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古陆块上古生界油气

如题所述

塔里木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最古老、最稳定的陆块,在早古生代尤其是自由陆块阶段,构造发展和沉积旋回与华北、扬子陆块大致相互对应。在陆块受到限制、海陆过渡的晚古生代,差异增加,塔里木受海西运动影响很大,古陆块显著上升,陆相沉积占主体。而晚古生代华南以海相为主,一度海水普遍很深;华北则以广阔的海陆过渡含煤系沉积为主。印支期后,华北、华南被强烈改造分割,而塔里木则向统一大盆发展。

(一)上古生界烃源条件

塔里木上古生界烃源岩除塔西南外都很薄,到新生代才逐步成熟。

进入晚古生代,塔里木北部和东北部洋盆相继关闭,被动大陆边缘消失。海西早期运动,由于陆块碰撞缝合,塔里木内部受挤压而形成一系列区域性隆起。经剥蚀夷平后,西、南部古特提斯洋打开(图144),海水由西向东侵入盆地内部,多为浅海或滨海沉积,C—P烃源岩一般厚度仅百米左右,满加尔、阿瓦提等继承性坳陷可超过200m,只有塔西南可达千米以上(据邵志兵,1998)。石炭系泥质岩有机碳含量约1%~2.5%,碳酸盐岩约0.2%~0.6%,P1还要差一些,总趋势是向塔西南增厚变好。

上古生界沉积后,历经T、J、K时期和E时期的2亿多年中,上覆沉积岩都不厚,地温梯度也偏低,石炭系烃源岩大都未成熟。直到新生代晚期,周围古缝合带重新活跃,急剧上升,前陆强烈下坳,形成巨大的前陆联合统一沉积盆地,短期内沉积岩厚度达2000~8000m(见图99)。上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成熟状态,塔西南有些甚至到高成熟和过成熟。

因此,塔里木陆块内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显著特点是:广而薄、低丰度、晚成熟。这是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少有的现象。

图144 中国西北地区晚古生代陆块拼合增生示意图[370](据文献[370]修编)

(二)上古生界普遍存在物性良好的碎屑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层位多、厚度大,有河流、三角洲、海滩、沙坝等有利相带,并受加里东和早海西古构造控制。著名的东河(塘)砂岩,原定为石炭系底部,根据所含化石以及盆地与昆仑的构造关系,时代改定为晚泥盆世[372]。这套地层显然是超覆在海西早期运动的侵蚀不整合面上,其下可与不同层系接触,而在古隆起顶部往往超覆不上去而缺失(见图47、图104)。东河组在盆地东部有大面积的海滩、三角洲沉积(图145),厚百米左右,最厚约200m,石英颗粒成分及成熟度均较高。在塔北隆起的南坡及塔中隆起北坡,都有广泛分布。盆地西部陆源碎屑逐步减少,沉积岩泥质增多或以碳酸盐岩为主。

目前东河砂岩大多埋藏在5000m以下,储层孔隙往往保持在常规甚至优质储层级别。孔隙度达20%左右,渗透率在(10~250)×10-3μm2范围内,这在我国古生界地层中是罕见的。塔里木整个上古生界(含志留系)砂岩层很多,不乏中、好级别储层。为什么砂岩深埋五六千米以下还能保存较高的孔渗性?除有利相带外,更重要的是埋藏时间。塔里木很多上古生界砂岩,一直到古近纪(E)末埋深仅约1000m,很长地史期上覆层压实作用很小,盆地内部挤压应力也很微弱。到新近纪后期(N2)快速沉积了很厚的地层,压实时间很短。寿建峰[181]等研究认为:“早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方式,有利于孔隙度的保存”。上述现象,在我国其他地区海相古生界中不易存在。

上古生界除良好东河砂岩外,还有如卡拉沙依组泥段所夹薄砂岩也可作为储油层,孔隙度平均达11%[373]。另外,台内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等也可成为较好的储集层。至于晚古生代陆块南、西侧拉开古特提斯洋的大陆边缘,曾发育C2—P巨型生物礁带,有些已被后期运动抬为高山,有些可能还埋藏在地腹。下面还要讨论。

塔里木盆地内部上古生界砂体发育,物性较好,储层孔隙空间容量巨大,输导和圈闭条件也很好,具备形成特大型油气田的基础。但多年勘探仍以中、小型为主,与上古生界自身烃源较差有关。

