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如题所述

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
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1
  地理环境
  随州市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馆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带,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其中主要包括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随州的动物资源也相应丰富,从腔肠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到哺乳类,应有尽有,而且至今还保留有一些珍贵的物种如大鲵、金鱼等。可以说,自古以来,随州大地一直是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地。
  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良好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是原始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由于随州地区处摩擦生代以来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绿草成茵、果根丰富、动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溶洞发育,因此,随州大地便成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随州地处桐柏山脉南部,紧邻河南省桐柏县,为淮河发源地。境内有“淮河镇”。
  历史文化
  史前时期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带繁衍生息。关于炎帝神农其人,据大量文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一人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文献,春秋中期后,周人与楚蛮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氏。两种称号合二而一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之际。也有“代表说”,“文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文化英雄“。    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 : 随州上古为烈山氏 , 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农氏在此 " 创耕耘、殖五谷、尝百草 ", 开启史 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 , 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 "汉东之国随为大 " 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 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 " 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 ", 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 , 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炎帝神农与随州厉山
  (一)神农生地   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分析,神农生于烈山。《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记·祭法》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前文已充分论证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实为一人,其子柱或农即神农。烈山,很可能就是神农之先辈也可说是第一代神农放火烧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总之神农起于烈山已无疑问。   唐代萧德言所编《括地志》记载:“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代后期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清代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舆地志》记载:“厉乡,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上述记载无一例外地表明,神农生于厉山,厉山位于今随州北。神农生于随州厉山一说代代相因,众口一词,足证不谬。   (二)炎帝神农氏合一后的生地   虽说炎帝神农氏合一的史实形成于远古,但合一的观念至秦汉之际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农氏生地的学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郑玄根据《国语·鲁语》中展禽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关于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论,参之以秦汉之际炎帝与神农合一的定说,在为《礼记·祭法》的类似记载作注时,将厉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视为一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郑玄以为烈山氏(神农氏)同炎帝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处。时隔不久,三国时吴韦昭率先响应郑说。他在为《国语·鲁语》展禽的话作注时说:“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由于先秦典籍只有神农氏(烈山氏)生地的记载,未见炎帝生地的记载,以致郑玄、韦昭将炎帝神农合一后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以长江支流的汉水中游最为多见,以随州的厉山最为集中。谷城县相传是因炎帝神农氏在那里尝五谷而得名的,神农架相传是因炎帝神农在那里尝百草而得名的。至于随州的厉山,则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等遗迹。由此,说厉山是炎帝神农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随州、隋文帝杨坚和隋朝
  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这里的“随州刺史”,就是现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的“随州市”。周武帝即位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这里的“袭爵”要特别说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杨坚之父杨忠“随国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坚发迹就是在随州(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诸侯王国,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封地在随州,他儿子在随州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号也是以封地“随州”为名的,这就解释了杨坚为何建“隋朝”的原因(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隋书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随州大事记
