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额事业单位转参公最新规定

如题所述

2018年以来,事业单位改革在各地循序渐进地推行着,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话题从未停止过,由于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人数众多,改革也十分复杂,但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1

行政执法类

行政类事业单位在此前的党政机关改革中完成,或并入行政机关,或剥离行政职能改为公益类,根据2018年3月4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执法类事业单位暂时没有统一政策,但是执法类和行政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预计将比照行政类的改革方式。




2

公益类

公益类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是指承担义务教育等基础性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改革基本保持现状,根据职能进行必要的撤并整合。


公益二类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调配,如高等教育机构等,这类根据单位效益和职责情况进行改革。效益差,主体职责是公益服务的,剥离收费职责改公益一类;效益一般的,可以维持正常运转的,保持现状;效益较好,主要职责是收费和经营的,剥离公益职责转企。




3

生产经营类

这是受改革冲击最大的,按照计划将全部改企,剥离事业属性脱离体制。目前,改革最难,涉及利益纠葛最多,担心最多的也就是这类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参公管理审批办法


2020年3月13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其中明确,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使用事业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1

审批办法补充说明

其中,作为授权依据的法律、法规包括: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决定,地方法规


确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依据包括:

    法律、法规的授权党委、政府及机构编制部门规定的职责


另外,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按照中央有关规定执行。




2

审批办法影响

对照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中所述,本次《办法》与我们的改革方向一致,是更加明确的落实措施。


其中执法类和公益一类大多符合《办法》要求,既是承担公共事务职能,也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可以申请转为参公;公益二类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全额拨款,也有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多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而不是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则不在《办法》讨论范围内。


所以《办法》明确了一部分人的改革前景,单位转为参公,根据“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我原在编人员肯定不用担心会受到冲击,新进人员也不会没有编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