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壁画墓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如题所述

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外,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贵族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的古墓群之冠。

许多高句丽的贵族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然已经1000多年了,但仍然色彩鲜艳。

据考证,高句丽壁画墓的建造年代大约在4世纪至7世纪之间,持续了300多年,横跨了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中原绘画实物资料保存至今的很少,因此,数量大艺术性高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显得弥足珍贵。

著名的高句丽贵族壁画墓有角觝墓、舞俑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

角觝墓属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位于吉林省集安城东北3千米禹山南麓的坡地上,因墓中绘有两人角觝壁画故名“角觝墓”。

角觝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15米,高4米。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室构成。墓道长1.2米,宽1.1米,高2.1米,上部两室相连为长方形覆斗顶,宽0.3米。近墓室处和连接墓道处均有白灰抹成的门框的痕迹。

墓室为单室穹隆顶,藻井是平行叠涩砌3层以后又抹角叠涩砌筑了4层,然后加石板封盖,平面呈方形,四壁内收。底边长3.2米,高3.4米。

室内壁下有一残破的石板,似为破碎的棺床。墓葬耳室、甬道、墓室遍抹白灰上绘壁画,虽历经沧桑,显得斑驳,仍不失为高句丽颇具特色的壁画墓葬之一。

墓室四角绘储色一斗三升斗拱,上面承接赭色梁枋,梁相横贯四壁,上有卷云纹组成的三角形脊尖,将墓室分为四壁和藻井两部分。

墓室的东壁所绘《角觝图》最富有特色,人物神情惟妙惟肖,谐趣横生。画面中两位力士正在大树下奋力角觝,双方将头各置于对方肩上,手抓对方腰胯。势均力敌,难解难分。

壁画上的力士都仅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半身,系着头巾。左边的力士高高的鼻梁,眼窝深陷,短短的胡须向上翘起,似为西域胡人。右边的力士蓄着汉式短胡须。

力士右侧有一位白发长胡须的老者,巾结系腰,拄着拐杖,可惜面部已经脱落,是观赏者还是裁判就无从得知了。

画面左侧绘有廊柱四阿式房屋,屋外有一人。据分析可能是一个庖厨。

北壁正对甬道,梁枕下画有与北壁等长的帷幔。帷幔的上方有一道窄梁,大概是象征屋宇,檐上有等距的3个尖状屋脊。

屋内绘有《家居宴饮图》,画面中墓主双手叠压在一起,叉腿坐在木几之上。与墓主相对的右侧,有两位女子次第跪坐在毡毯上面。都是双手合抱于胸前,低头朝向墓主,应该是墓主的妻妾。

在墓主左右的案桌上放置着弓箭、食具,而妻妾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食物。墓主左侧绘有一坐者,画面已剥落,无法推知这个人的情况。

北壁最下方原绘有花草等图案,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屋内外各绘有一个比例很小的仆人,拱手垂立。

墓室的西壁上绘有《备乘图》,图中两棵大树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树下有一列整装待发的队伍。队伍的前面是两匹鞍马,每匹鞍马都有驾驭者。其后有侍从和一辆牛车,均面北朝向墓主。

墓室的南壁被甬道分为两部分。甬道四周用赭色粗线条影作门框。南壁左右两部分各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墓室的东西两耳室内角绘有木柱,上承横梁,至两室通贯内以粗枝树木、赭色树叶绘成,顶部仍以花蔓曲绕其间。

角觝墓壁画以社会风俗为主题,表现了墓主人生前享乐的场面,尤以角觝图神情毕肖、谐趣横生,为高句丽壁画仅见。根据比较研究,其建造年代约在4世纪左右。

舞俑墓位于集安城东北3000米,因墓中绘有群舞画面而得名。该墓为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边长17米,高4米。

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黄褐色黏土成丘,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这些壁画题材独特,是高句丽贵族生活的写照。

群舞画面上优美的舞姿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舞者如觉其动,歌者如闻其声,是高句丽保存下来的珍贵舞蹈资料。

