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如何培养启示

如题所述

由于受改革开改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刻影响,社会思 潮的变革使我国当前处于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摩擦碰 撞冲击的新时代,所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当前对大学 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智 慧的瑰宝,历来儒家思想都作为我国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而存 在,虽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但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一致尊 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对现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 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实质

可以将儒家仁爱思想的实质概括为四点,即就是以“爱 人”为“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为“仁”;以“孝 弟”为“仁”。以下着重探讨“爱人”、“忠恕”:“孝悌”:

(一)以“爱人”为“仁”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的核 心就是爱人,“仁者爱人”的主张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 来的,《论语·颜渊》中讲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从中可 以看出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友爱、相互帮 助,“爱人”被孔子作为一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准 则,他将“仁爱”思想大众化,民爱化,使之逐渐成为一种人们 之间维护关系的桥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升 华。《说文解字》中,许慎讲到“仁,亲也。从人二。”由此可见 仁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亲爱的关系理解。同时,孔子也注重 “泛爱众”,基于此,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要爱与我们有关系的所有 的人,甚至还包括没有关系的人,但前体是要对行善施德的 人赋予爱心,对于作恶多端的人不能施与仁爱之心,我们要 将“善者”与“不善者”区分开来,否则,仁爱便没有其真正意 义存在。

(二)以“忠、恕”为“仁”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的具体表现是“忠、恕”。“仁爱”不 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还表现为外在的爱人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如果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和 不想做的事情,就要考虑他人的想法,不要强迫施加给他人, 因为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被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已欲立而立 人,已欲达而达人”,简单的理解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要让别 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也就是说,自己要站

稳脚跟,也须要他站得稳,自己想要处处行得通,也须要他人 行得通。这就要要求做到“忠”的同时也要能够做到“恕”,“恕” 即是要求不要将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三)以“孝悌”为“仁”

“仁爱”的根本所在就是“孝悌”。大家对自己的家庭感情 一般来说都比自己对国家的感情深厚,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长 期处于家庭环境,与其家庭成员必然有着深厚的情感。生活 中,孝悌之情随处可见,比如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以及姊妹之 间的感情等都属于孝悌之情。孝悌之情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 人的一种本能,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纯洁情感是必须建 立在这些孝悌之情之上的。所以古人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和“悌”是 人天生就具有的爱,两者同时组成了“仁之本”。在儒家思想 中,孔子提出爱人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孝悌,也就是排到首位 的是最亲近的人,孝悌是仁的根本所在,所以首先要尊亲及敬 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 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所以是仁爱的基础和根本,将孝悌这一 根本基础打好了,才会使仁爱枝繁叶茂。

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不够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有道德认知 的道德行为才是具有意义的。大学生当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 为不相匹配最主要的表现是大学生们道德行为的实践低于道 德认知的水平,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并没有真实的转化为道德 的实践行为,道德规范只是在理论层面被大学生们认可,却没 有很好的将道德规范运用到实践行动中。很多大学生在理论 上遵循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道德理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 信弃义、道德意识缺失。这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使得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社会道德实践行为中失去了规范作 用,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实践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造成大 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恶劣影响。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代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由于长期处于家人 呵护和溺爱的环境中,多数学生都表现的比较自私,只想一味 地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从来不去想自己应该为此而付出 些什么,有的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去与其他学生和谐相处,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