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后说?

如题所述

可能有人会问,说话还要分先后和顺序吗?当然要分。很多时候,顺序不一样,效果可是截然不同。

著名作家刘墉在《世说心语》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颠三倒四害死人”,里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板,下午去开会,才回公司,就看见一个职员匆匆忙忙跑来说:“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们的东西出问题了,因为手续少办一项,被压在海关上不了飞机。”老板听到这儿,因为血压高,差点晕倒。

哪知道,那职员继续说:“幸亏我跑去,找关系,把手续补办好,东西及时上了飞机,现在应该已经到了。”

如果你是那位老板,有这样的员工,你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恨?他完全可以先说结果,再描述过程。

看过《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的人,可能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瓦西里是列宁的忠诚卫士,有一次奉命去运粮食,任务非常紧急而艰巨。瓦西里回来后,列宁问他:“粮食运回来了吗?”

瓦西里回答说:“运来了,一共90车皮。”

假如瓦西里这么回答:“报告领袖,这次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先是遇到……然后又发生了……接着又碰见了……”啰啰嗦嗦说了半天也没说粮食到底运回来了没有,你会不会跟他急?

不要觉得好笑,在工作中,我们多的是这样的人:每次说话都是长篇大论,啰嗦半天也说不到点子上,不知所云。说的人还挺得意,听的人却早已失去了耐心。

抓重点,懂得说话的先后顺序,这是一个优秀执行者的基本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假如连什么是重点都搞不清楚,哪些应该先做,哪些应该后做都不知道,那么执行的时候怎么可能到位!

很多知名企业对培养员工这方面的素养要求很严格,例如皇明太阳能的老总黄鸣经常对下属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会在别人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询问下属现在在做的事情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且要求下属马上按照从最重要到次要的顺序告诉他。

汇报没有主次之分的下属,说明平时在工作中的思路也是混乱的;而对于主次分明的下属,他总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重点培养。

那么,到底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后说呢?要把握最重要的三点:

1.先说最关键的事情

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例子,在第一个例子中,老板最关心的是货到底及时运出去没有;第二个例子中,列宁最关心的是粮食运来了没有,一共有多少。一定要先说结果,有时间的话,再说过程。

2.先说共同点,后说意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对合作方在某件事情上有不满,你不能上来就说:“跟你们这样的人合作简直是倒霉透了,催了那么多遍你们都不交货,以后再也不跟你们合作了。”

本来对方心里还有点愧疚,你这样一说,他们索性破罐子破摔,再拖几天算了,反正下次也不合作了。这种不同意见说的时候是挺痛快,但结果是不仅问题一点没解决,反而让双方的矛盾激化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先说:“以前我们合作一直挺愉快,我相信这次你们延迟交货,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但你也知道,延迟交货就意味着给我们双方带来损失,按照合同规定,你们的损失可能会更大一些。但我想总有办法可以解决,你看能不能安排你们的工人加加班,这两天把货赶出来?”

相信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完。两相比较,是不是第二种效果更好一些?

3.分条理说

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不妨学会分一、二、三来说。比如,在汇报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今天我汇报的内容一共有三点,第一……”

这样说得井井有条,听的人也会一点不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