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到底像个什么样?

如题所述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地方住着一个叫卡迪什的有钱人,他有个独生子,名叫阿则尔。在卡迪什家中还寄养着一个远亲——她是一个孤女,名叫阿客萨。阿则尔是个高个儿的男孩子,满头黑发,眼珠乌黑;而阿客萨却长着一对蓝澄澄的眼睛,一头金黄色的秀发,两人年岁相当。小时候,吃饭、读书、玩耍,总是泡在一起。因此,人们认为,他俩长大后会结为夫妻,那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他俩长大时,阿则尔却突然之间发起病来。而且他这种病真是前所未闻——他竞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了。

这种奇思异想是打哪儿来的呢?啊,原来他有过一个老保姆,此人老是没完没了地给他大讲其天堂如何如何的故事。她讲过,在天堂里既不必工作,又不用学习;吃的有野牛肉、鲸鱼肉;喝的有上帝专为好人备下的圣酒;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当然也不用履行职守。

阿则尔生性疏懒,不愿早起,不想读书。他也知道有朝一日得把父亲的家业接过手来继续干,可他却实在不愿这样干。

既然上天堂的唯一途径就是死亡,于是他就拿定主意,打算尽快死去。由于他朝思暮想早日死去,不久,他就以为自己真的死了。

不用说,他的双亲万分忧虑,阿客萨也在暗地里为此痛哭。全家人都千方百计地想说服阿则尔,要他相信自己还是个活人,可他就是听不进去。他总是说:为什么不把我埋掉?你瞧,我已经死了。就因为你们,才害得我上不了天堂。

请了很多医生来给阿则尔诊治,每个医生都竭力想使他相信,他还活着。他们指出,他不是照样在说话、吃东西吗。可是,过了不久,阿则尔就吃得越来越少,话也不大说了。于是家里人担心他真要死了。

在绝望中,卡迪什去求教一位以学识渊博与智慧非凡著称的了不起的医学专家——他就是约兹医生。听了关于阿则尔病情的一番描述以后,他就对卡迪什说:“我答应8天治好你儿子,只是有个条件——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管这些事可能显得多么不合常情。”

卡迪什满口应承,于是约兹医生表示当天他就要去看看阿则尔。卡迪什回到家中,嘱咐妻子、阿客萨和仆人们:大家都得遵照医生的吩咐行事,绝对不许讨价还价。

约兹医生来到后,被引到阿则尔房内。阿则尔躺在床上,因绝食而显得脸色苍白,身子瘦弱。

医生瞧了阿则尔一眼,叫了起来:“你们为什么把尸体搁在屋里?为什么不举行葬礼?”

一听这话,阿则尔的父母惊呆了,可阿则尔却顿时神采飞扬,他眉开眼笑地说:“瞧,我讲对了吧!”

尽管卡迪什夫妇给医生一席话搞得大惑不解,但他们想起了卡迪什应承的诺言,就毫不迟延地去张罗葬礼。

医生要求把一间房间布置得看起来像天堂一样:房间四壁挂起白色绸幔,窗户安上百叶挡板,低垂的帷幕遮得严严实实,蜡烛日夜长明。而仆人们则一身皆白,背上有双翅,俨然天使模样。

阿则尔被安放在一具没盖的棺材里,接着进行安葬仪式。阿则尔由于兴奋而精疲力竭,整个葬礼他都在沉睡。等他醒来,发觉自己来到一间完全陌生的房间,于是问:“我这是到哪儿啦?”

“天堂里,老爷。”一个长着双翼的仆人回答说。

“我可饿坏了,”阿则尔说,“我想吃点鲸鱼肉和圣酒。”

仆人头儿拍了拍巴掌,随即进来了几个背生双翅的男仆、使女,手端金盘子,里面满盛着大鱼、大肉,还有石榴、柿子、菠萝和桃子。一个长长白胡须的高个儿男仆,手捧着一个金色的高脚杯,里面满盛着圣酒。

阿则尔狼吞虎咽,饱餐一顿。吃完后,他宣称要休息了。于是两个天使伺候他脱衣入浴,然后把他抬到床上,床上铺着光滑柔软的床单,顶上张着紫色的天鹅绒华盖帐幔。阿则尔一下子就跌入梦乡,睡得又香又甜。

一觉醒来,时间已是早晨,可是完全像在夜里:窗上挡板紧闭,室内蜡烛通明。仆人们一见阿则尔醒来,忙将昨天所吃的同样饭菜送进来。

阿则尔发问了:“你们这儿难道没有牛奶、咖啡、新鲜奶油面包卷吗?”

“没有,老爷。在天堂里,总是吃一样的东西。”仆人回答说。

“现在已是白天呢,还是仍然是夜晚?”阿则尔问。

“天堂里是昼夜不分的。”

阿则尔于是又吃起那些鱼、肉、水果,喝起圣酒来,但胃口已远不如前。吃完后,他问:“什么时候啦?”

