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更好的发展

如题所述

  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模糊,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这些人不懂马克思主义,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分析社会,是戴着“左”倾色彩的眼镜来评价中国当今的社会的,因此这样的观点必然是错误的。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定性
  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个定义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带有非社会主义成份的社会主义。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认定她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其次,必须认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而是带有非社会主义成份的社会主义;最后,必须认定,社会主义成份在这种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非社会主义的成份在这个社会中居于次要地位。对于这个非社会主义成份可以理解成是资本主义成份、封建社会成份等等。如果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一个通俗的解读,可以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带有资本主义成份、封建社会成份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的成份占主导地位,主要指的是: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的成份,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产业成份占主体,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性质来计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例如我们国家中的军事工业、航天、航空、金融、石油、化工、煤碳、矿藏、通讯、铁路、教育、电力、冶金、保险、网络、邮政、外贸、农业布局等等,这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都是在国家政策管理范围,或者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或者是受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有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没有准确地反应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时期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后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的社会,当初被称作是共产主义;后来考虑到一个新社会建立的初期,必然会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称作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提出,列宁最后完成的。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由列宁初步组建,由于列宁在建国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后来是由斯大林来完成的。斯大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急于求成,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犯了“左”倾的错误。把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完成的任务,放在了初级阶段来完成,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十五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上,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遇到了阻力。中国也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犯了与苏联一样的错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多领域是破坏了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这个理论,实际上是把列宁定义出来的社会主义阶段,又划分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结果,是克服了斯大林力求一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左”倾错误,选择了社会主义阶段性的目标,完成在生产力还不很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实践证明,邓小平的理论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成功的。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中各个因素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在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是多层次的,有公有制,有私有制。在公有制中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在私有制中有家庭所有,还有个人所有等等。这就是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形式。
  生产关系中的分配方式是多层次的,在分配方式中有分配形式。
  在分配形式中有:按劳分配、按技术分配、按资历分配、按权力分配、按资本分配、按责任分配。按劳分配中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按技术分配中有级别工资。按资历分配中有学历工资、职称工资、工作年限工资。按权力分配中有职务工资、职务补贴、福利、职务待遇(座车、接待规格等)。按效益分配中有效益工资、年终奖金。按资本分配中有股红利、资产分红、利息。按责任分配中有岗位工资、年终分红。
  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什么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和非按劳分配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存在着非公有的成份,如存在着私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非按劳分配的成份,如按资分配等等。
  有的人认为,私有制和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来讲,实现社会主义就是要废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但在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为什么还要保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成份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应当存在这些成份的,存在了这些成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就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得过于简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如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里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页
  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中可以看出,社会的目标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领导者的作用,就是调整好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旦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了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这种生产关系就要被冲破,这个社会就要被推翻。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初期、中期的生产关系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由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当时的生产关系是先进、合理的,是需要保护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后期,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提出了要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实质,就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保护,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废除。
  我们国家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本着上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国家在解放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其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性质。对于这样一个性质的国家,我们首先面临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就是推翻封建社会的政权,建立起带有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社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国家从1949年---1956年基本完成。接着就是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我们国家就是这样做的。
  到了1978年,我们的生产力状况正是处于一种复杂的、多层次阶段。在这个阶段,发达的生产力状况、不发达的生产力状况和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并存。这样的一种生产力状况,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既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状况是多层次的,那么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状况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发达的生产力状况奠定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不发达的生产力状况奠定了我们国家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由于不发达的生产力状况的存在,使我们国家现阶段保留一定成份的私有经济和按资分配的形式也是正确的,它们也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讲,只要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需要保护的。如果在这些领域取消了私有经济和按资分配的形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例如:城市中的修理行业、日用商品的生产销售、食品加工业都是由私有企业来从事。这些行业在允许私人生产经营后,迅速发展壮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解决了就业,这是对国家非常有利的一种生产关系形式,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生产关系形式,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为什么不允许呢?
  例如:现在的政策允许按资分配。这样的政策,调动了民间资金的积极性,使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种分配形式,社会的需要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由于民间资本的大量流入,社会上的私有企业逐步联合壮大,合资入股,社会上又出现了大量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的出现又使许多企业逐步从私有制过渡到了公有制,这又完成了企业从资本主义的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的过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的进步,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存在一定成份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一定的非按劳分配的成份,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一种补充,在现阶段正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的政策应当允许这些成份的存在,要维护这些成份的合法地位,以达到这些成份在一定时期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的发展,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这是改革开放给我们提出的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必须要在实践上坚持到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5
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实践特色是其基本特色。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思想武器,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并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创造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理论特色。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现自己的理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创造性的内容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要求我们立足实践的新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集中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脱离中华民族的特质,而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党正是在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发展变化、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紧跟时代潮流,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以宽阔的视野观察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