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音乐家生平故事100字左右,好的加分

概括也行,今天就要
可以在末尾要求加X分【不然只有20分喽!】

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

莫扎特(1756—1791)
人人都说莫扎特是一位举世罕见的天才,然而,他自己说:“谁与我付 出同样的努力,谁便能与我获得同样的成就。”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175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家、 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一直都在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队里任职。莫扎特的姐姐也 很有音乐才能。
  莫扎特 3 岁时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能把所听过的乐曲片断在钢 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他的音乐才能令父亲大为震惊。父亲决心下大气 力,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莫扎特不仅天资过人,尤其刻苦 用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钢琴技巧已有了飞快的进步。
  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房间,看见 4 岁的莫扎特正在纸上涂鸦,弄得 满手都是墨水。父亲随手取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莫扎特在“写”一 首“钢琴协奏曲”。父亲逗他说,这首曲子或许不能演奏。小小“作曲家” 未假思索就反问父亲:“哪首曲子不经修改练习就能演奏?”
莫扎特还具有罕见的绝对音高概念。据说,7 岁那年,他曾用过父亲朋
友的小提琴。回到家中,他对父亲的朋友说:“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 分之一音。”父亲和朋友都不信,取来琴当场验证,莫扎特的话果然分毫不 差。
莫扎特从 6 岁起,便与 11 岁的姐姐一道,由父亲带领周游各国举行音乐
会。莫扎特不仅能熟练地演奏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在演奏技术艰深的陌生作 品时,也同样得心应手,就像早已经练得滚瓜烂熟。人们用绸子蒙住琴键时, 他同样能准确无误地演奏技术复杂的乐曲,在场者无不同声赞叹。人们奔走 相告,渲染夸张,音乐“神童”的名字不久便为欧洲各地家喻户晓了。
1764 年,莫扎特来到英国,结识了音乐泰斗约·塞·巴赫的儿子,人称
“英国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这位著名的作曲家对莫扎特后来音乐风 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几年间几乎走遍欧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他已
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说莫扎特出发时主要是演奏家,那么当他 11 岁回 到萨尔茨堡时,就已经是一位作曲家了。
莫扎特 14 岁时,被罗马教皇授于“金马刺”骑士称号,并成为意大利鲍
伦亚学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维伦的爱乐学院也将他遴选为院士。 几年中,莫扎特的父亲一直努力想为孩子在维也纳宫廷中谋个一官半
职,但及至 1873 年莫扎特 17 岁时,仍未能遂愿,无奈,只好让莫扎特留在 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中担任乐师。
  新任的大主教专横跋扈,为人歹毒,视莫扎特如奴仆,任意驱使。他不 准莫扎特在饭厅吃饭,还强迫莫扎特为自己收拾房间。莫扎特在给朋友的信 中说,没有大主教的许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举行音乐会,不得自已出 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别人委托作曲来取得收入。
  这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莫扎特随着年龄增长,受启蒙运动思 想的影响日深。1881 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辞职。为期 8 年的 奴隶生涯结束了,25 岁的莫扎特义无反顾,离开故乡,只身前往维也纳,开
  
始了他一生中音乐成就最辉煌的十年。但为成为独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 昂的代价,毕生为谋生奔命,毕生与穷困相伴。
  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不分昼夜拼命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下 了《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一系列在歌 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作品。
  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生活境况有丝毫改善。冬天,没钱买柴,他只好 拉着妻子跳舞取暖;孩子们饿了,连买面包的钱也拿不出来。1778 年,莫扎 特已是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不得不在 6 个星期内,赶成 3 首交响曲。其 中《C 大调交响曲(朱庇特)》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伟大的代表 作之一。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莫扎特,他把心中的苦楚、希望、热情和理想, 全都倾注在创作中了。
  莫扎特写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约的《安魂曲》。莫扎特写这部作品 时非常投入。情绪过分激动,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 年 12 月 4 日夜里,他 轻声吟唱着自己最中意的一首咏叹调,人生如寄,往事如烟,在温馨的旋律 声中,离开了令他荣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风天来,大雪纷扬,寥寥几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 时,只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几日后,妻子抱病而来,竟已无法辨认莫扎特 的遗柩所在。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 36 年的一生中,写下了 75 卷(600
多部)音乐作品,包括 22 部歌剧、49 部交响曲和 25 部钢琴协奏曲,为欧洲 以及全世界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光辉的贡献。他曾在孤寂凄苦中离开了世界, 但如今这个世界上每个善良的人都将永远怀念他。