“天堂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仆人回答说。

“现在我该干些什么呢?”阿则尔问。

“老爷,在天堂里什么也不用干。”

“其他到天堂里来的贤人都住在哪儿呢?”阿则尔打听说。

“天堂里各家各户都占有各自的住所。”

“可以互相串门吗?”

“天堂里,各家住地离得太远,没法串门。从一家到另一家得走成千上万年呢。”

“我家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来呢?”阿则尔问。

“您父亲还有20年好活,您母亲还有30年。只要他们还活着,就来不了这里。”

“那么阿客萨呢?”

“她还有50年好活呢。”

“那么说,这些年月,我得孤零零地一个人度过啦?”

“是这样,老爷。”

阿则尔边沉思,边摇头。过了一会儿他问:“阿客萨打算怎么办呢?”

“此时此刻,她正在为您哀悼,但迟早有一天,她会把您忘掉,而去和另一个青年男子交往、结婚。人生在世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

阿则尔站起身,来回踱起步来。这是多少年来第一次,他产生了想做点什么事的愿望,但在他这个天堂里,实在又无事可做。他惦念老父,挂念老母,又怀念阿客萨。他真希望能读点什么,他向往旅游,渴望骑上他的马,还想去找朋友谈谈。

一天,他终于再也无法掩饰他的忧伤了,他对一个仆人说:“我现在懂了,活着可并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难挨啊。”

“老爷,人生是艰难的,得读书、工作、做买卖。而在这儿,一切都闲适省心。”

“我宁可劈木柴、搬石头,也比闲坐在这儿强。这样下去还得多久啊?”

“永远如此。”

“永远呆在这儿?”阿则尔极度忧伤,撕扯起自己的头发来。“我宁可杀死自己。”

“一个死人是无法再杀死他自己的。”

到了第八天,当阿则尔沮丧已达顶点时,一个仆人按照事先安排,走到他跟前说:“老爷,原来全搞乱套了。您并没有死,您得离开天堂。”

“我还活着?”

“对呀,您还活着,因此我要把您送回地上人间去。”

一听到此,阿则尔真是欣喜若狂。那个仆人蒙住他的眼睛,领着他在屋内长廊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他带到一间房间,在那儿,全家都在等着,于是他们解开蒙在他眼睛上的盖布。

这是晴朗的一天,阳光从敞开的窗口照射进来。屋外的花园里,鸟儿在歌唱,蜜蜂在嗡嗡叫。阿则尔快快活活地拥抱、亲吻了他的双亲和阿客萨。他对阿客萨说:“你还爱我吗?”

“当然,我爱你,阿则尔。我怎么忘得了你呢!”

“既然这样,我们该结婚了。”

不久,就举行了婚礼,约兹医生当然是主宾。乐师们演奏助兴,客人们从远远的城镇前来祝贺,大家都带来美好的礼物送给新娘、新郎。婚礼庆典延续了整整七天七夜。

阿则尔与阿客萨真是幸福万分,偕老直到白头。阿则尔也一改懒散积习,成了当地最勤奋的商人。

直到婚礼过后,阿则尔才得知约兹医生是怎样治好他的,也明白了他原来进的是一个蠢人向往的虚幻天堂。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和阿客萨还常对儿孙们讲起约兹医生巧治怪病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老是这样几句话:“不过嘛,当然喽,天堂到底像个啥样儿,可就没人说得上来了。”

不要试图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虚无缥缈的天堂,不要因生活的挫折和烦恼而怨天尤人。上帝无处不在,而真正的天堂就在你的心中。

永不放弃自己的信仰

《塔木德》中,有这么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

这本书自己的回答是:“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这段话对世世代代的犹太人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某都市的犹太人街上,发生了一件事情。每当想起此事,都会令人感慨不已。那时,这个东欧国家已经被德国军队占领了。有一天,所有的居民都被叫到一个广场上去集合,训完话后,纳粹军官从犹太人群中拉出一个学校老师模样的中年男子,军官以为只要这位教师肯放弃犹太教,其他犹太人一定会跟进的。

“放弃犹太教吧!只要你肯改宗,保证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纳粹军官大声的宣布,唯恐大家听不到。

“我拒绝。”骨瘦如柴的教师这样回答。

“你的神可咒,只要诅咒你的神,那么,你的生活和你的家人就能受到永远的保护。”

“我拒绝。”教师的声音很平静。

“放弃犹太教,让我们来保护你。”

“你绝对不能。”教师用更平静的声音回答。

“什么绝对,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在说什么?假如你还这样嘴硬,我就先干掉你,杀鸡吓猴;再说一次,你到底放不放弃犹太教?”

广场上的人都紧张地屏住了气息,一动也不动,世界像是突然静止了;他们有人注视着军官,有人凝视着教师,有些女人甚至闭起眼睛,不敢观看,因为这一幕实在是太恐怖了。

“犹太神比你的生命重要吗?犹太神比你一生的命运重要吗?傻瓜!问一问你自己吧!”