  西 周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建国。随爵为侯,为汉东大国。   春 秋 战 国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楚君熊通率兵逼随为其向周王室求尊号,被王室拒绝。   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约会诸侯兴趣其为王,随、黄不应。熊通伐随,俘随少师,与随结盟,自称楚武王。   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武王迫珍、贰与楚结盟,随、郧、绞、州、蓼举兵反对失败。   庄公四年(前690年)。随向周王室报告楚自立为王,楚怒伐随,武王殁于军中,与随结盟还师。   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君庄敖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杀庄敖自立,是为楚成王。   釐公二十年(前640年),随率汉水以东诸侯叛楚。楚攻随,随与楚媾和。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随师助楚于长岸大败吴军。   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随。   战国末期,楚灭随国建随县。   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随县隶属南阳郡。   汉   新朝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林饥,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聚饥民起义,南阳人马武和颖川人王常、成丹等归附。数月间,众至七八千人。起义居绿林山(今随州市大洪山)称绿林军。   新朝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转移。王常、成丹引一部南行,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分兵北行,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平林(今随州市古城畈)人陈牧、廖湛起兵响应,号“平林兵”。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县城东郊筑台读书。   晋   太康九年(228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   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今随州市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于随西大败晋骑督靳满,攻克江夏,立刘泥(丘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自为相国。嗣后,分兵破武昌,杀太守;攻宛地,斩晋平南将军羊伊;取襄阳,诛晋新野王司马歆;克江州和长沙、湘档、零陵等郡,设官镇守。晋惠帝昭令宁朔将军领南蛮校尉刘弘率陶侃等镇压,义军失利,次年张昌被擒遇害。   南 北 朝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随升为州,辖郡、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阐晋封左大丞相、随国公杨坚为随王,建随国,领20郡。   隋   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隶属汉东郡。开皇三年(583年),汉东郡撤销,隋州领隋县、厥西县。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汉东郡,隋州属之。   唐   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占开封称帝,国号“楚”,其部将李惠登据隋州。次年,唐朝安州刺使伊慎攻隋州,李惠登投降。   乾符四年(877年)八月,王仙芝(亦说黄巢)义军克隋州,俘唐隋州刺史崔休徵,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之子率部救隋毙命。嗣后义军撤离隋州城。   光化元年(898年)七月,唐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跟随唐江南诸道行营都统杨行密与唐宣武军、宣义军、天平军节度使朱全忠进行兼并战争,朱全忠派兵攻忠义军,克唐州,下襄州,破隋州,擒隋州刺史赵匡璘。   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史斌率宋江余部再次起义。次年四月,义军孙琦部焚随州城。   绍兴四年(1134年),宋淮南招讨使李成投降伪齐,从金兵陷邓州,逼随州。宋随州知州李道弃城,李成以王嵩知随州。五月十八日,岳飞部将牛皋复随州,歼灭5000伪齐军。活捉王嵩,押送襄阳处斩。   开??二月,金兵再破随州后撤离。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宋将刘世兴在随州大败金兵。   绍定三年(1230年),蒙古兵犯宋,侵扰安陆、随州。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兵侵犯唐州,宋随州知州金子才弃城逃跑。次年蒙古兵占随州。嘉熙元年(1237年)一月,宋京西兵马都监、随州驻扎程再暹在大洪山抗蒙古兵有功,晋为阁门宣赞舍人、京西铃辖兼知随州。   淳祐十二年(1252年)二月,蒙古兵数万攻随州。   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行随州事傅安国投降蒙古兵。宋帝饮命朱端履为随州知州,州治由州城迁大洪山黄仙洞。十二月,蒙古兵攻破大洪山,朱端履投降,蒙古委朱为随州知州,仍以黄仙洞为州治,领随县、应山县。   元   元贞元年(1295年),野蚕成茧亘数百里。   至正十一年(1351年),梅丘里人明玉珍集里中千余人于现光山、青林山筑寨起义,捕杀随州、安陆(今钟祥县)、应山县官吏乡绅。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率部入川。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部将邓愈领兵攻随,元右丞相王诚投降。九月,邓兵挺进大洪山,攻克老马刘寨,委白圭为随州知州。   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庞)、刘七(寰)义军攻随州。   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德、颜木修纂《随志》二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张献忠、罗汝才等11支农民起义军与明援剿总兵官曹文诏部在随州城激战,失利后转移。   次年冬,张献忠、罗汝才部回师随州,围攻厉山等集镇。明巡抚王扬基率总兵官秦翼明追至孤山冲,其先锋副将杨世恩领兵3万于三道河陷于义军埋伏,仅杨偕数百骑突围,其余被歼。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一日,张献忠、罗汝才部破随州城外南关厢,十一日占随州城。十二日,明监纪张大金、副总兵杨世恩领兵攻城,起义军突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兵部尚书总理陕西、河南、湖广军务大臣熊文灿招降李自成义军,刘国能率部投降,署为随州守备。   崇祯十三年(1640年),革里眼、左金王等四营义军游击随州。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义军张献忠、罗汝才部克随州,旋撤走。七月二十三日,义军李自成部再破随州城。