贝多芬(1770—1827)

  毫无疑问,如果有一个名字几乎与音乐本身成了同义语,那就应当是“贝 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于 1770 年 12 月 16 日诞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当地的宫廷乐团供 职。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女仆,温和善良, 终日辛劳,对粗暴乖戾的丈夫更是无可奈何。贝多芬幼年时其音乐才能便崭 露头角,为了要把贝多芬训练成第二个莫扎特式的神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这位父亲不惜以种种残酷的体罚手段强令儿子就范。他常常让 4 岁的贝多芬 连续四个小时练琴,甚至深夜将睡梦中的孩子拉起来强行训练。虽然贝多芬
在 8 岁时就已能够在音乐会上演奏并开始尝试作曲,但他在这段时期所受的 音乐教育却一直缺乏系统,散乱无章。
  贝多芬 6 岁时,曾在维也纳遇到过著名的前辈莫扎特,他的才能受到了 莫扎特的注意。9 岁时,贝多芬投师管风琴师、作曲家聂费。聂费是贝多芬 遇到的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视野,引导贝多芬熟悉热爱德 国古典艺术的优秀传统。在聂费指导下,贝多芬掌握了作曲技术,并在他帮 助下发表了第一部作品。
由于家境日窘,贝多芬很小就开始自食其力。11 岁时在宫廷礼拜堂担任
了聂费老师的助手。
  1787 年,17 岁的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向莫扎特求教。莫扎特对年轻的贝多 芬进行了考试,让贝多芬根据自己指定的音乐主题在钢琴上即兴作曲。曲犹 未了,莫扎特便兴奋地对周围的人们说:“大家注意这位青年,他将继我之 后使整个世界谈论他。”不幸的是,贝多芬不久接到了母亲的死讯,只好赶 回波恩。及他日后再次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离开了人间。
由于家境贫困,早年失学,贝多芬坚持读书自学以补不足。他自修古文、
新闻、历史文献和文艺著作,从荷马、莎士比亚直到席勒、歌德,几乎无不 认真研究,并且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系的课程。
贝多芬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就已经确立,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得尤
其迅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消息传来,贝多芬在日记中写道:“要热 爱自由胜过其他一切——即使在君王面前也永远不肯背弃真理。”
1792 年 11 月,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准备前往维
也纳投师学习。因为莫扎特已然作古,于是便改从海顿。海顿固然很珍视这 位青年的才能,但却难能容忍他的革新精神,可惜这段师生情谊未能长久。 贝多芬的创作成熟过程表面上显得相当缓慢,但是却非常的扎实稳固。 他在波恩时期的创作,大抵还是一些小型乐曲和歌曲。贝多芬 30 岁时才得以 演奏他的《第一交响曲》,而莫扎特在这个年龄时则已经拥有 40 部左右交响 曲了。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最初 10 年间的主要作品有:《悲怆》、《月光》
等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等。
1802——1812 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
  从 1796 年起,贝多芬就感到自己的听觉日渐衰退,但他长期不敢面对这 一残酷的事实。他在给一位医生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来我一直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与人交谈,更不能告诉别人我是
  
