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比失去更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今后在回想起,在同任何人谈起我们兵团战士在北大荒的十年历史时,不要抱怨,不要诅咒,不要自嘲和嘲笑,更不要诋毁,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要比失去的多,比失去的有分量······“这是梁晓声在《今夜有暴风雪》中的一段话。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也由此诞生了知青文学,作者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小说的内容也主要是有关知青在这一段特殊时间前后的生命遭遇及对后来人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梁晓声,无疑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今夜有暴风雨》就是以作者本身的亲身经历进行艺术加工的知识文学作品,其用剥离历史的角度去挖掘爱情、青春、生命的永恒意义,探索在艰苦的环境中人性不可磨灭的积极力量。

小说整体框架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壮阔,笔调沉重悲凉,非常有艺术感染力,读者虽非亲历期间,但融入、代入感较强,感受并沉入到强烈而悲怆的情感,久久不能平息。

小说中,四十万知识青年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挟裹进滚滚历史长河中,奔赴北大荒,成为某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十年积极参与到开发和建设边疆中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做为垦荒者的足迹;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他们收获了友谊、爱情,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小说的高潮之处是在北大荒某生产建设兵团接到了知青返城文件后的暴风雨之夜开始逐步蕴酿、发酵直至爆发。这份文件及文件后的发生的事件不只影响了了数万人后来的人生,也影响了北大荒的最终走向。这份特殊文件,足以改变人命运的文件,更是人性的试金石,须臾之间,试出了多少伟大与卑劣,多少坚定不移与惶惑不安,又决定了多少悲欢离合,品出了多少人生百态。

虽是今夜的暴风雪,但实质上对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言,那一段沉甸甸的峥嵘岁月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暴风雪,有的经受住暴风雪的重重考验,经受住现实的种种诱惑,始终明朗正直、不屈不挠、拥有坚定的信仰;有的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将一己私利高于一切,最终十年岁月一片空白,只有满身的疲惫与愧疚,最后连北大荒的一捧雪都带不走、灰扑扑地逃离出北大荒;有的在暴风雪中不断成长与蜕变,抛弃性格中种种不足,成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己的英雄!四十万青年的成年洗礼,来得比想象中还要震撼,又远比想象中要平和。

暴风雪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敏感自卑又善良执着有韧性的裴晓芸,不再受家庭政治背景的影响头一次背枪上岗,面对黑龙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仍憧憬着,等待着,等待着一趟永远也下不了岗的值守,等待着永远也听不到的爱人最后告白,最后只剩下一具冻僵的身体永远留在了北大荒;看到了老北大荒的女儿秀梅,不顾怀有身孕,为寻找出事的裴晓芸,毅然跨上马背,在暴风雪中失去了自己未出生的孩子,一同失去的还有她尚不知道为保卫国家财富、与盗窃银行的罪犯搏斗而壮烈牺牲的丈夫刘迈克;看到了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的老政委,作为一名经历艰苦的农垦创业时期久经锻炼的退伍老战士,他看到了太多知识青年为开发和建设将身躯埋葬在北大荒土地上,暴风雪过后,他的自责、自疚与思考引人发思,这代表了一位长期工作奋斗在一线、有情怀、有反思精神的人对那整个时代的思索;看到了以曹铁强为代表三十九名知识青年历经十年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北大荒时光后,仍然最后坚定地选择留在北大荒,与北大荒一起成长······

最终,不管是主动离开的,还是主动留下的,都不容易。那份突如期来的文件叫停了之前所有的努力、挣扎、迷茫,在北大荒的一切似乎就要嘎然而止,可那种由衷的留恋之情,是无论无何,也叫停不了的。

北大荒,连同那一段时光,是他们青春情感的安放之所,生命力量的汲取之源,无论未来身在何方,北大荒,是四十万知青永远也告别不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