马槽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双室壁画墓,外呈截尖方锥形,周长90米,高4.6米。墓内分南北两室,各自有墓门和甬道。两墓室均用石块砌筑,墓室四壁、耳室及甬道上均有壁画。

南墓室后壁通壁绘一屋宇,屋宇内夫妻对坐,周围是奴仆、侍女等人物。

屋宇上方绘红黑相间的7朵正视莲花。左右两壁绘礼辇图,前壁室门两侧绘舞乐图及守门犬。甬道右侧耳室后壁与左壁绘马厩图,上拴红、黄、青马3匹,十分神骏。

甬道左侧耳室后壁绘作画图,甬道两壁绘狩猎图。北墓室主壁绘夫妻对坐图,右壁绘狩猎图,左壁绘武士斩俘图,为高句丽壁画中所仅见。

环纹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封土残高3米,周长80米。

此墓墓室平面略呈正方形,墓室与墓道底部均用石材铺成,四壁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壁画。墓道两侧各绘怪兽图。北壁怪兽身饰虎纹,背上羽毛飞扬;南壁怪兽身饰条纹、环纹。

壁画布局严谨、工整、对称,色彩鲜艳、技法娴熟,颇具特色。

墓室四壁绘画,梁枋、绘柱、斗拱俱全,并绘彩色环纹20余个,整个墓室宛如一座彩绘的屋宇。墓室顶部残留有青龙、白虎图画形迹,为四神图像。

冉牟墓位于集安城东北太王乡下解放村。墓主冉牟为高句丽贵族,其先祖曾官至“大兄”。

冉牟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周长70米,封土高4米。墓内有前后两室,中有甬道相通。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后室平面呈方形,靠左右壁各置一石棺床。

墓道、甬道及两墓室四壁均用整齐的石材砌成,遍涂白灰。两墓室构造各异,前室为覆斗式,后室为抹角叠涩两层,然后封石盖顶。

墓道、甬道、墓室内白灰壁画保存尚好,前室四壁与顶部交界处由长石条构成梁枋。

左壁梁枋下有一条长1.8米,宽0.06米、深两厘米的槽,槽中、梁枋上相对有3个钉孔,似悬挂壁帐之用。

最为珍贵的是此室正壁梁枋上的牟头娄墨书题记。正文79行,每行10字,纵横间以界格,另有题两行。全文800多字,可辨识者350余字,题字为隶书,有汉简书法风格,工整流畅。

这篇墨书题记是仅次于好太王碑的长篇文字资料,对于研究高句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洞沟12号墓位于高山南麓平缓的坡地上,也称“马槽墓”,墓室中因画有《马厩图》而得名。它是一个高句丽早期壁画墓。北侧为另一座高句丽壁画墓,即散莲花墓;南侧与集锡公路相接,距五盔坟约46O米。

在所属墓区上,洞沟12号墓隶属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洞沟12号墓是一座封上石室双室墓,即同一个封丘中有两座墓室。墓室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周长90余米,高46米。

墓域一周排列着略加修筑的大石块,后来保存下来的有9块,石块长两米,宽、高各一米。

墓门向西。墓葬南、北两座墓室平行并立,各有独立的墓门和用道。

南侧墓室面积稍大,墓顶为穹隆顶。南道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北侧墓室面积较小,墓顶为四阿式,南道北壁有一个耳室。

两座墓室均由大小不等的石块砌筑,上面涂抹白灰。与其他早期壁画墓不同的是,白灰上似曾涂有一层胶状物,以求光洁耐久。

墓室四壁、耳室及用道的壁上,均绘有壁画。以朱、黄、白、黑等色彩为主。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壁画已脱落或漫遍不清,但从残存部分还可以辨认出夫妻对坐、战斗、射猎、舞乐、厩舍、礼辇、作画等图像。