(三)上古生界油气圈闭

在盆地边缘和中央隆起带有一些背斜构造,盆内大部分地区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盆内见有海西两期构造运动形迹。加里东和海西早期运动,塔盆内部形成塔中、塔北等大型隆起区,围绕古隆起形成一系列地层尖灭或削截楔状体[374],图68表示轮南(阿克库勒)隆起周缘的情况,如O2+3地层及S+D地层削截圈闭,而东河组(C1b)则是向隆起顶部上超尖灭。塔中和巴楚地区也存在这种削截或超覆尖灭现象。石炭系下部巴楚组和卡拉沙依组泥质层和石灰岩是较好的盖层,塔河大油田证明封盖能力很强(见图68)。轮南古隆起高部位由于下石炭统盖层局部缺失,下奥陶统古生界油藏有严重泄漏现象。

海西晚期运动形成的构造,在塔北地区比较普遍,特别是沙雅西和草湖一带,许多古背斜被T或J、K地层披覆,C、P等地层在翼部形成不整合削截圈闭[372,374](图146、见图105)。

(四)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综合分析

图145 塔里木盆地C1东河组岩相略图

虽然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保存、储层和圈闭都较好,但成藏配套条件仍很不理想。盆地中部和东部有非常良好的砂岩、碎屑灰岩储层和早期形成的各种圈闭。但烃源丰度偏低而且长时期未成熟或低成熟,直到N期才成熟生烃。已发现的石炭系油气藏,如东河塘、雅克拉、轮南、塔中、和田河、亚松迪、哈得逊等,经研究油气源主要来自Є、O地层,石炭系烃源只是适当补充。塔西南邻近古特提斯大陆边缘,烃源岩厚度可达千米,有机质丰度高,多期有利生烃。但除在造山带暴露外,在盆内多深埋万米左右,许多地区难以勘查。西部石炭系沉积后,烃源岩到中生代末大多进入成熟阶段,油气主要向盆内大斜坡方向运移。强烈的喜马拉雅晚期运动,昆仑山高速上升,并向盆地逆冲推覆,在山前形成如柯克亚等构造,断裂发育,石炭系烃源循断裂上移进入新生界,形成较好的油气藏,而石炭系自身由于埋藏过深,近期不能作为主要勘探目标。

图146 塔北上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圈闭叠合示意图

因此,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系统较为曲折复杂:自身烃源丰富的地区现已深埋万米,只有向上运移至中、新生界良好储层中,形成晚期次生油气藏;而上古生界埋藏适度,储层良好、古构造发育地区,烃源不丰富,主要靠接受Є、O地层烃源而成藏,不太容易在上古生界自身形成生、储、运、圈配套的大规模油气聚集。这是塔盆总体格局决定的,主观上更要努力研究优良条件的结合点,特别是研究油气垂向运移在异层之间的活动方式和时、空配置关系。

(五)塔里木上古生界油气远景分区评价

塔里木古陆块由于加里东和海西早期边缘造山隆升,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区缩小,陆源碎屑物增加。石炭纪一度新的海进,面积也不足40万km2,是晚古代三大古陆块中最小的原型盆地。按上古生界油气活动条件,分为塔北、塔中、塔西南(包括巴楚隆起)三个构造区块。

1. 塔北地区

塔北地区由于新近纪区域构造大反转(见图100c,d),对烃源本来不很丰富的上古生界油气,造成很不利的后果。在新近纪之前,石炭系一直向北抬升、向南倾斜。底部不整合面在区域古隆起往往直接和下古生界烃源岩(如O1)接触,注进的油气长期向北运移,在地层尖灭带或古构造(如东河塘)中聚集成藏。喜马拉雅运动使南天山快速上升,前陆大幅度下陷,出现塔北区域构造大反转的重要地质事件,导致大量石炭系油气散失(见图101b,c),仅保存局部圈闭较好的东河塘等油藏。塔北深钻遇到的古生界(含S)沥青砂岩、砾岩很普遍。胜利1井C—P时期沥青砂岩厚达800m[375],哈拉哈塘1井志留系6050~6338m都是沥青砂岩。这些早期聚集的古油藏,可与贵州地区相比。

