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孙嘉诚与年羹尧不合,明知去西北很危险,为何还去?

如题所述

其貌不扬的孙嘉诚是户部云贵司六品主事,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作为人生信条。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凯旋班师,面对百官跪迎居然高坐马上视而未见。雍正召见军中将领时,年羹尧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将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满朝文武对年羹尧的桀骜不驯、嚣张跋扈敢怒而不敢言。唯有直肠子孙嘉诚,顶着冒犯天威的大不敬罪名,上疏弹劾刚替朝廷立下不世功勋的征西大将军年羹尧。

孙嘉诚说京畿数月无雨乃是因为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雍正闻奏后勃然大怒,打发他到午门外跪地求雨。雍正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孙嘉诚说年羹尧是奸臣导致京畿久旱无雨,指使你上奏弹劾的是天道,那么就派你去求雨以验证其言。如果真是上天指使你上奏弹劾,必会降下甘霖,否则就是你危言耸听,污蔑朝廷功臣。结果好端端的炎炎夏日突然间风云变色,不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证实了孙嘉诚感天动地的一片赤诚之心。雍正对年羹尧入京以来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但鉴于他刚刚立下战功,稳定了岌岌可危的朝局,一时半刻找不到借口来发作。孙嘉诚的弹劾奏折正好用来敲打敲打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好让他趁机收敛,尽忠职守,好好巩固西北防务。为了减少西北十万大军的庞大开支,雍正借赐宴之机把孙嘉诚派到西北经营军需财务,实际上就是安插一个耳目去打探年羹尧在西北前线的虚实。年羹尧在西北挥金如土,草菅人命的不法行径早已传遍天下,但没有真凭实据,自然也就无法将其定罪。孙嘉诚岂会不知前往西北是深入虎穴、九死一生,但他无怨无悔,只要能替朝廷除奸,他甘愿献出自己的性命。他每一次出场都是冒死进谏,宁肯杀身成仁,成为像“龙逢比干”一样的千古忠臣,也不愿尸位素餐,成为只知唯命是从的“磕头奴才”。雍正的本意并不是把孙嘉诚派去送死,他希望年羹尧能够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也希望孙嘉诚能够与年羹尧合衷共济,把西北防务切实整顿好。

可年大将军在西北过得是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一道小炒肉要把一头猪驱赶得精疲力尽才在背上下刀取肉,一道大白菜要把一颗菜剥得只剩下最嫩的两片叶子,妻妾侍寝需要“翻牌子”,公然违背世俗礼法,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年大将军当然不会受孙嘉诚的监视,到西北后找了个由头把孙嘉诚给杀了。雍正在江苏收到京城转递的六百里加急,得知年羹尧公然把孙嘉诚给杀了,将他的最后一丝幻想彻底击碎,紧急安排岳钟琪接替征西大将军一职,把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

随后一贬再贬,由一品将军贬为三品参将,再从三品参将贬为七品千总,最后连贬五级,成为不入留军吏,成为一名看守城门的老军。即便这样,雍正依然没有放过他,派李卫前去传旨,赐年羹尧自尽,结局无尽凄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9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与乔峰颇有相似之处,他们身上都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品质。

乔峰独闯聚贤庄,力战武林豪杰,孙嘉诚不畏八爷党,弹劾户部京堂;

乔峰不惧生死,少室山大战中原英雄,孙嘉诚不顾个人安危,踮起脚骂年羹尧;

乔峰用舍身取义的方式,实现普渡众生,孙嘉诚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途径,完成了忠君报国的理想。

一、孙嘉诚只要去了西北,不管能否完成任务,他都有骄傲的资本

当时,年羹尧西北大捷,一跃成为雍正的恩人,朝廷的顶梁柱。得胜回朝后,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有点飘飘然,所作所为,大失人臣之道:

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孙嘉诚当时就不顺眼;

朝堂之上,只知军令,不知皇帝的命令,狠狠打了雍正一耳光,让雍正极其难堪,最后只能对年妃发火;

在雍正身边安插耳目,打探消息;

结交百官,举荐嫡系,推行“年选”,挤占朝廷用人之权,这么一举荐,算是得罪了所有科甲出生的人。在清朝,士子无穷而国家缺额有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年羹尧把缺额给用了,十年寒窗的人岂不要喝西北风了。

这个时候,最应该站出来的人就是孙嘉诚,为何?

