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西方文学的爱恨情仇的理解(详细的)

如题所述

西方文学,不仅是人心灵的历史,它也是人类灵魂的历史。西方文学探索的视角更为广阔、深邃,直入神秘的心灵世界,阅读者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我,从而放任心灵的游弋。而无论前面是深渊还是天堂;无论是《荷马史诗》用七弦琴演奏的诗篇,还是《浮士德》在善恶间徘徊;无论是《伪君子》昭示的人性伪善,还是《高老头》中悲剧似的守财,这些作品无疑都在拷问灵魂,让读者审视故事人物的同时又审视自己。

一、扭曲、变态的爱情——人性悲剧 :爱情,永远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中世纪的西方,人们“谈爱色变”,美好的爱情受到宗教禁欲主义地压制,但尽管如此,却依然不能遏制人类对爱情的追求,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表现。人类追求美好爱情的本性与宗教禁锢人欲的“神性”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尽管这种抗争都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作邪恶势力的代表,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

二、毁灭在政治中的爱情范例政治与爱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范畴,一旦融入一起总是难免发生纠葛。纵观中西方文学作品,我们总会发现面对强大的政治威胁爱情往往显得羸弱,而且必将走向毁灭。

《阴谋与爱情》曾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它是一部描写爱情与政治冲突并遭毁灭的戏剧。书中描写了德国丞相的儿子斐迪南、封、瓦特尔爱上了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下定决心要排除等级差别和一切障碍和她结婚。但是他的父亲、丞相瓦特尔却另有打算。瓦特尔谋害了他的前任,以种种阴谋诡计获得了政治地位。为了加强自己对宫廷的影响,他希望儿子和公爵的情妇米而福特夫人结婚。爱情和政治的纠葛就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展开了。最后,斐迪南和露易丝成了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双方服毒致死。在临终前,露易丝才把政治阴谋的真相点破,但为时过晚,爱情与仇恨随着死亡一起消失,政治阴谋的制造者也落入永远耻辱的深渊。

三、行为在外而所招致的死亡。西方文学描写的世俗爱情往往与死关联,几乎达到了凡有爱的地方,就有死亡的阴影的地步。爱与死关联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原因来看的。爱的行为的外在破坏作用招致的自我毁灭,这主要是爱情遇到外在社会力量的阻遏所致。缪塞小说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的主人公便有着爱情让人着了魔的体验。他感到自己完全被爱所控制,“我下决心不再同她见面,只是没过一刻钟的功夫,我又转回来了……我暗暗怀着再一次占有她的欲望……我深深地鄙视她,又爱慕她;我感到她的爱给我带来毁灭,然而离开这个女人我又无法活下去”。爱使人将身心都集聚在自我的爱的体验和所爱的对象,最终导致在爱中,人往往丧失了理智。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也是一代表作。安娜与卡列宁婚后八年从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感情幸福。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并对之产生了好感,在渥伦斯基的追求下,陷入了急风暴雨式的恋爱之中,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达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但她身上被渥伦斯基挖掘出来的爱却也一步步地导致了她的毁灭。一方面她因为追求爱离开了自己的丈夫与儿子与渥伦斯基公开同居,因此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而另一方面,她对爱的全身心投入却得不到渥伦斯基的相应回应。渥伦斯基并没有把爱视为生存的根本,他同时还需要上流社会的权力、功名、享乐等等前途。这样两人的爱情就不对等了,再加上上流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得安娜既无法获得爱的慰藉也无法获得社会的宽容。最后剩下的是只有死亡这条路的选择。她在与渥伦斯基第一次见面的火车站上,想起了当时被火车压死的那个人。在她投到火车车厢下去时,短暂的恐惧马上就被一个巨大无情的东西撞在了她的头上,火车从她的背上辗了过去。托尔斯泰以一种凄惋的笔调写道:那枝蜡烛,她曾藉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摇曳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四、爱主体的乐死意向。在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对玛丽亚说过一句话很有意义的话:“爱你的那一刻,就象要死去似的”。从这话中可见爱的高峰体验也好,还是性的高峰体验也好,都是与死亡体验有着类似性的一个事实。弗洛伊德就从精神分析角度阐述了爱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某些无意识一致的冲动的这一观点。玛格丽特·杜拉拉的《情人》对极度的性的高峰体验会让人感觉象死了似的这一过程中的死亡体验就作了生动的描绘。在她回忆了自己在爱中感觉到的死亡的味道写道:他注目看着她。他闭上眼也依然还在看她。她呼吸着他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这身体的界限渐渐越来越分辨不清了,这身体和别的人体不同,它不是限定的,它没有止境,它在这个房间里在扩大,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时时都在形成之中,也不仅仅在他所见的地点存在,同时存在别的地方,它展现在目力所及之外,向着运动,向着死延伸而去……

一些我们平时对西方的了解来看,欧美的爱情模式和东亚的爱情模式似乎从根本上就有区别,这是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造成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8
其实大千世界都一样的,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爱恨情仇古今中外都差不多一个特质的。
西方文学中只是这种爱恨情仇是通过人物自我解剖等内心来展现,中国或者说东方的是通过行为和举动穿起来去得到的。

哥们,你写小论文吧!!找个概论的自我解析,有自己的想法和可以支持的就ok了,然后去文学史里找点小材料就可以了。

过来人!!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