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题所述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有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扩展资料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恨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2
诗人眼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与眼前和周边的景物联系起来,以物寄情,抒发仕途不济的惆怅,或叙写壮志未酬的愤懑,亦或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白居易《长恨歌》是一个名篇佳作,在这首诗词中叙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虽然是在写皇帝的家事,但是对于其主旨后人也是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白居易《长恨歌》想要表达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在文末也为大家附上了诗人自己的真实的说法,看看大家想的是不是对的。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首长诗的主旨有二:
一为批判,批判统治者唐明皇荒淫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后,开始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把政事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些诗句描写李扬两人天天唱歌跳舞,寻欢作乐,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二为同情,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反映的是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历史事实。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些诗句表现了李隆基伤心,痛苦与孤独,还有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杨之间在乞巧节那天发下的爱的誓言。
有人说,这两个主旨反映作者白居易创作时的矛盾。其实,我觉得并不矛盾。
批判,是站在的角度,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一个帝王由励精图志到玩物丧志,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同情,是站在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帝王李隆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爱谁不爱谁是他的自由,没需要苛责他。两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说自己写作的主旨的呢?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信中,提到了他自己对《长恨歌》的看法。
也就是的《与元九书》: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所以也可认为是抒发自己委屈的情感,因为当时仕途不顺,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