轮南(阿克库勒)海西早期古隆起,叠加海西晚期断褶构造,石炭系直接盖在O1古油层上,已获相当储量(见图98)。区域构造反转后,油气各南转移。轮南古隆起周边东河砂岩上超尖灭带(见图68),曾预测有重要的区域性聚集。这个领域尚待深入研究探索,紧紧抓住难得的烃源、储层和圈闭的有利配套地区。

区域构造大反转向南逐步达到升降平衡状态,晚期改造作用已不显著。上古生界地层平缓,局部背斜圈闭也不明显。经井下详细对比,本区石炭系砂体尖灭和砂、泥交互[373],或夹生屑灰岩,储、盖和保存条件都很好。在构造枢纽地带,古、今构造格局仍有不同变化。哈得逊石炭系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关成藏的线索,专家们对油源的解释尚不一致。赵靖舟[376]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哈得4油田烃源主要来自下古生界,在P末T初(海西晚期)由西南向油田运移。在区域构造大反转前,古构造向SW倾斜;并认为YN1井附近烃源断层将深部(奥陶系)油气运移至石炭系,再向当时古构造方向运移成藏。而石炭系自身烃源到新生代晚期才成熟,这时区域构造已经反转为南高北低。塔河大油田石炭系底不整合面一直微微向南抬升,也可输送油气。从哈拉塘井下情况看(见图101b,c),肯定在晚期有大量轻质油和气向南运移,石炭系晚期生成的油气可能作补充。这几种观点并不矛盾,多种烃源途径更为重要。塔北的南部上古生界(含志留系)有大面积稳定构造区,具有几乎是无限砂岩储集空间,并有很厚泥质岩和岩盐作盖层,在我国古生界深部海相层中是难以企求的。塔里木这一独特领域,应深入进行探索研究。

塔北的西部阿瓦提石炭系海陆混合烃源岩,是塔盆内部上古生界较好的生油坳陷。该区附近海西晚期构造发育,可能由于自身烃源成熟晚,至今尚未发现像样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沙雅西的构造英买力等,主要在下古生界或白垩系中获得油藏(见图105)。上古生界内部配套成藏还应进一步认识,图146a是一种预测。

塔北东部上古生界烃源条件更差[377],而且印支期以后东部多次抬升剥蚀。学堂、群克等构造和草湖地区都处于上古生界变薄、尖灭地区[291,292,312],在连通下古生界烃源情况可能有油气聚集。塔东偏南地区钻井中一般不存在上古生界地层,侏罗系往往直接盖在志留系上。

2. 塔中地区

著名的塔中4等油田[286],明显为深部Є、O地层烃源受断裂控制,向上运移至石炭系多个储层中,形成背斜油藏。塔中为加里东和海西早期形成的台内大型区域隆起构造带(见图106a),海西晚期已相对平衡。海西早期运动前,S、D地层总体是向隆起区变薄、尖灭,或在不整合面下被剥蚀、削截;石炭系也有向隆起带超覆现象。但众多楔状体圈闭并未见到好的油气,级别较高的油气多与断层有关,反映上古生界自身烃源不理想。翟光明等[306]编制了塔中地区油气显示表式(图147),高产和工业油流主要在被覆于海西早期断隆带上的石炭系,尤其是中央断垒和北侧隆带最好。塔中4的烃源断裂,石炭系储、盖和背斜等有利条件配合,形成了大型油田。本区石炭系有东河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卡拉沙依组砂岩等良好储层,长时期地史(P—E)埋藏都较浅,原生孔隙度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约在15%;溶蚀作用强烈,使原生孔隙锦上添花,孔隙度可增到20%~30%,成为高孔渗优质储层[378]。储层之上大都有较厚的泥岩盖层,所以塔中4能形成油水界面整齐的常规背斜油藏。但是海西早期构造侵蚀面形成也很复杂,石炭系披覆的样式不一,可以和O1、O2+3、S、D地层不同层位接触,有盖在夷平面上,也其盖在凸出的潜山上。塔中地区上古生界和其他地区类似,同样存在自身烃源不丰富和成熟时间太晚的问题。因此,塔中4大油田发现后,并不如人们当初想象那样在古隆起带上一帆风顺。在实践中认识到:上古生界在海西早期侵蚀面之上和之下的成藏机制不同。除要求储、盖层和圈闭条件外,必须分别研究和Є、O地层烃源的连通条件,才能做成 “有米之炊”。石炭系披覆在断层发育的古隆起上,比较容易形成好的次生油气藏或高产油气井。根据塔中地质发展状况,在几条构造带上,寻找上古生界配套良好的圈闭,仍有可能发现规模性的油气聚集。其下的志留系已见到大型古油藏遗迹。广大地区东河砂岩和生物灰岩,铺盖面积超过10万km2,上有盖层,只要下通烃源,就不能等闲视之。

