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与教育学考试重点?谁能帮帮我,星期天考试。

如题所述

注意以下黑体字均为重点,常考点,请务必记住!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科学。内容是心理过程(认识过程 、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等四个方面。举例:在公园里,我看见一个年青人,目无旁人地摘花坛里的鲜花,有一位老大爷批评他这样是不对的,可那年青人不但不接受,反而骂老大爷多管闲事,这是心理过程的认识过程;我很生气,想去打那年青人两拳,可心里又怕打不过那青年人,这是心理过程的情绪过程;可是看见那年青人仍对老大爷不敬,骂不停,我心里很气愤,还是冲过去打了那年青人两拳,这是心理过程的意志过程;打后,我觉得心情很好,觉得自己是对的,这是心理状态;过了一会儿,我心情平静后,觉得我这人做事不冷静,脾气暴躁,我打那年青人是不对的,这是心理特征;细想我打那年青人的原因是他不仅没有公共道德,而且不尊敬老年,这是心理动力。
2.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何在?
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结果的性质与结构。②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③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④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
意义: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评价、教师行为等方面,教育心理学将用其本学科角度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使教师受益。
3.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在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知、情、意,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从发现自我到开发自我,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时期。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有明显的分化、矛盾、转化、统一和稳定的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历程,特别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引导他们自我意识朝着积极方向统一并稳定地发展,主要通过外部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自我认识方面:与中小学生比较,大学生自我评价更加自觉主动、能力更强、更全面。然而知人难,知自己更难,大学生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对自我评价偏高,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各种活动中找准参照系,多角度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应用比较法,以社会上公认的精神榜样人物作为参照系,使其产生虚怀若谷的心态,以清晰地认识自我。对于自我评价偏低者,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指导他们辩证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发现和创造优势,创设显示自我优势的机会去塑造理想我。鼓舞他们开发自我的热情、勇气、信心。
(2)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但具有两极性,时而情感高涨,自豪、自负,时而情绪低落,自怜、自责。自尊心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大学生的自尊心强烈,过分关注,过分敏感。当自尊心得到满足时产生优越感,当自尊心遭遇挫折后产生自卑感。少数大学生不能接纳自我,或自我否定,或自我扩张。高校教师主要是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时,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以博大的胸怀认可每一位学生。对不能接纳自己自尊水平过低的大学生,要从调节认知结构入手,首先调整注意聚焦的方向,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盯着自己的短处,只有在发掘自身长处的基础上,才能重建自尊,其次要调整理想我的水平,制定出适应自我的目标。对于自尊心过高的大学生,也要从调整认识结构入手,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实际上就是正确地认识自我,为断地开发自我的结果。
(3)在自我调控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能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计划,但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我往往要求过高,而开发自我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按社会要求的变化和个人发展的现实来制定目标。当大学生的现实我与理想我形成巨大落差而灰心、失望时,应引导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并提供榜样使他们重塑自我。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形成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
4.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加涅认为,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虽然具体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各有差异,但都包含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5.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用强化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主张开展程序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反馈,并且注意要正确的运用强化规律。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组织教学,教学中要注意难度与跨度适中,注意反馈。
7.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除了直接学习以外,还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而非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直接学习。
8.建构主义有什么独特之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过程,不是有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通过学习,学生所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网络化的认知结构,而不是直线结构或层次结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9.大学生学习动机有那些特点
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不懈的毅力。它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10.简评几种动机理论的意义
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强调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过程中外部力量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一理论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与奖励、目标与反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论据。成就动机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这一理论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于教师为不同学生设置的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是个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追求的主要障碍。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个体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继行为有促动作用,它明确阐述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结果预期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强调效能预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自我价值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探讨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即主要讨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提出能力高的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而且认为这些现象又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需要深思和反省的。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产生,而且两种情景中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大。这一理论特别有助于避免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这一理论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概括说强调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学习的迁移就越好。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11.用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解释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
同化理论解释了新知识习得的机制,即认知结构建立和重组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取决于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知识的同化,在学习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着某种固定作用,成为同化点,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建立、扩展、完善、分化、精确化,使原有认知结构重建或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习得新知识。
12.举例说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②转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以医生为例,医学院学生在医学院学完医学课程,相当于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或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他们会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患者,这些患者的非本质特征各异,但其患某一疾病的发病机理,典型表现则是基本一致的,即本质特征不变。医生正是排除各种非本质特征,抓住基本的、本质的特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实习生正是经历了这些变式练习后才掌握了治病救人的程序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后,实习生的技能才趋于驾轻就熟的自动化水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因此,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包括:①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②大量的变式练习,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
13.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大学生某一道德行为的获得。
关于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闹市区,某位同学看见有个小偷正在偷一位女士的钱包,他大喊捉贼,并在旁人的协助下将小偷扭送到了派出所。如果老师将该事在学校大力宣传,并给予该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则同学们以后遇到此类事件时,一定会养成见义勇为的美德。
14.用本章品德培养的理论,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谈谈高校应如何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
就大学生而言,品德培养应注意六个原则。
1) 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并重的原则。
即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可以从某一个方面着手,但不能割断四者的联系,也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偏颇。
2) 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切身感受到的问题为主,以书本知识为辅,提出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生活情景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并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使道德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3) 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
在进行道德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分析和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然后提出有关的道德判断问题,给出道德情景,并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和情景的复杂度,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让他们思考、辩论,然后得出结论。
4) 由外控转为内化的原则。
在外部控制阶段,许多个体的道德是被动的,只有达到内化境界,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个人道德观念。
5) 家庭和学校教育互配合的原则。
学校需要依靠家庭的合作,只有家长按学校建立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在校外的生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所适从,家庭也需要依靠与学校的合作,才能约束学生接受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6) 树立榜样的原则
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仅应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经验,而且应具有切实可行性;同时,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认同的榜样,供学生模仿。
15. 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首先必须改进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大学生的群体多数是由班干部或者团体负责人进行领导管理的,老师很少参加学生的活动。如果群体中的领导班子工作作风民主,愿意为群体付出,就能带动群体的其他成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其次,控制群体的规模。大学生群体的规模对其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小的群体,因为成员较少,彼此交流的机会增多,更容易相互了解,彼此认同,形成亲密关系,所以群体的凝聚力就强。再次,正确处理外界的威胁与竞争。当一个群体面临着威胁或遭遇敌手的时候,为了共度难关,彼此会更加协作、团结,群体的凝聚力自然就会增强。所以,适当地以群体的名义参加比赛,会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16. 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作为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每个同学够都息息相关,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的竞争如班级成员的学习竞争,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能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 的潜力和自己的局限性,重新定位自己。当然,学习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差生不仅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作弊,而且,激烈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敌意和失去信任感。
合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有:1)能增进群体的凝聚力。2)可以集思广益。3)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性格内向的同学与性格外向的同学合作时,往往没办法表达甚至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会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和自卑。
大学生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教育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他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竞争与合作,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作好准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