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玄宗两度肯定,公文高手杜甫却为何当不了高官?

如题所述

杜甫雕像。(新华社记者鲁鹏/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诗人杜甫不仅是写诗圣手,公文写作也出手不凡,他的公文,生前曾经获得唐玄宗的两度肯定。

或许不少人会质问:既然杜甫公文写作很牛,为什么他不是宰相级别的中书令?甚至连正三品的侍中,都不是?最高职务仅仅是摇摇欲坠的左拾遗。但是,当官和作文,完全是两码事。杜甫的仕途功名,多靠公文赢得,而非诗歌。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39岁的杜甫,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在天宝九年冬天,提前给天子预献《三大礼赋》,(即《进三大礼赋表》里的《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篇才华横溢的公文很快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批示杜甫待制在集贤院“参列选序”,等候分配,可惜因主试者是妒忌贤能的宰相李林甫,最终却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

屡试不得志的诗人并没有放弃致仕的梦想。天宝十三年,43岁的杜甫再次献赋请封西岳华山,其《进封西岳赋表》云:“臣本杜陵诸生,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于明时,退尝困于衣食,盖长安一匹夫耳。顷岁,国家有事于郊庙,幸得奏赋,待罪于集贤,委学官试文章,再降恩泽,仍猥以臣名实相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由此可见,杜甫这次用字极费斟酌,颇为诚恳。他的公文才情再次让唐玄宗刮目相看,又恰逢李林甫过世不久,朝廷渐渐露出有才者志可成的气象。于是唐玄宗这次封西岳华山不久,杜甫就于天宝十四年(755年)被授予人生第一个官职:河西尉。

尽管杜甫一生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河西尉这种必须拜迎上司才能苟且生存的小官,让他心寒。后来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专门写了一首调侃自己也调侃时事的诗,叫《官定后戏赠》,留下名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之所以自我解嘲,甚至不得不接受兵曹参军这类仅仅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锁的低级闲官,是因为杜甫怀才不遇,此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不得已而牢骚感慨。毕竟已经44岁了,他在长安十年求官艰难,向多个权贵投诗求职无望,甚至多次流落街头自制草药卖药度日。

755年11月,杜甫出长安探望暂居奉先县的家人,刚刚走进家门就遭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小儿子饿死了。他悲痛不已,难以平静。此时,他在朝廷做官的父亲杜闲英年早逝,家庭失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优越生活资助,已过不惑的杜甫哪堪一个苦字了得?

这一年,杜甫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此次回家探亲的沿途见闻,写出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垂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出自此诗。包括之后爆发安史之乱,逃难路上被困长安而作的另一首名诗《春望》里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及再后来的不朽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可看成杜甫用战地记者的笔触和现实主义诗人的诗心,为统治阶级写的“血泪控诉公文”。

在755年之后,杜甫还经历了三个重要官职,分别是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至今,人们提起杜甫,仍然还常称“杜拾遗”或“杜工部”。

从字面意义上讲,左拾遗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简单地说,是言官,就是魏征那样敢于跟李世民拍桌子摔杯子大声说不的言官,相当于监察机构官员,干的是得罪人的差事,而且主要负责得罪天子。当然,左拾遗这个高处不胜寒的小官,因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隶属于门下省,尽管只是八品官员,也比一年难见皇帝一次的七品县令看上去美许多,甚至是县令们巴结的对象。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对唐玄宗统治阶层的失望,杜甫再度重燃“致君尧舜上”的梦想,则跟另一个皇帝有关,那就是在首都长安之外逃难路上临危登基的唐肃宗。杜甫从安史叛军逃离,投奔唐肃宗得到的奖赏,正是至德元年(756年)五月十六日获封的左拾遗。百废待兴、急用人才的唐肃宗,这一天重用杜甫既是招揽人心,也是看好他的才华。杜甫因为这个知遇之恩而创作的《述怀》,还留下名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杜甫投奔唐肃宗一路上的艰辛与忠诚。而唐肃宗显然用“左拾遗”这个官职点燃了杜甫的仕途梦。

可是给天子挑漏洞,杜甫没有魏征那么顺畅和幸运。天子一怒,言官无路。加上唐肃宗领导的唐军和安史叛军经常交战,有胜有败,开心时说什么都开心,失败时说什么都失败,因为给打了败仗的时任宰相房?进谏求情,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没被充军或被杀头,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唐朝,于府称功曹参军,州称司功参军,县称司功佐。主要掌管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杜甫所任的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就是县级参军这么一个小官,也是离战火最近的小参军。到华州后,苦闷的杜甫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瘦马行》等诗排忧解闷,抒发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尽管仕途坎坷,杜甫仍然心系苍生,写了两篇传世公文:《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杜甫最后一个官职,则是他从秦州、同谷一路避乱挨饿到达成都之后。广德二年(764年)春,他的好友严武再次镇蜀,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于四川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员。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给房?奔丧也躲避战乱的杜甫,得知这个喜讯,立即重返成都草堂,回到成都不久因拗不过好友的劝说,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一直对杜甫的公文赞不绝口,这次邀约做幕府参谋,后人因此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可是这个蜀官也当得不长久。由于杜甫在做严武参谋期间一直饱受幕僚排挤,不久杜甫便又坚决辞职为民,自己了断了“致君尧舜上”的为官梦。

不过,写诗也好,写公文也好,杜甫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传世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即使在当今公文中,杜甫的诗歌也常被引用。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少见于扶贫类工作的公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