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的平均含碳量为0.77%。
扩展知识:
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一起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碳素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平均碳含量约为0.77%。它的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即其强度、硬度比铁素体显著增高,塑性、韧性比铁素体要差,但比渗碳体要好得多。
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是铁碳合金中最基本的五种组织之一。代号为P。是由发现者名字命名。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
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
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
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