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常识的父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1. 怎样面对没知识没文化的父母
我来告诉你:非常的理解你的痛苦,我们生长在一个这样的时代,之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里有什么?法制不健全,经济很贫苦,什么都玩不活,我们科学上是愚昧的,刚刚建国的时候,连拖拉机都造不出,因为历史上没有拖拉机,清朝是皇宫,除了赋税,大臣,保疆扩土,不需要拖拉机。建国只是一个历史标志,路却需要一步步走,就像你虽然注册了,报了名上学,可你这么多年的小学初中高中知识却需要一步步学。计划经济里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如意的,因为我们穷,所以我们受教育程度低,因为我们刚从皇帝社会,军阀社会经过,所以我们的思想里也是有残余的,这就是文化的滞后性。那么,我们在计划经济的现实就是穷,愚昧,因为穷,我们会更加自私,这种自私就有自保的性质,就有养儿防老的性质,就我来你应该往的性质,对吧?父母是一个身份名词,但他们实际却是历史上人们中的普通一份子,他们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经历喜笑怒骂,最终离去,新一代的人又老了,这就是社会过程。父母既然是普通的人,他们就有自身的缺陷,每个人的缺陷不尽相同,有的是文化低,有的是沟通难,有的是道德败坏,甚至有的是罪行累累,这是对一个普通人的评价,这是人类社会里人们的不同,从你的情况看,你的父母是不尽完美,甚至对于你合情理的“发展自由”追求是背向的。但是他们是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他们的状况是有社会原因的,他们并不是身处一个教育是普遍资源,经济发达,文化郁郁的生长时代而因为个人不用功而落到今日的状况。就像你的苦恼并不是你能决定一个道理,你不能决定出身,他们也不能决定经济社会之前的状况,他们也不能决定你祖辈给他们提供的条件一样。他们也有需求,也有奢望,只是人老了,心里的郁闷久了,就会烦躁埋怨不近人情。

人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这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你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你也有你的需求,比如满意的家庭,社交等等,这很正常,也很合情理,但是你能不能得到呢?社会上这么多人,机会少,现在国家的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是需要解决的体制,社会,基础建设种种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现实仍然是一个竞争激烈保障不足的社会,在这样一个计划转向市场的阶段,一个社会变化的阶段,你有这样的苦恼实在是太正常了,没有反而不正常,至于你小的时候没有,每天听听孙燕姿的歌,看看周星驰的电影,偶尔买件某牌子的衣服,就觉得自己市商品化社会里光荣的一员了,这纯粹是痴人说梦。那些光鲜的追星,商品的琳琅满目的满足,大部分是商家为了盈利做出来的消费文化,明星和商家背后并不是过得多么舒服,所以不要太羡慕,也不要太羡慕别人的父母,有钱人的钱是怎么来的,你清楚吗,干净吗,有没有他们曾经的血汗泪水,凡事都有成本因果的,不要太焦躁羡慕。

那么,面对这样难以接受的事实,你怎么办?你怎么解脱你的苦恼?如果我说自杀,自暴自弃,我也不用在这费这么多话了。我不是想劝你什么,只是告诉你我的意见。社会就是这样,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还是要靠自己,至于混成什么样,只要努力了,不能操那么多心了。好好干,有的时候人是可以享受宁静的,比如可以在资源稀缺的优质校园自由自在的读大学,比如可以自食其力的在咖啡厅找你以后遇到的素质较优的朋友喝咖啡打发时光,比如可以去情人谷凤凰源呼吸新鲜到你没有想过的湿气,甚至这些自然经历可以在帮你洗肺的同时改变你的社会价值观,是的,美好的东西确实存在,却需要你与之相配的经历去感受,你没有努力,白白去感受一番,你得不出过多的喜悦,所有这些美好都需要你真实付出,有了资格才能去享受,物质更是精神的。当初刘永好搞希望集团的时候,你知道他有多辛苦?你知道他受了多少惊怕?没有白来的,真的,天上从来不会真的掉下馅饼。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有许多破事,你必须自己处理好,在家庭关系上,许多是非是说不清的,有时甚至需要些牺牲。

你要不要努力呢?要。你会不会苦恼呢?还会,但是需要控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东西,但我们可以改变行为,做些踏实有益自己的事,情况会慢慢好转。从来不要太悲伤,现在发达自由的法国人也不能改变曾经奴役充斥的巴士底狱。中国也会好起来,我们的生活也会改观。但是记住:这是个转轨中的社会,竞争目前还是激烈的,资源稀缺,一边抱着平和的心,一边咬牙奋斗吧!

