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事物处於普遍联系''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朱熹 格物致知的故事。
朱熹,徽州婺源
(在今江西)
人,南宋初年的儒学宗师,他把从周敦颐、二程(程颢、
程颐)
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
之
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
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
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
必须请皇帝先完
成自己的修养。

门弟子问
“
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
有什么特点?
”
朱熹道:
“
皇帝的修养当然不
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
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

弟子说:
“
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
致知是什么,
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我都不清楚。
”
朱熹道:
“
大程明道先生
(程颢)
说

æ ¼

就是到;

致

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
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
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

弟子问:
“
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
那么多吗?
”
朱熹道:
“
却不是的。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认为

万物皆备于我

,是因为
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
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
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
格的物多了,
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
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

弟子说:
“
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
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
朱熹说:
“
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

学习开始
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
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遍格万物。
因此他格物的时候,
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
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
”

弟子问:
“
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
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
朱熹道:
“
千万
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
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
人人都是
一样的,就是个

仁字

。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
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

仁

。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

仁

就是良知自
然会显露出来。
”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
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朱熹笑着说:
“
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
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弟子奇怪地问:
“
这样大的螺,一
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
朱熹道:
“
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
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
泥土干硬变成石头,
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
然后来致知:
既然山、
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
都可以互相变化;
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