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既要有名又要有字,二者究竟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严格来说,名和字在来源上是不同的。

名,是出生后,父亲给取的。字,是成年礼上,嘉宾给取的。

所以,一个来源于老爹,一个来源于嘉宾。

后来,名字还是由父亲取,但不是不能改,遇到牛一点儿的嘉宾,不仅可以给取字,甚至给你改名字。

比如,曾国藩原名曾子城,科举取第后,就被主考官改成曾国藩。


但,不管怎么取名取字,名和字之间一般都要有相关性。简单说,就是得玩文字游戏。

这种相关性的文字游戏可以玩出很多花样。随着汉语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名和字之间的可以玩出的花样就越来越多。

怎么理解这种相关性呢?还是通过举例子来讲吧。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居武。子城和居武,有啥相关性?出自《孟子》的一句话,“曾子居武城”,意思是曾子住在武城这个地方。而曾国藩一家的族谱正好能够追溯到曾子,所以曾子城字居武,就把“曾子居武城”全给用上了。


曹操,字孟德。出处大体是《荀子》,“夫是之谓德操”,道德和操行全都有了。至于曹孟德以后是不是这样,那就不能怪在名字上了。

苏轼,字子瞻。出处应该耳熟能详,是《左传》的“曹刿论战”一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中登轼的轼是车前横木,望之的望与瞻意思一样。那这个子是干什么用的?而且好像很多古人中的名字里都有子。春秋战国时候,子是姓,之后就成了虚词,但老被用。


杜甫,字子美。甫、子,都是取名常用的虚词,算是对男人的美称。杜甫这个名字就牛了,把这些好词全给用了一遍。名甫,就是美男子了;而字子美,还要再说一遍就是美。


当然古人取名字也会比来比去,人不见得能比过你,但名字一定要压你一头。比如关于韩愈的一个故事:韩愈的大哥名“会”、二哥名“介”。韩会和韩介,这俩名字牛吗?会和介都是人字头,所以有出人头地的意思。但韩愈的愈就更牛了,“愈”也是人字头,却有超过的意思,出人头地不够,还要更上一层楼。后来韩愈科举屡屡不顺。这时候就开始怪名字了,认为这名字过犹不及了。于是,他就从自己媳妇卢氏的一首诗中取了一个字“退之”。原诗是: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字,还有这个警醒的作用啊。当然有,而且这类作用的例子还不少。比如文学家朱自清字佩弦,但可能是觉得自清太柔了,而自己本人又性子慢,所以取字佩弦,让自己做事干练一点儿。

同时,名和字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名字的读音和意义。

比如明末清初的藏书家董说,他的名字里的这个“说”,到底是读yuè还是读shuō呢?应该读yuè,因为他字雨若。这个名,与商朝的傅说相关联。其中《尚书》“说命”一篇中,商王武丁,就把傅说对自己的意义比作雨水对干旱的意义,就有若雨一说。

还有,曾参的参应该怎么读?现在我们一般都读shen。但实际上,应该读can。因为曾参字子舆。在古代“舆”是车的意思。而一辆车应该有几匹马拉是有讲究的,其中大夫一级是用三匹马拉,称“参舆”,这里就读can。所以,曾参字子舆,就是把“参舆”这个词给拆了,应该读can。


名和字要呼应、要有相关性,是个一般规律。

但可能因为典故用得太深奥,所以有时候不太好找。还有就是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取字,于是不按规矩出牌自己改字玩。这就让人挠头了。

仔细品味名和字的联系,还是很有意思的,权可看作一种文字游戏。但现在就没有取字一说了,一名走遍天下,这也倒省事了。

名是老爹给取,字是嘉宾给取,即便是自己改也得有相关性,这也太没个性了吧。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就不行吗?古人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取号,这个号就可以随便招呼了,你想咋玩就咋玩,相当于现在的网名或笔名。而且,如果你喜欢,想取多少号就取多少号,这个没人管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