图147 塔中地区钻井油气显示表[306]

塔中东延,海西早期古隆起继续存在,总体上为南升北降,石炭系超覆在不整合面上(图148),对S、D地层削减的圈闭,以及河谷充填砂体。有些直接盖在烃源岩(O2+3)上[378],可能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由于海西晚期和印支运动的抬升,再向东往往缺失上古生界地层。但在罗布泊北部有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是塔里木陆块早石炭世大海进波及的地区。根据露头和地震剖面,证明新生界覆盖区楼兰1号和2号构造也有C1地层[379],并具有生、储条件,可进行下一步探索工作。

3. 塔西南和巴楚隆起

从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展布情况看,塔西南最引人注目。南方古特提斯洋打开后,塔西南晚古生代中、后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或弧后盆地靠近古陆块一侧。虽然后期造山带多次向陆块逆冲、推覆,盆内仍保留超过千米厚度的烃源岩。显然在造山运动前,还有更丰富的烃源向本区运移。这和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上古生界主要依靠Є、O地层垂向输送烃源才能成藏,两种基础条件完全不同。塔西南上古生界虽然自身具有丰富的烃源条件,但喜马拉雅期昆仑山快速上升,位于前陆坳陷的塔西南,以罕见的沉积速率,把大部分上古生界地层压至万米以深(图149)。以致一些有利地区近期难以直接对上古生界进行勘探,而其总体远景潜力仍是值得重视的。而且上古生界烃源可通过断裂等途径向埋藏较浅的新层位输送,或侧向运移至构造高部位成藏。

塔西南晚古生代以来,隆、坳变迁与油气活动指向,由于勘探程度低,资料欠缺,存在不同看法。有些文献[234,380]认为巴楚是晚期隆起,在E—N以前是长期供烃区(图150a),勘探风险大。但根据(96-111)科研基础资料编制的前新近纪古构造发展趋势,西南坳陷上古生界烃源,长期向巴楚隆起地区运移。根据综合分析,巴楚地区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N前成熟度很低(现在也不高),不是供烃区而应是运移指向区。印支运动以来,塔西南成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坳陷中心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N前已逐步成熟到高成熟,新生代普遍达过成熟。J、K1、K2、E、N1地层逐步向斜坡和隆起区上超、变薄、尖灭;N2+Q地层全面覆盖,但也是向隆起区变薄。中生代以来,随着坳陷区上古生界烃源岩逐步成熟,巴楚古构造也逐步形成;喜马拉雅晚期由于古缝合带深部失衡,导致地壳上拱并向两侧逆冲、推覆,形成一系列晚期断褶构造。有些早期已经聚集的油气藏,将按晚期构造重新组建。

图148 塔东隆起海西早期运动面侵蚀沟谷示意图[378]

近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上古生界沉积相带研究有新的进展[381,382],认为C2—P1(康克林组)地层发展为面向西部深海的台缘斜坡、台地边缘礁滩、台地等大陆边缘沉积序列。在乌什、柯坪、巴楚、皮山至和什拉甫等地,形成重要的礁滩带(图151)。台地边缘生物礁与浅滩,生物骨架和各种粒屑发育,可能成为有利的储层和圈闭。塔盆中、东部上古生界有优良的东河砂岩储层,但缺乏丰富烃源配套,需要连通Є、O地层烃源断裂的配合才能形成像样的油气藏。而塔里木盆地西部上古生界既有丰富的烃源,加之礁滩相储层条件,预期会出现新的局面。这条礁滩带部分在天山和昆仑山区暴露,也有部分由于埋藏太深近期难以勘探,仍有相当部分适宜于勘探施工。应进行总体综合研究、规划。

塔西南上古生界油气远景评价,可分为四个领域:

图149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底面埋深图(等值线单位:m)(据西北石油局,1998)

