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基本风格并举例

如题所述

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课本收录的《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quo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他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3。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再如《将进酒》等,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虽然quot;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4。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quot;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5。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 ,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 屏迹 》、《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杜甫还以诗论诗 ,在《 戏为六绝句 》、《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杜诗体制多样,兼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 ,别开生面 。其五言古诗熔感事 、纪行 、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北征 》、《 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 、“ 三别 ” 。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 ,感情豪放 、沉郁 ,风格奇崛拗峭 。如《 醉时歌赠郑广文 》、《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 。五律如《 春望 》 、《 天末怀李白 》、《后游》 、《春夜喜雨》、《 水槛遣心 》、《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 ,几首七言排律 , 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蹊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有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6
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 。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3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4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我认为,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诗史”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

《秋兴八首》是杜律诗登峰造极之作,课本只收录了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不足以表现诗人对于组诗驾驭的高超能力。《秋兴八首》6 中的第一首,由从菊两开引发了对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土的思念。正沉浸于回忆中,第二首又从现实开始,进入感慨与回忆,又被山城悲声惊醒,回到现实中来。时光流逝,已经月上中天,于是又有第三首。后面几首则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回忆往昔,感慨万千,叹息身世。7 要用一首诗歌来表现如此复杂又低怀不已的感情不容易,而组诗就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认为应该评述组诗的原因。
杜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丈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炼字上也十分的成功,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对他追求炼字的真实写照。他的炼字还有一个特点是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8 。
杜甫的叙事诗写得也很好,如“三吏”,“三别”等,具有史的价值。他的叙事诗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价值,而且提供了比事件本身更为广阔的,更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因此,世人称其?quot;诗史“。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
以上几个方面是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形成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这与他的身世无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杜甫的身世遭遇9: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

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元,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课本中脍炙人口的《长恨歌》便是其最为优秀的作品。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来结构全文,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情感,遗憾之情的投射10。诗的开篇写玄宗好色废政,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长恨?/div>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是元,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课本中脍炙人口的《长恨歌》便是其最为优秀的作品。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来结构全文,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情感,遗憾之情的投射10。诗的开篇写玄宗好色废政,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长恨“的原由,包含了一定的讽刺意图。随后写了玄宗逃蜀,杨妃身亡,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回环往复,层层渲染,流利而又镌永,几乎字字珠玑。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杨妃竟在缥缈的仙境中出现,净化为一个理想中的女神。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那么剩下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所以作者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戛然而止,将刻骨的相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以其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悠闲的情调,屡屡为后人所称道。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形成这种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张,显然和白的身世遭遇11 是不可分开的。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年少时生长于安稳富足的家庭不同,他小时候因避战乱,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象这一时期的其他文人一样,对参政有极高的热情,屡次上书,指陈时政,锋芒所向,达官贵人为之色变。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改制。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对整个人生进行了思考,佛道思想开始占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接着,白居易被贬,使其更坚定?quot;独善其身”的道路。后虽又重回朝,但已无原先的热情,闲居与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卒。

白居易早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讽喻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这同白居易的早年积极参政有关,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到后来,随着政治热情的减退,他逐渐由写实通俗转向为君为民而作,他的《秦中吟》诗歌便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到了晚年,他由于淡薄名利,因此,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和归趋佛老,效仿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对三人创作风格和身世遭
遇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
看了三位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显然是息息相关。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12
了解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等,能够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和眼光更全面地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能通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经历,然后更全面地理解西方的经济论著,对批判地接受资本主义观点有更理性的认识。

另外,通过学习大学语文,不仅使我的文学修养和感性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也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文学这一学科并非直接作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但是,正是文学?quot;无用“,才能显示出它的”大用“,它从一种更高的角度指导着影响着人们及生产建设,这便是文学的现实意义。
第2个回答  2011-01-03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 。”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2 。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3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4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5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我认为,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