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

如题所述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爱岗敬业,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个学生,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他非常自卑,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去和他谈心,帮助他辅导功课。渐渐地,他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提高了,对老师和同学们也更加尊重信任。因此,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会开启学生的心灵大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自尊心是学生刻苦努力的动力,老师只有尊重学生,认可学生,才会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自觉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举例来说,某学生因智力有问题,受到班主任的歧视,老师常因他犯一点小错误而对其进行挖苦讽刺,最终导致他不得不辍学。

  

二、信任学生

   作为教师一定要信任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于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对其打骂、挖苦、讽刺,教师应以诚相待,一定要相信他能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帮助他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让其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希望,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举例来说,我们班有个学生课上特别爱说话,几乎所有老师上课,他都忍不住要扭头和同学说话。面对这种状况,我和他进行了深刻的长谈,简而言之,我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把成绩提上去。现在,和以前相比,他有了很大进步,课上话少了,成绩也提高了。由此可见,信任在教学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应使用相同的态度对待他们。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成绩好坏,分别采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举例来说,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她成绩较差,但乐于助人,尊师敬长。在班里,我对她进行了多次表扬和鼓励,现在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事实证明: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更为关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10
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着对每一名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好多不愉快的事情。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顽皮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对待。他们。如果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有亲有疏,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牵制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讽刺、挖苦、歧视和体罚学生,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恒长的伤害。
第二,宽容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宽容和信任是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收到的效果远远胜于惩罚。宽容和信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宽容和信任,就是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期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宽容和信任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
第三、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检验教师的一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把“爱生”当成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寻找合理的依据和形式。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和一切活动中。我们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06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身心特点与过去学生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和研究他们现在的特点,就很难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更不要说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教师不仅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更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一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必须研究学生现有的认识、思想、情感。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仍然有很多人持有“从小看大”等诸如此类的观念,很多时候要么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要么把学生捧上天,过早地为他规定发展的轨迹,这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工作中要摒弃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和“一俊遮百丑”的片面思维,而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变性是相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此外,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
  二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因为学生不仅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又有认知方式的差异;既有智力的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 学生的成长是不定型的
  过早地用单纯的“好”与“不好”来划分学生的等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也没有益处。如此这般发展下去,那我们的教育机制对于那些“特长生”和“后进生”的甄别、选拔和激励的作用是无法体现的。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持积极的促进态度,对于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也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之所以为学生,主要在于他们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
  总之,如何看待学生,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即学生的成长是不定型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多变的个体,因此要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作为教师对某个学生,要问的不是这个学生是否聪明,而是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某个方面的弱势,或许恰恰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势。能否使学生扬长避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永远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以一时、一事就做出终审判断。也许这样对待一个学生,再扩大到所有学生,才不会出现偏激。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对学生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育的真谛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3个回答  2023-01-07
老师应该更加细心、耐心的对待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国家栋梁。老师不仅要做到教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教授孩子们人生的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