聋子。假使我干别的工作,也许我还能忍耐。”他精神沮丧,甚至想到过自 杀,还写好了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个人的不幸。对于生活与艺术的热爱 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坚定了他对生活的信念。正是在个人精神痛苦 发展到极端的时刻,他及时克服了它。他说:“是艺术,正是艺术留住了我。 在我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决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勇敢地向 命运提出了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是贝多芬 写给朋友信中的一句话,同时也成为他一生的誓言。他振奋精神,拿起笔来,
于 1804 年写下了《第三(英雄)交响曲》这一充满战斗的乐观精神的不朽作 品。
  这部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贝多芬本打算通过法国驻维也纳的公 使将乐谱转交给那位法国大革命时革命军队的统帅。就在这时,拿破仑背叛 了革命而称帝,并与反动教会缔结了联盟。这一消息使贝多芬勃然大怒,他 喊道:“他也不过是个庸人。现在他竟要践踏人民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 竟要高踞在别人之上变成暴君!”于是,他将原来的题献擦掉,改为“献给 一个伟大的英雄”。
  这首交响曲成为贝多芬精神转变的一个标志,并且也成为他的创作成熟 时期的开端。他的许多其他优秀作品,如第四至第八交响曲,第四、五钢琴 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爱格蒙特》序曲,钢琴奏鸣曲《黎明》、《热情》 等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写成的。这些作品思想深刻,结构宏伟,形式多样, 充满了为美好理想斗争的英雄气概和对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些作品正是 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生动写照。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刚写好不久,发生了一件令他极为气愤的事情。
  这是 1807 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 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 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 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 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 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 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 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 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如今,这份被雨淋过的《热情奏鸣曲》手稿一直保存在巴黎音乐学院图
书馆,供人们瞻仰。在贝多芬一生中,还有许多事例反映着他对封建权贵的 蔑视。
  1812 年,贝多芬和著名诗人歌德同在一处避暑。歌德比贝多芬年长 20 多岁,贝多芬对他十分尊重。贝多芬曾对别人说:“歌德和席勒,是我在奥 西安和荷马之外最心爱的诗人。”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正巧一队王公 命妇的马车从旁经过。歌德立刻退立路边,谦恭地向这些贵族施礼。贝多芬 却连看也不看他们一眼,继续大步向前。人们议论说:“贝多芬和歌德这两 位大师,只有当他们在一起时,才能比较出哪一位更伟大。”
  贝多芬一生中的最后几年,正是梅特涅反动统治非常猖獗的黑暗时期。 居住在欧洲反动势力堡垒维也纳的贝多芬,面对着法国大革命的理想与成果 已被反动势力摧毁的严酷现实,毫不气馁,坚持斗争。他时常冒着被捕的危
  