南墓室后壁整幅绘成一座屋宇,青瓦覆盖屋宇。屋内绘有夫妻两人。男主人坐在左侧长方形矮榻上面,女主人拱手跪坐在右侧,周围绘有奴仆、侍女等。

左右两壁壁画大部分脱落。

右壁中部还可以看出一幅《车辇图》。一名童子手扶车辕向东行走,车前有3名侍者;左壁左端绘有一名男侍,手挽车辕向前行走,车后有待女跟随。

墓门右侧上部绘有一姿态优美的舞蹈者,以及一跪坐抚琴的伴奏者;下部绘一只蹲伏的守门犬,昂首竖耳。藻井第一重顶石绘菱形云纹图案,其余各层均绘有仰视莲花图案。

甬道右侧耳室后壁与左壁绘有《马厩图》,这是该墓室中较为著名的一幅壁画。画中的马厩内,横放着黄色的马槽,上面拴着红色、黄色、青色3匹马,昂首并立。在该墓室左壁上还绘有一件青色的马鞍具。右壁壁画已脱落。

墓室甬道左侧耳室的后壁,绘有《作画图》,画中一位面目清癯、体态修长的老者,他右手持笔伸向前方,做绘画姿势。

北墓室主壁绘有《夫妻对坐图》,图中夫妻周围有男女仆人侍立。

北墓室左壁后段绘《斩俘图》。画中有一名武士身披鱼鳞甲,身后有一匹黄马,身前跪着一名披着铠甲的俘虏。此时,武士左手伸向俘虏,右手举刀,正要斩杀俘虏。

北墓室右壁绘《狩猎图》,画中一人身穿鳞甲,骑着红色的马;另一人身穿白色字铠甲,骑着白色的马。两人张弓搭箭,逐鹿山林。

从墓葬结构和壁画内容看,洞沟12号墓的墓主应是高句丽的贵族,壁画中的台檄楼阁、厩满马肥、歌舞宴乐、奴婢成群,应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

同样,根据壁画的内容也可推测,洞沟12号墓的建造年代大约为5世纪。

长川墓分为1号墓和2号墓。1号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它坐落在集安市区东北黄柏乡长川东村北山坡上。

这座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组成。用工整的花岗岩石条砌筑,白灰抹平。1号墓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

1号墓前室、后室、四壁藻井、甬道两壁石门正面以及棺床表面,均彩绘壁画。大部分壁画形象清晰、色泽艳丽、内容新颖。

前室四壁上方以赭色单线画界格与顶部藻井隔开,甬道口用赭色的宽带影做门框。四壁下均涂赭色。

西壁为墓道中穿,南北两则壁各绘一力士,但多剥落。东壁为甬道中穿,南北两侧各绘一双手置腹恭身侍立的守门人,略侧身向甬道。南壁画面多脱落,仅存中部和靠两端部分。

长川1号壁画墓是一座重要的高句丽贵族墓葬,这座墓葬的视野摄取了100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句丽社会生活风貌和浓重的佛教气息。

墓中的礼佛图是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所仅见的,为研究佛教在高句丽流传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壁画虽经历1500多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完好,色彩鲜明。

长川2号墓位于集安城东黄柏乡长川墓群东部二级台地上,为封土石室壁画墓,呈截尖锥形,周长143米,残高6米。

长川2号墓由墓道、南北耳室、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该墓早年被盗,石棺床上的木棺被焚,四壁及藻井上的壁画大部分被熏黑。

基底铺石材,上置南北排列的两棺床,表面涂抹白灰,床上均置有木棺,棺上有鎏金梅花饰件,南棺床上有大面积的炭块和铁钉及零碎的人头骨等。南北耳室上都绘有王字图案。墓内共有遗物60余件,有铁器、鎏金器和陶器等。

2号墓是长川墓群中形体最大的一座。宏伟的墓室、精致的石棺、绚丽的壁画以及大量鎏金饰品的出土,说明墓主人身份很高,很可能是当时王族中颇有权势的显赫人物。此墓年代约在5世纪末。

五盔坟4号墓属于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典型墓葬,位于禹山贵族墓地景区内,在吉林集安洞沟盆地的中部。

