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200年时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如题所述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之前,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定都。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所以并称了三晋。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近200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首先,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和魏国、赵国一样,韩国君主的先祖,曾是晋国的卿大夫。在周朝时期,卿大夫拥有自己的封地。对于韩氏来说,被晋国分封到韩原(今陕西韩城),这可以视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已经没有实权了,类似于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只能说是一个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础上,韩氏需要和魏氏、赵氏等卿大夫争夺晋国的城池。对于韩原这一都城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国,也即不在晋国的核心区域。

众所周知,晋国的核心区域,在今山西省一带,山西省的简称也是“晋”。因此,韩氏选择将都城从韩原迁往平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阳这一城池,主要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平阳依山傍水,又靠近晋国的核心区域,十分有利于跟赵氏、魏氏抢夺资源。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韩氏、赵氏这三家,所以,韩氏的这一迁都,不仅能够争抢资源,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晋国内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下出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这是因为在战国那个时候,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韩国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总是想要选择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建都。
第2个回答  2020-12-29
因为韩国的都城总是被攻破,所以他们要4次迁都。
第3个回答  2020-12-29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都城小,还有就是他的资源不是太多,还有就是遭到了非常多战乱的损害所导致的结果。
第4个回答  2021-02-19
因为韩国是非常弱小的,所以说经常受到别的国家的欺凌。所以迁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