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6-23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的状况,现代金融有养老保险等产品可以规避这样的风险,而在古代,没有支持跨期交换的信任基础设施。所以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人类做了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比如“养儿防老”就是一种金融安排,让儿子作为父母防患于未然与养老保障的载体。
儿子年幼时,父母在其身上投资,供他读书,等儿子长大了必然回报父母,所以父母跟儿子之间也是在做跨期交换。
可是这种养儿防老的安排是否靠得住呢?
这就需要孝道等“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去约束儿子的行为,保证他不会“跑路”逃债。
儒家的“三纲”把社会按照名分等级结构化,“五常”是围绕“三纲”建立的行为规范。靠血缘组建信任体系,并辅以相配的“仁义礼智信”行为规范,包括孝道、礼教、妇道等,通过这些把“养子防老”的违约“不孝”概率降到最低。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正名”,二是“仁”。
“正名”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明确他自己的特定名分,并履行与自己名分相对应的职责,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父亲清楚自己是父亲并做父亲该做的事,儿子明白自己是儿子并做儿子该做的事,把每个名分所对应的“该做的事”定义清楚,比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一旦每个人的地位和义务关系基于名分固定下来,父亲对子女有养育义务,子女对父亲有孝敬义务,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养子防老”跨期交易链条,生老病死的保障需要就有了。如果完全以金融工具的视角来看待,子女就是古代社会里的“保险”、“债务”、“股票”、“基金”等载体,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载体。
第2个回答  2020-06-23
你们都是极其幸福的,或许爷爷奶奶老了还健康还走得动路。走得动路,付得起钱,那还行,我外婆也整了个海南养老机构,每年去住一个月,也很舒服。
但你们见没见过生活不能自理得老人,长期得需要看护得老人,你付多少钱才能让护工让保姆全心全意得照顾你的长辈,还能在心理上满足自得。没见过糊涂的老人,嘴里突然支支吾吾不知道说啥,就是要儿子女儿握着他的手便不说话了。
国家都要生育率,别说家庭了。各位年薪百万的知乎网友,不生个儿女,要不财产全捐献国家?
养老吃喝是小事,你考虑考虑拉撒???你试试看什么叫久病床前无孝子,别说看护了。
看看周围得国家,韩国,日本有种说法叫孤独死。
你想象的欧美子女不打扰,不过是你自己得想象,那多好父母在医院过世前只赶过来看最后一面。你能接受吗?
之前小区里有对老爷爷老奶奶,就是孤独死,生前很体面,国家离休干部(离休 不是退休)这个什么概念你懂吧。离休干部是目前社会养老里,最轻松的一批人了。生病什么的全报销,从医院还能转接疗养院。平常在社区参加参加老干部活动,喝茶打麻将看似很充实。三个子女,女儿在国外,两个儿子在本市,工作都很体面,外人看家庭就是幸福美满。老爷爷老奶奶身体一直还好被发现双双死在家中,还是邻居先发现的,同城市的儿子都没发现。葬礼后说着后悔,早知道把老人接到家里住,有空多陪陪。(两个儿子工作都很体面 完全不是任何经济问题)
正式因为老人身体好,就觉得始终在那;就是因为老人家庭自己经济好,就觉得没什么别的需要担心的。
这是完全不需要养儿防老的,即使身体还过得去,可还是面临到这种孤独死,我心里一颤。你说老人家会不会怕,那对爷爷奶奶是不是在家里除了什么意外,却无法求救,只能等待逝去?
每个人选择自己要以什么方式离开的时候,我想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孤独的离开了吧,有子女就有牵挂,是养儿防老,是能在晚年的所有时间里去确认,我的儿子女儿能继续幸福的生活,才叫了却牵挂吧?
养老的核心是心里的陪伴吧,再好的养老院,你不过一周去一次
第3个回答  2020-06-23
养儿防老这是几千年来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下来的自然现象。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养老养小这种互养生存现象都无法消除的。不管穷富这种生老病死是繁衍生息的自然过程,互进义务,这种现象不但不会过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和加强。才会产生尊老爱幼和谐文明的幸福家庭。社会发展了经济富有了,只能代表物质生活的丰富,生了孩子母亲不喂养孩子能活吗?老人生儿育女把他们养大,到老了儿女照顾老人送终也是正常的事。是一种自然循环过程,这方面法律早就有明确的界定。近年来受国外养老政策的影响,使许多本身丧失道德伦理的不孝子孙,盟发了不养老人,不尽义务的恶念。更有甚者四五个儿女,甚至还是很名气的领导干部,家中富有,把老人赶到外面,互相推托,不尽义务的现象多有发生。这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及每个人的问题,不但在养老问题上不能过时,还应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约束,各尽义务,这对促社会文明进步,家庭的幸福稳定非常重要。当前中国的家庭很多没有脱贫,养老金问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但再穷家庭的温饱都已解决,生养关系同甘共苦是天经地义的,老人把儿女养大难道就差老人吃顿饭的温饱吗?老鹰,乌鸦在把小鸟喂大后全身脱毛,小鸟再去巡找食物把他母亲喂的重新出羽毛能飞时,再离开母鸟,难道高级动物的人连只鸟都不如吗?鸟能反哺羊能跪乳,还需要用道德衡量吗?现在养老不是钱的问题,不是单纯的道德良心问题,而是人性丧失。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愿养的话,这样人对社会还有用吗?值得深思。
第4个回答  2020-06-23
实事求是地说,“养儿防老”在年轻人独立生活、农村人纷纷前往大城市的当下,已经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我们经常会看到,因养老而引发家庭不和的事件。我们应该反思,如何让养老变得更容易,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就目前来看,完善并优化养老的资金来源、居住之所、生活保障、医疗健康、产品需求与供给等,既是现实社会需求,也是在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多方努力实现“科学养老”。
比如国家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在减轻子女负担的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大众也要积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去学习理财知识,为养老做好资产配置。在充分考虑当前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基础上,大众可选择适合自己养老需求的产品。
此外,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养老”也不可或缺。通过资源集聚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立体式养老服务生态圈,让老年生活更为惬意。目前,智慧养老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据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介绍,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智慧养老,将是科学养的关键一环。
希望在未来,我们每个人的老年生活都洋溢着幸福味道。
第5个回答  2020-06-23
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观念,人们通过养育儿子来解决自己在老年阶段的经济和生活,认为靠儿子可以有所依靠。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传统社会,老年人没有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到了老年不能靠劳动力来赚钱养活自己,这就需要靠孩子来赡养年迈的父母。过去的俗话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不仅会改姓氏,还会认为是别人家的人,那么自家养老的事情就归儿子来管了。
我们从小学习的孝顺教条中,多是以儿子的故事为主,鲜有女子的事例。这其实也是一种“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所导致的,归因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文化程度较差、经济落后等等原因,家庭中的老人主要是由儿子供养,经过几千年的社会观念演变成“养儿防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家训。骑牛看熊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外各国也都有着类似的家训,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一种传统概念。
产生这种观念的直接原因是老人赡养问题得不到社会的解决,然而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在60岁退休,我国老年人平均死亡年龄已经达到了80岁以上,退休后有着国家每月发放的养老金,即使不再去工作依然能养活自己。骑牛看熊查询到数据显示:“从2015到2035年,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这也说明目前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但是赡养父母的问题不再只是孩子要考虑的事情,国家也会以民生为大局“帮着”养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