次年春,明巡抚宋一鹤领兵攻随州,义军撤退。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取随州,任汪鹭为随州牧。明10万京营兵追击义军,于随之小坝山遇大雨,衣甲火药尽湿,义军乘机四面冲杀,明军死亡无数。后义军走厉山,其右队克安居,破长庆堡,驻扎运粮。明军追至,义军牺牲千余人,余部会合主力,撤离随州。   清   康熙六年(1667年),刘霦纂修的《随州志》四卷刻版付印。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璿纂修的《随州志》十八卷又首一刻版付印。书藏北京图书馆。   嘉庆元年(1796年),襄阳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女)率众起义。二月,义军由枣阳进入随西进行游击活动。次年二月转战随北,三月二十八日与清军激战失利后撤离。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十八日,太平军由应山进入随州,攻破州城,后转安陆府(今钟祥县)。四月,太平军返随,攻占双河、茅茨畈、朱家集、澴潭后离去。次年四月十四日,太平军殿右三十检点陈玉成部由德安府(今安陆市)攻襄阳,途经随州时与清西安将军扎拉芬战于小淅河。次日,又战于五里铺。清军溃败,扎拉芬毙命。五月九日,太平军攻随州城,失利后撤离。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涢山乡落湖里赵家台(今长岗店)人赵邦壁率饥民起义,建国名“后宋”,攻随州、京山县、枣阳县和襄阳、安陆(今钟祥县)、德安(今安陆市)等府。次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兵围攻大洪山,赵邦壁阵亡,义军余部突围至鄂西山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范立川率部攻占随州城,三月一日阵斩清花翎都司戴曜堂(随州北乡人,人称戴九)。三月二十六日,清军汉阳营水、步、骑兵数万扎营三层包围随州城。七月十四日,捻恽兰二顺部破清营与太平军会合守城。清军攻城数月不下,十月一日以太平军叛将刘维祯盗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命令诡取随州。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五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统众10余万由枣阳至随,经西南村镇进入京山。九月二日回师随西,由唐县镇至随北入桐柏县。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率部由枣阳入随围州城。次年二月一日清援军至随,太平军撤围往河南转移。途中,于三月二十日在耙山寨大败清追兵。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会合张宗禹部回师随州。四月四日,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至随。次日太平军撤往安陆。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二十八日,捻军数支由钟祥、京山攻入朱家集、安居、茶庵,兵临州城。时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带兵过境,捻军撤往应山县。   同治八年(1869年),文龄、史策先等修纂的《随州志》32卷又首一卷刻版付印。书藏随州图书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人任修本(华名)来随州“施药布道”,西医西药始传随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汉口邮政总局于州城北设立随州邮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绅朱海谦在安居店香云寺(今安居镇粮管所处)创办随州初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下旬,随州革命党人吴少伯、李亚楠赴湖北军政府报告随地革命形势,被委为民团长,护送民国随县知事李光炎赴随,策划反正未成。
  历史沿革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随州。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随州市,属襄樊市。1994年属省直管市。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代管改为省直辖。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1)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   (2)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   (3)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随州市总人口2484688人。其中: 曾都区 1598752人、广水市 885936人。
  特色文艺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迹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民间文艺形式在随州城乡颇受欢迎。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炎帝神农传说(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及花鼓戏(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湖北省随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阳县、邵阳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编钟之乡   
  2010年6月8日,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随州为“中国编钟之乡”。这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一块牌子,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
  名城特色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神农故里。据史籍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在随州烈山(厉山镇),近年来随州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奇----编钟故国。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编钟(打击乐器),精美绝伦,价值连城,被海内外誉为世界奇迹。   美----旅游胜地。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为中原一绝,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新----新型城市。随州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特产众多。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功能齐全,经济增长迅速,是闻名全国的改装汽车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674.html?wtp=tt#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31
交通比较方便
历史文化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
随州处于四线城市,生活节奏慢,比较安逸,是休闲的好去处!
第3个回答  2011-06-07
好社,冒得咵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