2. 父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能教育出好孩子吗
为什么不能?

父母没有知识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或许是其他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一点,父母肯定是正常的没有任何智力问题的,所以说孩子的智力应该也是正常的,这就为他以后的成才作了铺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给孩子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做人的原则,父母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诱导他往好的方面发展,教育他要懂事识大体,他才会孝敬父母,亲近自己的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事情或集体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不正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么?
3. 不要忽视常识作文 800字
说到常识,突然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每年看后都乐而忘怀,现在想起来才明白,其实他说的都是常识。人们也许离常识太近而又无法触摸,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所以我们只有以笑释怀。海子说: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常识被割断的年代,看过《高考1977》后,我说不出是哭还是笑,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觉得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年代,但是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了常识而真正的生活在常识中呢?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象《皇帝的新衣》里面围观群众一样噤若寒蝉,我们敢不敢站在敢说出常识的那个小孩的后面呢?

经常看到小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很可爱,大鸟的神情举动更令人敬佩,不知为什么没次也就会联想到母亲那伫立在校门口为我送东西的一幕,“最近在校怎么样?”“身体如何?”她总是那么通常很普通的一句,有时我还觉得很烦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问候,拿过东西就走,不知她有没有感受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季节,母亲都在那里。终于要毕业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虽然能把试卷答得满满的,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我确还没有明白一个普通的常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生命来自您,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岁寒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和爱的常识,如果可以我想为您扶起倒掉的酱油瓶子,做一次自己每天都会享用的早餐,为您 *** 劳累的双肩,将饭后的碗筷用清水洗刷,用名牌的护肤品将您装扮,挽着您的手,与您一同享受一次美好的春天!

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它会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意思是说,乌鸦在母亲老了的时候,知道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懂得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义,知恩报答,人类岂可丧德?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常识,我们丢失了常识就会失去我们生存的根本。杰弗逊说,“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我也相信感恩的常识犹如隔窗的阳光,必将唤醒我们每一个才 谈常识

所谓常识,似乎简易,其实不然。且不说常识会因时间的流逝,世事的舛迭而有所变更。即便是人类社会中可以暂保稳定的,也会常识不常,或者常识不识。

因为常识太简单了,太平易了,太好懂了。于是当它遭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纵横的利益往来的时候,它就会被故意地无意忽略掉。有些时候,常识会变成别人嘲笑你的理由,看啊,这人连常识都不懂。有些时候,常识又变成你懂得的罪过,这是干嘛,难道只有你懂么?

于是,常识充当的角色显得非常具有“常识的”智慧,人们都该合适的懂的常识,这本身就是常识。

我突然想起一个古老的成语,秦朝赵高为操纵二世,指鹿为马。鹿长角,马有鬃,本来好认,黄发稚童也能一眼识破,然而位极人臣,权高望重的朝廷大员们,却都懵了,就在那一刻,他们决定对着那头鹿,应该好好研究它成为马的可能性。

常识是具有效力的。当认鹿为鹿的效力不及认鹿为马时,后者更能展现出常识的力量。某种意义上,常识和道德似乎具有相同的性质,某些人都当然地将它们握于手中,随意臧否。然后一厢情愿地否定各类“不常识”的事和人。于是本该是描述一个范围的词语,成为一件工具,一件用起来甚为称手的工具,它可大可小,可松可严,该变则变,能守则守。

常识之常,谓其亘远,常识之识,谓其众广。然而,匪久匪广的“短暂个见”才最容易成为常识,而这本身也是常识。成为工具的常识,是不必表现出它该有的一切特质的,只需要把它当工具的人,能够拥有把一切变为工具的权力。

穿长衫的坐上座上好茶,穿短袖的就该自觉去墙角蹲着。赊茴香豆和酒账都没有资格,再怎么破的长衫也比玲珑锦缎的短袖好,孔乙已也才能悠然自得写茴的四个写法,若换了短袖,孔秀才必然沮丧,然而咸亨酒店的咸亨自然不会就改掉。咸亨永远是长衫的咸亨。就像常识永远是说的上话人的常识。两千二百二十九年,至少,这个时间里,这些都还是很常识的。

谈常识,什么是常识?谈了也白谈,问了也白问。常识本来就是谈不得,问不明的。否则,叫什么常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