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射光谱操作

实验室电子光谱的操作流程。

用于发射光谱分析的虚拟相板译谱仪作者:柴宏文,王永青,孙荣霞 时间:2006-12-25 来源: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于发射光谱分析的虚拟相板译谱仪及其设计思想。本系统以Microsoft Windows98为运行平台,采用Microsoft Visual C++6.0编写,利用通用仪器计算机、扫描仪,实现相板光谱信息采集、光谱信号处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扣除背景和干扰等功能。

关键词:发射光谱法;相板;扫描仪;虚拟仪器;矢量化

引言

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AES)是目前仪器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特异性强、精密度高、检出限低、分析速度快、可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冶金、石油化工、商检、环保等领域。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通常分为看谱法、摄谱法、光电光谱法。光电光谱法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缺点是设备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看谱法速度快、直接,但是准确度差,不能长期保存分析记录;摄谱法设备较简单、准确度高、可多元素同时分析、线性范围宽,但是相板处理和译谱工序操作繁琐、分析周期较长。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子发射光谱法呈现出光电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向。摄谱仪使用普遍且社会拥有量大,升级改造亟待解决。将测微光度计(又称黑度计)与计算机联用实现半自动和自动译谱,解决了译谱工序操作繁琐费时的问题,但需另行配置专用硬件设备,价格较高。将光栅摄谱仪升级改造成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ICP-AES)的技术已取得成功,但是造价仍稍高。因此,我们设计了采用通用仪器计算机、扫描仪及专用软件包的用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虚拟相板译谱仪。

硬件及软件

本译谱系统由计算机、扫描仪及专用译谱软件包构成。

计算机及开发平台

本译谱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要求较低,586CPU、6M内存即可满足要求。本系统是在Windows98环境下,采用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的Visual C++6.0进行软件开发。Visual C++6.0是支持Win95以上平台的应用程序、服务和控件的可视化编程的集成开发环境,具有编程效率高,灵活性高,程序运行速度快,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方式,软件能控制到底层等特点,其资源开发工具以可视化的方法生成菜单栏、工具栏、按钮、对话框、窗口、滚动条等高级又通用的图形元素,可以设计出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

扫描仪
本译谱系统采用扫描仪采集相板谱线。扫描仪是光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是一种图像采集设备,配合相应的软件可以将实物、图片、文稿、照片、胶片及图纸等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编辑、处理的数字式图像信息。以往由于价格昂贵而鲜有问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已广泛普及,成为不可或缺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其中平板式扫描仪的光学分辨率通常在600~1200点/英寸(dpi)之间,高的可达2400dpi。灰度级分别为8、12、14、16、24、36、48bit,其中14bit扫描仪的动态范围可达到104数量级。原子发射光谱摄谱法中,相板的光学分辨率一般在50~100线/毫米,相当于1270~2540线/英寸(lpi)(1inch=25.4mm),动态范围104~105数量级。肉眼的光学极限分辨率是0.07毫米,相当于350lpi。显然目视不能充分满足分析要求,平板式扫描仪能够满足分析要求。平板式扫描仪配上透明胶片适配器,既可扫描反射稿,又可扫描透视稿。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为感光元件的平板式扫描仪扫描速度快、操作简单,价格一般在几百至几千元之间,拥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本系统选择采用CCD感光元件的平板式扫描仪,配透明胶片适配器,灰度级14bit,分辨率1200×2400dpi。
本译谱系统软件支持TWAIN标准,支持通用串型总线接口方式(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系统功能及程序流程图