险,公开发表共和民主的主张。他愤怒地咒骂奥国皇帝说:“像这个家伙, 首先应该把他吊在第一棵树上!”为了表达自己对民主共和必胜的信念,他 写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这一部光辉巨著。交响曲原来都是纯器乐的, 为了更清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贝多芬在这部作品的末乐章用了合 唱这种声乐形式。歌词选自席勒的著名诗篇《欢乐颂》: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 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 成兄弟。”
  1824 年 5 月 7 日这部交响曲首次在维也纳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已 经全聋的作曲家被人领到台前谢幕时,他并没有听到人们如雷的欢呼,但他 看到了群情激奋的场面,而且他一定从这个场面中理解了人们对他音乐的无 限爱戴和对于民主理想的热切向往。
  尽管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如日中天,但仍未能幸免于晚年的凄凉悲苦。有 一次,贝多芬从乡村回家,为了省钱,雇了一辆没篷的马车,受寒之后,转 成肺炎,终于在 1827 年 3 月 26 日于维也纳去世。他瞑目的时刻,身旁没有 一个亲人。但是三天以后举行葬礼时,却有两万余群众护送他的棺柩。
  贝多芬离去了,但他的音乐却永远流传在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他作为 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为全世界人民引 为自豪;他为全人类的进步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乐将永远引导人们 热爱生活、热爱真理,永远鼓舞人们为美好的理想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舒伯特(1797—1828)
毕生与贫困相伴的作曲家,莫过于舒伯特了。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hubert)于 1797 年 1 月 3 日诞
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教师,也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 一些乐器。他常常在业余时间里聚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 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以消遣自娱。舒伯特因此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薰陶。 在家人的演奏中,小舒伯特还要随时纠正父兄的错误。
  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舒伯特 11 岁时,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 廷歌手学校。入校不久,舒伯特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代 理指挥。1812 年,又开始从著名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习理论。
  舒伯特在寄宿学校时,名为免费,其实度日极为艰难。隆冬时,房内没 有火炉,每日两餐也难以为继。舒伯特受冻挨饿,更没钱买谱纸用来作曲。 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了难题。
  在校期间,舒伯特的作曲长进很快,1813 年为学校乐队写出《第一交响 曲》,但不幸即在同年因变声离开了学校。
为了分担父亲的家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刻板的教书生
活令舒伯特十分厌烦。他希望能辞去工作一心作曲,但辞职后便无以为靠, 因此,只好勉难为之,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讲解拼音、文法。即 使如此,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仍然硕果累累,这时他又有四部交响曲告竣。
1817 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
  年轻天真的舒伯特哪曾想到,此时正值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后最黑暗的年 代,维也纳的奥地利梅特涅政府更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那里暗探密布,军 警如云,稍有不慎,动辄获咎。舒伯特于一文不名中来到维也纳,无依无靠, 只好做家庭教师谋生。不觉之中,结交了一群朋友。
舒伯特这般朋友都是具有民主思想、憎恶黑暗统治、热爱艺术的贫困青
年。他们出入相随,在一起无所不谈。对于反动统治当局,更是大加抨击, 毫无顾忌。舒伯特才华出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深遭梅特涅政府忌恨。 舒伯特与这些穷朋友,他们有饭同吃,有屋同住,不分彼此,相濡以沫。 舒伯特是近视眼,11 岁起就戴起了眼镜,眼镜盒也是随身携带,须臾不 离。有一天,突然发现眼镜盒失踪了,仔细一找,原来一位朋友拿去改成了
烟斗,正用来吐雾喷云。
  朋友之中有位画家,他的画室内有台钢琴,答应舒伯特可以使用。但画 家本人也要在画室作画。为了互不干扰,俩人约定,凡画家不作画时,便张 一面白布窗帘为号,舒伯特始得入内用琴。不想画家灵感一来,常把舒伯特 的事情置诸脑后;或者虽未作画,也不免忘记践约。舒伯特一等就是好几个 小时。这位可怜的音乐家只好踟蹰街头,磨炼自己的耐心。
政治环境的险恶,生活条件的窘迫,都未能阻遏舒伯特坚持音乐创作。 有关舒伯特写作歌曲的几件轶闻,似乎都与小酒馆有关。或许自然而然
就能够想到,小酒馆正是舒伯特和朋友们常爱光顾的好去处。 第一件事是说舒伯特独自出行,饥肠辘辘之下,不觉进了一家酒馆。就
座后,他才忽然悟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有一张报纸,随 手拿来浏览。不想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优美,动人心弦。诗中写道:“睡吧,