这个墓名的由来,和墓群的造型和编号有关。在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内有5座巨大的封土墓,东西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形似5个巨大的头盔。当地人称之为“五盔坟”。4号墓,即由西向东的第四座墓葬。

五盔坟4号墓属于封土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周长160米,高8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

五盔坟4号墓的墓室是平地起筑,以修琢工整的巨大花岗岩石材砌筑而成,用白灰勾缝。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3.68米,高3.64米。

墓的四壁为两层石条砌筑,高192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覆盖顶石。

墓室内南北平行放置3座石棺床。南壁西端有一东西走向的石座,可能是放置随葬品的台座。墓室底部用平整的石板铺垫。

五盔坟4号墓中,墓室四壁绘四神,以网状莲花火焰锦连续图案为衬地,在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或坐或立于莲台上,姿态各异。

墓室的东壁绘有《青龙图》。图中龙首高昂,龙口张开,吐出红舌。龙身一波三折,前肢平伸张爪,后肢用力蹬开,装饰白羽,向南飞腾而去。

整个龙的眉羽、眼睛、犄角描绘得淋漓尽致。龙身为黄、绿、红褐色,龙颈为红、黄、粉色,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鳞纹。

墓室的南壁绘有《朱雀图》。画面中的神鸟通体为红色,足踏莲台,展翅修尾,引颈长鸣。

墓室的西壁绘有《白虎图》。画中之虎与东壁青龙相对称,也向南作飞扑的姿势。虎身为白色,以墨线勾勒出皮纹,细长的腰身,尾巴向上翘起。

整体看来,图中的这只老虎虎头高昂,虎目圆睁,虎口大开,露出白色的獠牙,显得异常威猛。

墓室的北壁绘有《玄武图》。画面中一条大蛇缠绕在一只龟身上,两首相对,两尾相交,似争斗、似嬉戏。蛇身为5种颜色,与青龙相同。图中的龟,其背为红褐色,无甲纹。

墓室中所绘制的这四神,还是有缘由的。在古代四神,也称“四灵”,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远古先民对天上二十八星宿所构成的4组图像的称谓。

过去古人以为四神是上天向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两白虎之说。墓室中东南西北各壁上的壁画,正是与这种说法相对应。

四壁以上为梁枋,梁枋上共绘有8条龙,每面两条相缠。在整个墓室壁画中,共有龙30多条。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的墓室中是不可能绘有龙的,据此推断,五盔坟4号墓的墓主至少是高句丽的贵族。

墓室四角绘有相同的托梁怪兽。图中的形象是兽面人身,头上长角。左腿屈曲右腿后蹬,双臂奋力上举,托起两条盘曲的龙。

墓室藻井部分也有壁画,这里的壁画内容以神仙、羽人、飞天、伎乐仙人为主。

第一重抹角石相交处各角的壁画最典型。

东角两抹角石绘的是《神农氏燧人氏图》。这幅画面反映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图中左侧神农氏牛首人身,传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图中的神农氏手持禾穗,教人以五谷。

图中右侧的是燧人氏,传说他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人祖”。图中的燧人氏手持火把,教人用火。

南角两抹角石所绘的事故《奚仲父子图》。奚仲为传说中马车的创制者。画面中一人在树下冶铁,一人在造车轮,表现了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状况。

西角两抹角石绘一乘龙仙人,头戴平天冠,身着袍服,似为传说中的黄帝。后面有一人乘飞廉,手持旗幡为仪仗。据分析,这幅图的画面反映了远古国家政权产生的历史。

北角两抹角石所绘的是《伏羲女娲图》,形象均为人的上半身、龙的下半身。

图中的右侧伏羲为男子形象,双手高举一个绘有三足乌的圆盘,象征太阳。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东方的天帝,是华青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而生出的儿子。