因为经过与户部堂官吵架、主张严惩张廷璐等事件,他已经成了朝廷清流的“名片”。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还要为清流争取集体利益。怎么争呢?年羹尧动了他们的奶酪,那自然要从年羹尧的嘴里抢回来。

所以,孙嘉诚要与年羹尧死扛到底。扛倒了年羹尧,就是大功一件。即使最后英雄就义,也不枉一条汉子,铮铮铁骨。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够博个好点的历史名声。以孙嘉诚在清流中的地位,再加上清流的舆论影响力,流芳百世是板上钉钉的事。

此外,孙嘉诚的职位是御史,职责就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不法行为。年羹尧目无法纪,在西北更是一方“土皇帝”,孙嘉诚带头出面制约可谓责无旁贷。

他若不去,斯文扫地。清流会怎么想?你孙嘉诚当初起到带头作用,我们才认你当大佬,如今年羹尧都要砸我们的饭碗,你却退缩了,你不护着我们,还当什么大佬?你没担当,又如何服众?

雍正会怎么想?我提携你,就是看中你的骨气,去趟西北都不敢,我要你做甚?

别人不敢走的路,孙嘉诚敢走;别人不敢弹劾的人,孙嘉诚敢得罪;别人不敢说的话,孙嘉诚敢于直言,这就是传统士人“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二、从君臣关系来看,孙嘉诚应该去西北

年羹尧因自己的狂妄,导致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在饭局上,他连续拒绝雍正的三个请求,把自己推到了雍正的对立面。

雍正这个人本就非常多疑,对年羹尧的不信任只会有增无减,你年羹尧是不是飞天了啊,还有没有我这个主子,给你台阶你不下,那我就找个人盯着你。

古人讲君忧臣辱,孙嘉诚是个忠臣,自然应该为雍正排忧解难。雍正都开口了,他若不去,与年羹尧的不忠又有何区别呢?

看过NBA的朋友都知道,在NBA赛场上,有一种战术叫“砍鲨战术”。此战术是老尼尔森为应对罚球不准的“鲨鱼”而专门设计,简单点说就是派出己方球员充当“炮灰”,限制“鲨鱼”或者与其“同归于尽”。而“炮灰”球员为了球队以及发挥自己的价值,往往会义不容辞。

此时,雍正就像是教练,年羹尧就好比是“鲨鱼”,而孙嘉诚就如同当“炮灰”的球员。雍正要针对年羹尧布置“砍鲨战术”,孙嘉诚为了大清,只能去西北当“炮灰”,要不成功限制年羹尧,要不与其同归于尽。

孙嘉诚能够成为清流的“名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若没有雍正的提携,他只怕早就被八爷党辞退了。孙嘉诚要知恩图报,去西北牵制年羹尧就是报恩的机会。

三、站在雍正的角度,他已经对孙嘉诚有所不满,所以孙嘉诚非去不可

在古代朝廷,君王普遍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偶有个别听真话的情况,也是做做样子,或者无奈之举。

雍正是君,孙嘉诚是臣,说一次两次真话,也就算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说真话,雍正的面子往哪搁?即使是普通公司,这种天天讲真话的员工,只怕也会被领导调离。

更要命的是,孙嘉诚在没有得到雍正授权的情况下,就拿“天意”做文章。

在古代,“天意”可不是孙嘉诚能够用的,这关乎皇帝的权威与正统性,甚至高于皇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受命于天之类的学说,解释权一般都由皇帝说了算。皇帝以外的人解释“天意”,就是一些想当皇帝的人,比如王莽、曹丕借助天降祥瑞,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孙嘉诚借助“天意”弹劾年羹尧,出发点是好的,但触到了雍正的龙须。他解释的天意,错了还好,偏偏被他说对了,让天下人感觉老天都在帮他。最代表天意的人是雍正,他心里会怎么想?

你孙嘉诚行啊,天意都被你说中了,你今天用天意弹劾年羹尧,明天会不会用天意弹劾对手啊?哪天你像陈胜吴广那样,在一块布上写“八爷王”或“某某王”,然后置人所罾鱼腹中,说这是天意,那时我胤禛该顺从天意退位让贤呢,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对于雍正而言,孙嘉诚已经是一个危险人物,必须清理,能借别人之手除掉最好。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雍正很有可能也会欲加之罪,变着法子打击他。等到雍正亲自出手,别说小命,名声也会扫地。两害相较取其轻,孙嘉诚去了西北,还能当个名震天下的大忠臣、大名士。

秋媚说:在朝野内外多重力量的博弈下,以及孙嘉诚自己的个性特点,他是去西北最合适的棋子。棋手雍正下棋,棋子孙嘉诚别无选择。孙嘉诚是忠臣,忠于雍正和大清,不畏强权,有传统士大夫的风骨,用舍生取义的方式全了君臣大义。

第2个回答  2020-03-29
因为孙嘉诚要感谢雍正的知遇之恩,所以去到西北也是为了牵制住年羹尧,所以就算是很危险也要去镇守西北。
第3个回答  2020-03-29
因为他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更多人的利益,虽然是不安全的,但是必须去,要不然的话就不能保证当时的情况了。
第4个回答  2020-03-29
孙嘉诚去西北一方面可以监督年羹尧的一举一动,为国效力;另一方面可以在西北地区推行新政策,一举两得,所以孙嘉诚愿意去西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