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你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民间美食?

如题所述

广东清明节吃什么?除了清明扫墓外,“吃”在广东清明节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广东清明节吃什么呢?荞菜、艾粄、菜包糍、薄饼等11种美食是广东清明必吃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广东清明节吃什么?

广东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外,饮食习俗也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广东清明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荞菜

1、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3、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4、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5、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着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薄饼

6、粽子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着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500克。

7、螺蛳

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广东和广西人炒螺蛳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作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8、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烙成圆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纸的那一种最好;馅有咸的、甜的两种。咸的主要是用蛋、鲜肉、腊肉等制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经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来。如果做的是甜馅的薄饼,就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做好后就放起来,到时候就用薄饼皮卷起来吃。

9、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烤乳猪

10、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肇庆也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挑选甘蔗可以注意3个原则。一是摸,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变色;三是闻,鉴别一下甘蔗有没有异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观,商家剥皮时大家还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红心的话就不要购买了。有些不法商贩有可能会把霉变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议来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购买饮用了。

11、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3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六安、桐城、安庆、含山、宣城、南陵等地)民间流传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蒜等为原料精制而成。可炸可蒸可煎可炕,香味扑鼻,味道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蒿子

蒿子粑粑

2014年5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第7集介绍了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的特色美食蒿子粑粑,让蒿子粑粑这种地方特色美食知名度大增。

安徽皖南地区和江淮地区蒿子粑粑的做法不同。

皖南地区蒿子粑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面、艾蒿汁
、竹笋、肉末、雪菜或豆沙等。

江淮地区蒿子粑粑的制作材料是米面(通常用非糯米面,原因是糯米粉粘牙,口感是普通米面为佳)、牡蒿(齐头蒿)、腊肉丁。

因为蒿草有种独特的气味,用它制作而成的蒿子粑粑,也略带绿色草类清香,再加上是米面或者糯米粉制作而成,不软不硬,外酥里软,特别可口。

第2个回答  2021-04-13

清明节你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民间美食?

清明节各地饮食不一样,说到南京清明节吃什么,寒食食品达数十种,大多寓意深刻。

甜而不腻的青团、香脆精美的散子、鲜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扑鼻的乌稔饭、丰满味美的清明螺……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散子。

还有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

在南京清明时节,还有一道鲜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汤。清明前后,外出祭扫踏青是传统。这个季节最有名的河鲜当属刀鱼、鲥鱼、河豚鱼,可惜这三种鱼越来越少,价格也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承受的,但是河蚌和螺蛳这样大众化的廉价河鲜,一样能透出春的气息。

清明时节各种鲜嫩的野菜都成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三月八,吃椿芽儿。”南京的吃货们盘点出的“八头一脑”似乎是最能为野菜理出头绪的俗语。“头”是嫩茎叶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八头”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草头,“脑”则是南京特有的清热解暑的菊花脑。这九种野菜,口味各异,但共同点是清香别致、油绿可人,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都在这个季节集中上市,成为江南人的春盘盛宴。

第3个回答  2021-04-09

一、薄饼

二、春笋

三、油炸撒子

四、青团

五、清明粿

六、清明螺


七、欢喜团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八、茶耳

第4个回答  2021-04-13

清明节你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民间美食?

清明节各地饮食不一样,说到南京清明节吃什么,寒食食品达数十种,大多寓意深刻。甜而不腻的青团、香脆精美的散子、鲜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扑鼻的乌稔饭、丰满味美的清明螺……

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散子。还有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

在南京清明时节,还有一道鲜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汤。清明前后,外出祭扫踏青是传统。这个季节最有名的河鲜当属刀鱼、鲥鱼、河豚鱼,可惜这三种鱼越来越少,价格也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承受的,但是河蚌和螺蛳这样大众化的廉价河鲜,一样能透出春的气息。清明时节各种鲜嫩的野菜都成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

“三月八,吃椿芽儿。”南京的吃货们盘点出的“八头一脑”似乎是最能为野菜理出头绪的俗语。“头”是嫩茎叶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八头”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草头,“脑”则是南京特有的清热解暑的菊花脑。这九种野菜,口味各异,但共同点是清香别致、油绿可人,充满了春天的气息,都在这个季节集中上市,成为江南人的春盘盛宴。

即便是南京,不同区域还会不同的美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