系统功能
本系统主要完成如下功能:谱图采集、方法编辑、谱图处理等功能,其工作原理框图参见图1所示。

谱图采集:
软件驱动扫描仪,扫描光谱相板,获取光谱的数字化图像。
方法编辑:
输入标准谱图元素名称及波长,准备建立波长标尺;编辑样品序列;输入标准元素名称、波长及浓度,准备建立工作曲线;选择内标或外标法;编辑用户报告等。
谱图处理:
包括谱图编辑、谱图平滑及还原、谱图矢量化、谱图分割、谱图分析。
谱图编辑:
谱图缩放、剪切、叠加、对比、调整。
谱图平滑及还原: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反FFT平滑处理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消除噪声。采用中值滤波法消除扫描出现的黑斑和白斑等失真现象。
谱图矢量化:
扫描仪获取的光谱图像是光栅图像(位图式)文件,必须进行矢量化,才能获取谱线的特征信息――位置、线形、线宽。采用最小二乘法完成谱线矢量化,通过细线化确定谱线中心、谱线的位置、宽度。
谱图分割:
采用区域生长法把谱线及相板上不同样品的谱图分割。
谱图分析
波长定位:
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是光栅摄谱仪,采用线性内插法。当未知波长谱线处于两条已知波长的谱线之间时,先测定已知谱线之间的距离a,再测定未知谱线与任一已知谱线的距离b,利用公式:
λ=λ2-b/a(λ2-λ1) (3-1)
如果是棱镜色散,应用哈特曼公式:
λ=λ0+c/( d-d0) (3-2)
式中λ是谱线波长,d是从相板上一固定点到该谱线的距离,λ0、c和d0为常数。根据光学参数建立波长标尺,然后精确地计算出未知谱线的波长。
定量分析:
读入标准样品谱图,建立定量分析数学模型,拟合工作曲线――浓度与灰度的关系曲线,由定性分析的结果,计算机自动选择出待测元素的分析线对,如果是内标法,读入内标元素的谱线位置、浓度,根据工作曲线计算未知样品中各元素的浓度。在考虑光谱背景和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差谱法、因子分析法、卡尔曼滤波法和小波变换法扣除背景和干扰。
其他功能:
统计处理、数据库管理、打印、存储、帮助、自我诊断及报警功能。

程序流程图及操作面板
程序流程图: 参见图2所示。

操作面板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

性能比较:与其它相板分析方法相比参见表1:

问题讨论

分辨率
分辨率是与波长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参数,分辨率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和表达方式,极易混淆。正确理解其含义、弄清楚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极为重要。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每英寸像素点数(pixels per inch,ppi)、每英寸点数(dots per inch,dpi)、每英寸采样点数(samples per inch,spi)、每英寸行(或线)数表示(lines per inch,lpi)。

像素是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点是设备输出图像的色点,采样点是硬件设备采集图像信息的基本单位。色点是硬件设备最小的显示单元,像素和采样点则既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多个点的集合。对于扫描仪来讲,由于设备采样点与形成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相对应,所以ppi、dpi、spi三者数值上是等效的。但多数情况下,三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例如显示器分辨率为80dpi,在640×480dpi显示分辨率下一个像素与一个光点相对应,将显示模式调整为320×240dpi,则显示一幅320×240dpi的图像时,一个像素则对应四个光点,即相当于80×60ppi。而ppi与lpi之间近似满足如下关系,ppi=lpi×(1.5~2.0)。

背景和干扰
背景和干扰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的最困难、最棘手的问题。传统方法多采用人工计算的方法,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许多新的背景扣除和干扰校正的方法,如差谱法、因子分析法、卡尔曼滤波法、小波变换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智能化校正法、自适应滤波法等等。其中卡尔曼滤波法、因子分析法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小波变换法应用于分析信号的频率较高、背景信号的频率较低条件下,也有较好的效果。这些方法各有利弊,能够解决一些背景和干扰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方法离实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繁琐、计算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等。所以,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选择灵敏度最高、干扰线最少的分析线对是最直接、实用的方法。

结束语

传统相板分析方法必须使用专用的测微光度计,而本系统提出了使用通用仪器的新思路,吸收了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法,使用扫描仪、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来完成相板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既不影响用户进行其他工作,也无须使用专用的、昂贵的译谱仪或测微光度计。本系统具有所需设备通用,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准确度高,精密度好,误差小,设备更新换代及维护方便,拥有良好的用户界靪,便于相板信息的二次开发等优点。将大大减轻广大分析工作者的工作强度,改进译谱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计算机速度趆来趆快,硬盘容量趆来趆大,扫描仪分辨率趆来趆高,扫描速度趆来趆快,本系统将会趆来趆功能强大和易于推广。
标签: 发射光谱法;相板;扫描仪;虚拟仪器;矢量化

发表评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