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题所述

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1、课前的学习策划——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
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活动比作一出话剧的话,那么这出话剧精彩不精彩,就要看老师编的这个剧本有没有戏了。老师的剧本好,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能活起来,一定会有很多亮点。老师的剧本不好,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堂课只能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进行。
导学案编写和使用水平,是判断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敬业态度优劣的试金石。从全国范围看,教案已经是明日黄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也是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
学案和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其次,学案的编写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
“编导学案”和“写教案”在难度上也有天壤之别。导学案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不要小看这“四化”,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是否真诚付出的真正考验。业内人士通过导学案可以很方便地鉴别出哪一位是“南郭先生”。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 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那么,如何才能编出好的剧本——导学案呢?
第一,老师要吃透教材,因为教材是剧本的蓝本,是基础。你对教材一知半解,想写出好剧本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老师要对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有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精髓。第三,老师要精益求精,凡是精品都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结果,没有人随便就能写出高质量的剧本。同时,老师的剧本还要保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看一个编剧本事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课中的组织控制——发挥老师的导演、配角作用
老师的导演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没有好的剧本当然演不出好节目,但如果只有好剧本老师课堂导演功夫不行,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在这四十分钟的话剧里,对于学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谁干什么谁不干什么,导演都要精心安排,成竹在胸。一个好的导演一定要让学生先在自己设计的剧情里活动,在导演的主导下活动,这应当是课堂的主体,这也应当是剧情中最精彩的部分。当主要剧情表演完了,才可以叫学生自由发挥,这一部分可能出现导演失控的情况,也是无妨的,有时也会有亮点出现。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课改,教师都要组织教学。新课改中,教师课中的组织控制,体现在“盯、观、跟”三字上。所谓“盯”,盯的首先是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所谓“观”,观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所谓“跟”,指跟踪进度、跟踪效益、跟踪发展。
老师是教室里的“N+1”个学生。老师的配角作用也应当体现在课堂中,那就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如果一个老师能经常拿出作品来呈现给学生,这个老师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爱戴。当课堂出现冷场时,老师作为配角也要及时出场,以自己的精彩表现让课堂处于活跃状态。
3、关键问题的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
教师在高效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点拨”上。现在的课堂,老师的讲被限制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教师的点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拨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不能“鸠占鹊巢”,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老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知道“不讲”不容易,知道什么内容该讲,什么内容不该讲最最不容易。“不当讲却讲”是失误,“当讲却不讲”却是失职。
课堂里教师不是不准讲,还必须要讲。这要看讲是否服务于学,是灌输还是启发,是教导还是诱导,是告知结论还是梳理思路,好教师一般能“不教而教”。当你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通过努力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或者学生“疑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还存在问题时;甚至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有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时。你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纠偏、指出、追问、点拨、引伸、拓展,归纳、总结、提升。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新课堂关键要看教师的“功力”:能否抓住核心、中心、重心,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招制敌”, “用武术中至高境界的点穴术取胜”,点石成金!
教学重在“学”,要害在于“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三讲三不讲”是对“满堂灌”的终结。
老师的点拨要准确到位,能做到“三讲三不讲”,就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学生“需要什么”这一信息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①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备课。
②小组在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留意他们的举动,聆听他们的发言,发现他们的思维障碍。我们再点拨时,就容易多了。
③讨论完毕,每个小组都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填入“课堂疑难反馈卡”,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会更有效。
4、引导进行学习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三看”
课堂评价总的是看学生: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
看课对学生“三看”: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看课对教师“三看”:一看教师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小组长及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睥“讲”绝不能超过15分钟。二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气氛。课堂上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习方法,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强调严禁教师上课“对答案”,严禁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