我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抚着你??”。舒伯特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 而出。他掏出纸笔,顺着思路,一气呵成。他坐在那里,反复吟唱,已浑然 忘我。酒馆老板忙乱之中,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寻声而至,才知道是一位青 年在作曲。老板很喜欢这首新歌,希望青年人抄一份给他。舒伯特提出交换 条件:一盘烧土豆。双方痛痛快快达成协议。谁能料到,这份用一盘土豆换 来的手稿在舒伯特百年之后竟卖到四万法朗!
  另一件事是说他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 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 句之间:“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 泉边铺满了鲜花??”见诗生情,旋律悄然而至。舒伯特不禁说道:“多美 的旋律,可惜没有谱纸!”一位朋友闻声便在菜单上画上五线,递给舒伯特。 于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写成了。它就是当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听、听、云 雀》。也有人说这次写的是另外一首歌:著名的《小夜曲》。既是传说,不 深究也罢。
关于《鳟鱼》这首歌也有轶闻。 据说这首歌是他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构思的。当时,他推敲已定,未及点
灯便立刻探身起来,不料在黑暗中将墨水洒在谱纸上。这首乐谱的原稿至今 仍然完好无损,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大块墨水痕迹,可为佐证。
舒伯特一生作品颇丰,其中歌曲多达 600 多首以上。他是 18、19 世纪以
来的第一位以优秀歌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家。他在歌曲中所表现的对被欺骗、 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正和当时处在封建复辟巨大压力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 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通,这些歌曲又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性, 所以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很快在维也纳广为流传。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 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水乳交融、配合密切,为 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称舒伯特“歌曲之王”,毫不 过誉。他还写有许多其他作品,包括 9 部交响曲。因为作曲家过于贫困,这 些交响曲在他生前一直未能有演奏的机会。
舒伯特与贝多芬都住在维也纳,长达 30 年。贝多芬长舒伯特 27 岁,舒
伯特在宫廷歌手学校就读时,贝多芬早已名及遐迩,成为一代大师了。舒伯 特非常崇敬这位伟大的前辈,但碍于腼腆,一直未敢登门拜望。后来,为了 使作品出版顺利,出版商鼓动他去请贝多芬出面推荐。生计要紧,舒伯特终 于壮胆而去。但时值贝多芬外出,他只好留下带去的作品怏怏而归。贝多芬 在病中看到了这些作品,高兴地说:“这里有天才在闪光!”舒伯特闻讯后, 大喜过望,连忙去拜见贝多芬。贝多芬这时已心力交瘁,极度虚弱,他握住 这位年轻作曲家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说完,便溘然而逝。在贝多 芬的送葬队列中,有一位青年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因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已。 他就是才华横溢的贫苦作曲家舒伯特。
  翌年,即 1828 年的 11 月 19 日,年仅 31 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 了人间。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墓碑上刻道:“死亡 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贫苦为什么总是与才华结有不解的缘份呢?

  自己选一个吧!
我要100分,最好100以上,80也行,50勉强最好多一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最穷的作曲家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意外的成功
  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是《蓝色狂想曲》,它的诞生是富于戏剧性的。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请他写一部“庄重的作品”,但格什温认为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始终不从命。指挥先生无奈之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报上抢先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后在音乐厅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看了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才完成任务。谁知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恕不会客
  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封•彪罗(1830-1894)生性孤僻,不好交友,尤其对不速之客随便上门打扰极为讨厌。为了能专心工作,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房门上经常挂着免见牌,上面写着:“午饭前恕不会客,午饭后我不在家”。
  “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时不被人知,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这天的钢琴演奏使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随便怎么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07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楼主,我也不求你加多少分拉 你看着给吧 能帮人就帮人 我也不在乎多少分
第3个回答  2011-06-07
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问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第4个回答  2011-06-07
【1】理查·斯特劳斯在排练自己的一部作品时,坚决地要求小提琴手们奏震音时声音“几乎听不见”。莫明其妙的演奏员们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斯特劳斯还不满意,要小提琴手们“用弓愈来愈少”,用弓尖来奏震音。
最后,首席小提琴手悄声向背后的小提琴手发出了自己的指示,指示一排排地相传下去。然后他请斯特劳斯重新指挥这个地方。这回斯特劳斯满意地说,他所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多少年以后,首席小提琴手向作曲家坦白说,他发出的指示是让小提琴手们都不奏出声音。他们用力把弓靠近弦,两眼紧盯着右手,好让要求严格的指挥相信他们是在奏出最轻的音。
【2】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