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怎样一部影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1-30

春(少年时期),以门开为开始,是向内的叙述,徒弟站在佛像上看到的是寺庙,


第一次遇蛇,拿起扔到远处,采取的是互不伤害互不干预的方法,第二次则对蛇进行伤害,电影在这时背景音乐是一段梵音的哼唱和木鱼的敲打。佛家木鱼取“鱼日夜不合目”以此警戒僧人昼夜思道,不可触犯戒律。


徒弟在为鱼蛙蛇缚绳时,以对另一个生命的约束为乐,笑的天真烂漫,他对恶并没有逻辑性的思考,这是人在自身发育过程中的缺陷。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他此时进入肛门期,欲望(无性)的满足寻求快感。


师父的做法是,并没有阻止,而是在一切发生后以感同身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徒弟背负巨石去完成自己的救赎,当发现蛇已死,放声痛哭。他依旧不知善恶,却已经知道对生命的尊重。

夏(青年时期),以门开为开始,徒弟变为青年,划船向寺外走,是向外的叙述,站在佛像上看到的不再是寺庙而是外来的女子,表明开始对外在事物向往,要受到世俗的影响了。


在童年时期自己杀蛇之地见到两条蛇交媾,微笑释然,童年时期心中的石落下。蛇的交媾寓意着新生命的诞生,是对童年的告别,但交媾寓意着青年时期的到来。按照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他此时已经进入生殖期,主要的满足来源于两性关系的建立,性意识萌发。


蛇在《圣经》里面是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秽物,寓意着引诱。病女就像是蛇,病怏怏的像蛇一样柔软,和尚犯戒摸她的胸后被打转身念经文,而她却用手伸向和尚。那一幕初看时觉得有趣,再看时不免心里打颤,像极了聊斋里的女鬼,那手臂就是蛇。

女孩从世俗中来,身上染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青年时期男女关系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这里将女孩病化其实也是将其弱化,以此在阴阳失衡的状态下,男性对女性的原始欲望愈发热切。这一点从后来两人做爱的体位也可以看出,男上女下,男性完全占据了主导权。第二层,既然生病应该去医院为何去寺庙?说明不是生理上的病痛。师父说她的灵魂在受着痛楚,等她找回灵魂的平和就会康复。这病其实是世俗社会所带来的,对性的变态依赖。


金基德在夏用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现徒弟和病女的情感变化。自从病女到来徒弟的目光便一直在她身上,但是每次看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定的距离,不是屏风便是门,是宗教礼法对人性的压抑。当他打破距离为病女避雨时,女孩开始将代表禁欲的黑衣脱去,将白衣穿上,甚至坐在了门前的佛像上,代表欲对佛性的压制。

但是这还不够,金基德让徒弟在湖中划桨却让船打转,这是无目的的行为,是单纯的情感的宣泄,但是欲望并非体力的消耗就能发泄掉。于是,病女进入水中,白衣被打湿,肉体朦胧显现,人对欲的渴求达到了顶点,两个人便开始野合。


两个人出去野合时,水漫上了门,水看似是阻隔,其实不然。春的时候,水未上涨,夏的时候水下降,冬的时候水冰冻。水其实象征的是欲,夏时性欲高涨,于是水相应上涨,两人野合场景选在了溪边,自然环境下人动物性凸显理性被湮灭。


师父在发现两人相拥在船中时,用鸡缚绳将小船拉回身前,然后让小船沉掉,两人被水淹没。这里水依然是欲的象征,人处在水中就有被淹没的风险,欲望迷惑了双眼就会有杀身之祸。恰如师父所言,淫欲唤起了占有的欲望,这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也对应了后来秋的故事线,这是很巧妙的安排。


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当徒弟每次犯戒的时候都会有鸡的镜头,鸡的意象是警戒。用的好,但是金基德似乎有些得意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于是让徒弟走时将佛像和鸡一同带走,出庙时将鸡放掉。这是导演的行为而不是电影中人物的行为,所以观众看时会觉得不合逻辑,带佛像就算了,带只鸡,多此一举。


徒弟带着佛像离去,师父知道却不阻拦,起身诵经,闭目,佛在心中,心里有戒律,佛像便可有可无了,这便与徒弟形成鲜明的对比。

秋(成年时期),门开,师父柱杖,进入成年晚期,划船回寺,向内叙述,讲的是回归。看到报纸徒弟杀妻的消息,轻微叹息便开始准备僧服,已经预料到徒弟的结局。


徒弟在回来的路上,面目狰狞,粗暴的打开阻拦的树叶,心已经彻底被恨占据。师父问他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他愤怒的抱怨妻子的背叛,用刀狠狠地插在木板上,心中的恨无法得到宣泄。他在水中发泄,在以前野合的地方狂叫,像是对过去的咆哮。


师父采取了三种方式化解他心中的恨,前两种,像是少时身上缚石的升级版,第三种便是以杀人的刀刻经文。

徒弟剪去三千烦恼丝,看似与尘世隔绝,脱离世俗,警察一来就露相了,师父说他能轻易杀人却不能轻易杀己,于是面对警察的枪心便不能沉静下来。越心急越无法准确地达成目标,世俗的警察用枪记不住的东西心如止水的老僧用石块轻易就办到了。


徒弟刻经,每刻一字心里就宁静一分,恨自然就少一点。由初时杂乱无章杀人一般的刻字,到最后心如止水复归平静,终于能够安睡。电影里有个镜头是徒弟坐在浮庙前,人不动庙在动,心终于获得最大的安息。

秋季以师父自焚而死告终,师傅死的原因网上有很多观点,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私以为是绝望,死后化身为蛇,而春恰恰以蛇开始,且蛇本就是恶的象征,人性本恶。春夏秋冬又一春,本就是轮回,从冬季篇也可以看出来。这就像是封闭式环境下无限的轮回,徒弟重蹈师父的后尘,跳不出去的绝望,因为本性是恶的,死才是解脱,但最令人绝望的是死又是开始。


猫成为秋季篇里的主要意象,网上的观点猫代表警觉,我不这么认为,猫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温顺,是在与徒弟做对比。

冬季(老年时期)的时候,徒弟回归,导演金基德扮演,蒙面女子抱孩而来,意图抛弃,抛弃孩子是罪行,于是她蒙面以示羞耻。但同时也是导演的计谋,蒙面便让人想看到真面目,徒弟又有了欲望,想要打开蒙面,如同他第一次犯戒。女子因此半夜离去,却不想掉入徒弟警示自己的冰窟。女子的死归罪于和尚,却也是自己罪行的惩戒。


自知心中欲望依旧隐存,徒弟缚石开始自虐般的苦行,几段蒙太奇的苦行跨越了时间空间与春相接。

当又一春来临时,孩子长大,却也开始了对动物的虐待,而且更加残忍,笑得依旧天真烂漫。


看完电影心中弥漫着绝望,有一种无力感,也一直在纠结女人的身份。后来发现,女子蒙面的设定不只是对徒弟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倘若执着于此,不就也堕入其中无法超脱了吗?可仔细一想,徒弟便是世人,春夏秋冬,人的一生便是自我本我超我的不断割裂,愈想愈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