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观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6
《论语》里的很多经典思想历久弥新,重新温故后总能发现新的时代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和借鉴。请看:

1,向有能力且贤德的人看齐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之人要向他看齐学习,看到不是贤德之人要进行自我反思。”

现实运用——“见贤思齐”说的就是修行的目标和参照物。贤德之人的礼仪行为一定符合大众的认知和共识,也只有向这样有道德标准的人看齐,才能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才可以通过比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管理中,我们都处于企业或组织之中,企业或组织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和发扬,如何使大众对企业或组织文化产生敬畏和执行,那就要有榜样的力量。在对执行文化制度好的人进行表彰和给以荣誉,让其他人明白遵从制度的好处,大家才会重视和践行。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艺术,也是我们个人学习精进的法宝。

2,侍奉父母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劝说,如果不愿听从,也要恭敬而不违抗,替他们劳作而不怨恨。”

现实反省——侍奉父母总会遇到观念不同而难以沟通。作为晚辈侍奉父母是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侍奉父母是每个人愿意做的事,但是如何做好这件事的确不容易,在于关注点不同。如何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在想的事,如果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和经历的人生体验。孝而不顺不为孝,顺而不孝不为顺,孝顺是一件非常艺术的人生经历。

关心长辈,孝顺父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人的境遇不同,所遇到的父母的个性不同,就造成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痛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彼此沟通时一定要做到通透和愉快。

3,对待父母要诚,要敬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还健在,不适合远离家乡,如果一定要出门,一定要告知去向。”

现实感悟——古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一旦家中父母有事,需要照顾很难看到子女快速来到,所以孔子有如此告诫,这也是孝顺父母、尊重父母的一种表现。而今社会,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就算最远,通讯即刻能到,交通一天也能到,所以对此没有了更多说法。但是时刻和家里保持通讯就很有必要。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小,互联网的出现已经让地球变为一个大的村落了,我们虽然克服了空间和沟通的局限,但孝顺父母的心不能丢,牵挂家事的行为要时刻关注。更主要的父母的那种孤独和牵挂之心还是没变,所以,我们要多留意和在意父母在家的孤独和牵盼之心。

4,儒家的人生境界的渐进式提升

原文——“君子义以为质”

译文——君子把仁义和道义作为自己人格的品质,给予最大追求。

由此可见,儒家对道德和仁义的认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做事前,先做人,做人的基础就是崇德。五千年的中华,两千年的儒家,其最大原因就在于此。

原文——“温良恭俭让,身之本也”

译文——温良、恭敬和谦让是我们为人修身的根本。

儒家认为,温良、恭敬和谦让是君子的基本品格,这些对我们的修身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把这些牢记在心,加以践行,才能在修身和事业上有所提高。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中,尤其是信用问题,现在社会很多人际交往时经常出现信任危机,其实就是个诚信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他能干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呢?他对这种人和这样的人生明显是带由于鄙视和怀疑的,所以也是不可取的。诚信是做人准则,更是处事智慧。

原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时刻注意保护民众利益的王者,这世间没有什么他不能抵御的。

孔子主张仁政,国君要时刻体恤百姓,把保护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是个好王者,好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基本上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无敌的,这世上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和抵挡住他前进的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就是按照这么渐进式的发展而来的。

5,该如何去践行孝道?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三年如果没有改变父母之道,就意味着是真正的孝顺。”

孝道文化是儒学核心,古有此说,三年之孝谓真孝,心中有志必仁德。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多读家训之类文章,就能明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孝道文化的普及。

孔子反复强调孝道的原因在于,它能使我们变得深刻而仁德,从而让我们变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儒家不断加深人的认知思维,通过不断地学而思,孝而仁,来加深文化的经典传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