图中的左侧女娲为女子形象,面色白皙,长发披肩。手举一个绘有蟾蜍的圆盘,象征月亮。女娲是创世女神,她用黄色的泥土创造了人类。

据说,伏羲和女娲结成夫妇以后,分别成了“人祖爷”和“人祖奶”。因此,后人认为这幅《伏羲女娲图》,寓意着人类的诞生。

除了上面的壁画外,在第一重抹角石四面正中处,各绘有一条龙。背部高高躬起,似在顶托上方的石条。

龙头低首回顾,龙口张开,而且口中有洞,可能原镶嵌有夜明珠一类的珠宝。

在第二重抹角石上,绘有日月星辰和伎乐仙人。伎乐仙人弹奏的乐器有琴、腰鼓、长笛等,这和当时高句丽乐器种类的繁多有一定的关系。据说当年高句丽的乐器十分丰富,壁画墓中描绘的乐器就多达21种,包括玄琴、筝、长笛、鼓等。

墓室的盖顶石为一整块菱形石板,上面绘有一条五彩蟠龙,张口吐舌,昂首盘旋。

据考证,五盔坟4号墓的建造年代约在6世纪末7世纪初。其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是高句丽民族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鉴与改造。

五盔坟4号墓中的壁画构图严谨,布局得当,形象生动,线条奔放有力,色彩热烈浓重,用红、黄、白、黑、绿、赭等色,直接画在石面上,异常牢固,色泽如新,属于高句丽晚期墓,代表着高句丽壁画艺术的较高成就。

禹山3319号墓是一个高句丽贵族墓葬,位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的西端,集安市区北侧的小山岗上。

禹山3319号墓的墓室是用砖砌筑的。砖室墓在洞沟古墓群中只发现两座,另一座是麻线墓区682号墓。

同时,禹山3319号墓中发现一组釉陶器。这些陶器都是实用器具,有鸡首壶、熏炉、耳杯、虎子。这些都是当时晋朝的流行器具,在高句丽墓葬中不多见,应是从中原传入的。

从墓室形制、墓室构造及遗物多来自中原等情况分析,禹山3319号墓的墓主来自中原,很可能是晋代投奔高句丽的东夷刺史校尉崔毖。

禹山3319号墓是一座阶坛积石砖室墓。平面呈方形,边长21米。现可见三级阶坛.墓高约265米。墓上及周围有大量板瓦、筒瓦和少量瓦当,或许墓上原有建筑。

禹山3319号墓中有带“丁巳”年号的文字瓦当,“丁巳”年当为357年,这就确定了墓主的身份。

在墓葬南面的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巨大的石块。左侧石块表面较平整,上面刻有一个人物形象。石刻所用的石材为灰绿色沉积岩。

画面长1.04米,宽0.54米,单刀阴刻。所刻人像脸作桃形,双目上斜,鼻梁笔直,鼻翼肥厚,小口,耳做弓形。

人像的颈部以下只用简单弧线象征肩臂,并收缩为狭窄的身躯,半裸身,胸前以两个带圆心的圈表示乳头。颈部至胸部,有一周19个以两乳头中间为凿刻的圆点,又以此为中心,横、竖分别有两列呈十字形的圆点。

这个时刻人像是唯一的高句丽人像石刻。据推测,这处石刻所表现的内容应与祭犯或崇拜相关。

四神墓位于集安城东禹山南麓,因墓内绘有四神像而得名,也称“四神冢”。

此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分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在墓室南壁的中央,北接甬道进入墓室,甬道北端用巨石影挡墓门。

墓室呈正方形,均用修琢工细的巨形青绿色页岩构筑。四壁稍向内倾,其上为抹角叠涩藻井。墓内共有7层石块砌筑,于第四层开始抹角叠涩两层,再加大石板封顶。

墓室内有棺床两组,居中棺床由两块长方石条合筑,东壁棺床稍小。

北壁下有放置随葬品的石座两个,西壁偏南部也有石座一个。墓内壁画以朱、黄、赭、紫、石黄、石青、胡粉等鲜艳的矿物颜色,直接绘于四壁的岩石之上,五彩缤纷、颇为绚丽。

四壁上绘的四神构图严谨,笔力豪放,线条遒劲简练,色调强烈明朗。满壁飞云辅以星辰,有动有静,技艺高超。从建筑规模到壁画内容,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