“你不能改变我的信念。”

“你只要说一声放弃犹太神就好了。”

“我不要。”教师铁青着脸回答,这时,纳粹军官再也忍不住了,他从枪套中拔出了手枪,伸直右手,瞄准教师,“砰”的一声枪响,射中了教师的肩膀,刹那之间,教师站立不稳,像游泳一样,在空中扑了几个空之后,便倒在地上了,教师血流不止,但还不断地低吟:“神是神,只有神才是神。”

“猪,你这肮脏的犹太猪。”军官气得大声叫嚷:“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比你的神伟大吗?你的生命不是由神决定的,而是由我决定的,你只要说一句放弃犹太教,我马上送你去医院,治好你的伤,然后,你就可以和你的家人一起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我不要。”教师一面喘着气,一面回答。

军官直立不动,好像有一点发呆。转瞬间,大家都看到军官的脸上布满了恐怖的表情,然后,他举起手枪,向躺在地上的教师开枪,一枪、两枪、三枪、四枪……在轰轰隆隆的枪声中,大家断断续续地听到教师“不要……不要……”的拒绝声,最后,教师终于死了。

自从《圣经》的时代以来,犹太人就处处遭受迫害,但是犹太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身份和信仰。无论处在哪一种逆境中,都要始终保持着强韧的抵抗力。

心中永远充满希望

《塔木德》中有一则名叫“飞马腾空”的童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一命,他说:“只要给我1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1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

国王想了想就答应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

这个人回答说:“在这一年之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自己病死,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

失去金钱,只是失掉半个人生;但是失去勇气,则一切都失掉了。

综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到处都弥漫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可以说,犹太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心中充满希望,他们才能生存下来。对于犹太人来说,勇气和希望是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任何人都无法夺去。

我要继续活下去

玛蒂是布拉格人,生于1918年,和两个哥哥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她匈牙利裔的父亲和德裔母亲拥有一家小百货店,贩卖皮革及订制珠宝,父亲希望她去念女校,因此她就进了附近的修道院。那是一间罗马公教学校,她是500名学生中唯一的犹太人。

玛蒂15岁时就跟一个比她大10岁的英俊青年热恋进而结婚,虽然父亲最初有意见,但他们的婚姻生活还是过得很愉快,他们的小儿子派特,是在1938年出生的。

玛蒂的快乐世界在1942年某一天,接到一封全家被送往一个安置犹太人的“特别住宿处”命令后,终告四分五裂。

玛蒂和丈夫和小儿子派特被送往一座叫做列西恩斯的捷克集中营,她和派特住在一间很狭小的房间,里面还住了其他4个母亲和7个小孩,丈夫则住在另一间营房,稍后他们被送往位于波兰的奥斯维。当时一整天所分到的伙食只有一碗马铃薯皮汤和一小块面包。寒冬中她只有一件棉衫和裙子可以蔽体。

当巴顿将军的部队大破汉堡市时,当时需要有5000人去清除瓦砾。她的先生跑来跟她说:“你看,如果你留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有活下去的机会,派特跟我留在这里好了。”

当时,要赤裸着身体列队在纳粹党卫队面前被人挑选。选上后便需坐上3天火车去汉堡市,在那个地方,她饿到想去垃圾桶找食物来吃。

玛蒂想要逃走,但又被抓了回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工作分量又被加重。1945年4月1日,她被迁到柏根别森去,在那里,除了每天由党卫队提供的下过毒、会让人生病的一块面包外,什么东西也没有。

4月15日,英军解放了柏根别森,玛蒂帮忙把躺得到处都是的尸体搬开,好让坦克能够顺利通行,共有5万人活到重见天日,有25000人没能撑到最后,在拘留期间就熬不下去死了。

玛蒂在犹太大屠杀中失去了3个亲人:她的丈夫和父母。直到今日,她始终不知道儿子派特·李奇的下落。

她在1945年到了美国,而且再婚了4次——其中离婚1次、做了3次寡妇,始终未再生过小孩,不久前,玛蒂参加了史蒂芬·史匹柏公司制作的节目录影,该录影带记录了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好让世人永不遗忘这段历史。

几年前,玛蒂到以色列位于耶路撒冷的雅维恒大屠杀纪念馆,在名字碑中寻找派特的姓名,她在名单上发现他的名字,上面附注派特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在柏根别森。直到今天,玛蒂仍抱着儿子还活在人世的希望,而且也费尽无数的努力去找他。

但是,玛蒂始终非常坚强,她说:“我要继续活下去,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我就是要继续走下去。”

在生活的波涛中搏击,难免会受伤,忍住疼痛的人就是成功者。记住: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

热爱生命,从不怨天尤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集中营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儿,她写了这样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我将多么悲伤。

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一个小女孩仍然那样勇敢。她热爱生命,从不怨天尤人。她乐观、豁达、坚强。哪一点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忍耐是美德;坚忍不拔是一切希望之母。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要热爱生命,抱持希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