(1)昆仑山前构造带

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昆仑山升起,向塔里木陆块推挤,并向前陆提供碎屑,沉积J—K1地层。怒江—班公湖碰撞缝合,昆仑深部促发而活跃上升,前陆向前发展,沉积K2—E地层。最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昆仑古缝合带复活,山体快速上升,向塔里木陆块推挤形成铁克里克推覆体和一系列滑脱带,并向前陆输送巨量碎屑,堆积厚大的N2+Q地层。喜马拉雅晚期运动现今仍在活动,N2+Q地层也有严重变形。山前许多构造形成很晚,加上区域右旋扭动,构造形态和油气活动还在调整中。由于急剧升降,在山前构造带勘查上古生界油气藏有很大困难:逆冲大断层上盘多已暴露或保存条件很差,下盘则埋藏过深。构造在时空域变化大,地震反射不好,未知因素较多。目前两个模式:一种是向盆地逆冲模式;另一种是根据TN9924线解释的构造模式,有逆冲、滑脱、反冲等断裂。上古生界非常有利的油气原生条件,早期如何成藏、后期如何改造,都应深入研究,探寻对策。由上古生界提供烃源,通过断裂在新生界储层中聚集,已在柯克亚背斜中发现很好的油气藏。张国清等[383]认为油气并非沿构造高点垂直渗漏运移,主要是通过北翼断层向上运移至E—N成藏的。预计柯克亚构造上古生界气藏埋深在7500~10000m,可能隐伏着巨大天然气源。

山前构造带上古生界埋藏虽深,但深埋时间很短,推测烃类不会消亡,可能大多处于过成熟、部分高成熟阶段。如果经高精地震研究发现上古生界可能有大型聚集,也可以进行试探。当然,目前主攻目标应放在新生界次生油气藏。

(2)麦盖提大斜坡

麦盖提大斜坡是经长期发展、新生代最后定型的构造单元,面积超过5万km2。在晚古生代中、后期(C2—P1)本区处于南天山小洋盆和古特提斯洋所夹的台地边缘(图151)。海西晚期南天山洋关闭,天山上升,库车形成前陆坳陷,柯坪及巴楚北部隆起。印支运动期古特提斯洋关闭,昆仑上升,出现前陆坳陷;与陆块之间的斜坡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强化,成为我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构造大斜坡。目前除偏北部已查明的近东西向巴什托-先巴扎(曲苦恰克)背斜断带外,广大斜坡上构造似乎很单调,但这和航磁等资料很不吻合。滕吉文主编的 《塔里木地球物理与油气》[19]一书中,多种图件反映麦盖提地区存在与大斜坡走向垂直的成排异常带,称为 “麦盖提断阶,基底埋深3~7km”。地球物理与地质分析严重不符,由于勘探工作不多,尚无合理解释。

图150 塔西南至巴楚隆起构造与古构造示意图

图151 塔西地区康克林组沉积期沉积相平面图[381]

大斜坡最低处推测上古生界深埋可达12000m,在8000m以下近期无法开展工作;在斜坡较高部位,油气勘探初见成果。在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图152)钻了十多口深井,于4000m以下的巴楚组(C1)灰岩和小海子组(C2—P1)中,获得中小型油气藏,靠近巴楚西侧逆断层下盘的麦参1井也获得工业气流。但是如此巨大的构造斜坡,深坳区烃源丰富,巴什托这朵小花不应是它的象征,应寻求更大的突破。可从以下方面深入探索:

