义。如果影片不仅仅抱有这样的目的,那么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又能看得到多少?

迪卡普利奥塑造的主人公阿彻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白人,经历过父亲被分尸、母亲被奸杀的惨痛人生,而且还当过雇佣兵,一直从事走私军火贩卖钻石。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阿彻并没有被锻造出伟大的人性,而是被磨砾成只为自己而活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这种人物设计是合理的,当生存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任何道德说教全是扯淡。事实上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物之间都是利益关系,阿彻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能够获得那块粉红钻石而帮助渔民所罗门,而所罗门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才和阿彻展开合作,女记者曼迪最初之所以帮助阿彻和所罗门也是为了获得新闻内幕。所有的关系均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虽然故事的后续发展开始催化出一些高尚的情操,比如阿彻最终牺牲了自己让所罗门父子得以脱离苦海,同样阿彻与女记者曼迪之间也产生了爱情。但是所有高尚的产生也都是有条件的,阿彻之所以最终让所罗门带走钻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到尽头,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阿彻生龙活虎的状态,只怕利己主义仍将主导着他。

而女记者曼迪与阿彻之间感情的产生也全然是好莱坞故事的使然,这样的爱情事实也并没有可靠的根基,她和大多数同行的记者其实也一样,当入目尽是困苦的难民群体,媒体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显得如此之微薄,正如她脱口而出:“这么多的难民,我为什么只帮助这一个?”也许唯有这句话才真正道出人心的麻木,当看到一个难民你会同情,看到一群难民你会惊讶愤怒,当看到无数的难民你只能视而不见。人道主义在一块被利益驱使的土地上,多半是无助的。

《血钻》这样一类电影是将悲天悯人商业包装后进行出售,从骨子里来讲它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电影,充满了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并且有着环环相扣的情节,因此它终究只是一部商业电影。如果说影片确实也揭示出某些真相,但它也没有围绕它阐述出更正确的观点,更不用说给出什么答案。这部电影利用到的只是一个好故事,配以适时的煽情,而这也是导演爱德华.泽维克的强项。
第2个回答  2011-06-08
与所罗门不同,丹尼生活在天堂中,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且理性令他处于一种不败的境地,他所欠缺的只是财富的积累。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悄然地发生着转变。起初,他帮助所罗门寻找家人只是一种程式,为了得到粉钻,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过程虽然危险,但他却从所罗门身上知道了非洲人们的苦难,这是他闲暇时根本无法真正去思考的事情,而另一方面,记者麦迪的理想主义令他产生了一种敬仰。于是,这个只想逃离非洲混乱局面的战争贩子真正地开始审视非洲人的生活以及造成这种苦难生活的根源。与所罗门一起行走的过程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丹奇开始关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了,红土,离不开的土地也是浸透了鲜血的土地。   而令丹奇产生最大转变的便是那个受土著保护的老人,与其说老人在保护一群苦难的孤儿莫若说老人在保护着非洲本来应该拥有的善良,让孩子们远离战争远离贪婪,这是老人的心愿。这同样是一种理想主义。如果说麦迪的理想主义是外在的,尽自己所能阻止西方世界对非洲的掠夺,那么老人的理想主义则是根本的,内在的,保持住非洲人民应该拥有的善良。但路口守卫的少年那一声枪响将老人的理想主义击碎了。非洲依旧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与理想距离太远。   丹奇再一次回到了现实,但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矿河边上,已经被洗脑的迪亚令人感到是那么陌生与可怕,一个好少年终于变成了野兽,而那个独眼龙似乎也抱有与丹奇同样的心理,离开非洲,离开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此时,对财富的渴望似乎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因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有着生存的权利,都是为了离开非洲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也包括所罗门。但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所罗门更惦念着自己的儿子。迪亚在最后关头完成了土著老人心目中的善良,他终于从恶魔附体般的意识中苏醒了过来,但丹奇却无法离开了。   丹奇的死看起来似乎有些老套,但实际上他是死得其所的。其实这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转变了,而是一种临死前最后的理想主义。离不开这片红色的土地,也许这是一个宿命,但他却因为理想主义而死去的,他救下了所罗门父子,也帮助麦迪完成了揭露西方交易的内幕。   于是,丹奇从一个极度理性的人物转变成一个如麦迪一样的理想人物,但纵观整个过程,他其实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即便是最后的转变也是由于死亡让他没有选择。于是,这个人物变得极度立体,也极为可信。迪卡普里奥在此片中这种心态的把握并没有因为影片过份的暴力而有丝毫削弱,反而显得分寸有度,能够入围奥斯卡提名的确名至所归。   影片通过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不但丰满地表现出丹奇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而且极度真实地再现了非洲土地上人们那种地狱般的生活。钻石是美丽的,但在非洲大陆,任何的美丽为了生存都将被血色所浸染,无论是鲜红的,还是黑红的血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