第一,追寻大斜坡西北段C2—P1时期礁滩体系的各种有利相带(图151),先以稀疏的高精地震测线为先导,相机加密,择优钻探。

第二,地震测线稀网普查,争取发现低缓大面积构造圈闭和断裂系统,进一步解释上古生界沉积相,并注意上古生界多种地层尖灭或削截圈闭,包括D和S地层向南的缺失带。

第三,大斜坡东南段明显的NE向异常,特别注意与玛札塔克、鸟山等构造、断裂关系,追查海西早期古隆起和海西期火山岩潜山或拱起带。

第四,由上古生界输送给中、新生界各种地层圈闭油气藏,尤其注意大斜坡中,新生界向隆起方向逐层超覆现象。可能这一领域更为现实,并和Є、O和J地层烃源综合考虑。

(3)巴楚隆起

地史多期次隆起状态。海西运动前由于周边经常处于大陆边缘,巴楚地区表现为中央相对隆起。海西早、晚运动,来自板块碰撞带的挤压应力,在巴楚南部以海西早期区域古隆起为特色(见图108a),在巴楚北部以海西晚期褶皱断裂为特征(见图108b),岩浆活动活跃。海西运动后巴楚为长时期隆起,整个中生代及古近纪,将塔里木陆块分为东、西两个沉积盆地。新近纪天山、昆仑山前陆形成深渊,巴楚原中央隆起成为两个前陆盆地的共用前隆,河湖沉积相连并逐步统一成为我国现今最大的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巴楚隆起反映相当强烈,两侧逆冲褶皱,走滑扭动显著。隆起区抬升很高,形成一系列大型背斜构造,闭合面积大于100km2的就有12个(周永昌,1998)。但是,上古生界油气成藏与保存又都是严重问题:首先是隆起区上古生界自身烃源岩成熟度很低,北部更突出,需要外地或深部提供;北部隆起中心上古生界地层多暴露,火成岩发育,只在西侧埋藏较深的亚松迪(牙桑地)小高点获得油气流(罗传容等,1998)。而在隆起带向东南下倾的部位,已发现较大型的和田河气田(包括玛扎塔克等),是在海西早期古隆起上发展起来的油气聚集。喜马拉雅运动按现代构造组建下奥陶统气藏;石炭系直接覆盖在下奥陶统顶部侵蚀面上,也相应成藏[234]

图152 麦盖提斜坡巴什托构造带及地震剖面

巴楚隆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是构造圈闭多而大,储层孔隙和裂缝尚可,接受烃源面较广;不利条件是上古界烃源岩在隆起区成熟度偏低,构造形成太晚,油气易散失。两者都很突出,选择地区和构造都要慎重。总体上隆起东南段优于北段,特别是海西早期古隆起(见图108a)的油气聚集,和晚期构造结合有利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精心选择构造,石炭系顶面至少在喜马拉雅侵蚀底面以下1000m,确保有良好的封盖条件,对于巴楚隆起两侧压性逆冲断层,具有优劣多重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断层驮载的肩部构造(见图109)。有些研究者[380]强调,“塔西南坳陷的北大斜坡与巴楚凸起的结合部位有利于成藏”。同样,阿瓦提生油坳陷与隆起东北侧结合部位也应有利于成藏,后者靠得更近,邵志兵等(1998)将其纳入 “阿瓦提石炭系含油气系统”。

(4)喀什对冲构造带

此带本为塔西南坳陷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晚期帕米尔向西昆仑挤插,将昆仑山推压到和天山很近的地区,形成对冲构造格局[384,385](图153)。本区N+Q地层特别厚,形成一系列断背构造。天山前缘多叠瓦式逆冲,并与反冲断层在深部组建构造三角带式背斜,阿克莫克构造属于这一类型。

喀什一带上古生界埋藏特别深,该区所有钻井都在中、新生界地层。北侧构造抬升较高,克拉托残余油藏(图153c)和杨叶油砂属中新统,经分析油源来自侏罗系。而阿克莫克气藏产于白垩系储层,为非烃组分含量较高的干气,干燥系数高达0.9997,δ13C1值为-25.6‰~-23‰,显然是高演化阶段的产物,不太可能来自侏罗系或本层(K)。模拟试验证明阿克1井天然气主要来自石炭系[386]

根据本区地质情况,在深坳中部喀什、明遥路、阿图什等背斜,钻探上古生界近期不现实。而且断面主要在新生界底部推滑,深部油气不易上窜,只有靠近天山前缘,以逆冲叠瓦断层为主,断面较陡,有些可延至古生界地层,如阿克莫克,上古生界烃源油气在中、新生界成藏。

另外,再向西对冲带更加变窄,构造也逐步抬高,有些构造轴部甚至出露古近系(E)。因此,北侧和西侧具备勘探上古生界的施工条件。本区上古生界烃源丰富,只要配合适宜的储层和圈闭,有可能发现大型气藏;加上侏罗系油源,区域综合远景评价值得重视。当然近期可加强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的勘探。

关于C2—P1地层面向深海的台缘礁滩和礁前、礁后的有利相带,可能经过本区(见图151),应加以研究确定,俟机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