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你一直没有放弃的过年习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放弃的过年习俗,就是贴春联,贴窗花,挂红灯笼。另外,守岁、拜年是年年有的,还有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小时候,每年春节期待长辈分红包,成家了给小辈分红包。

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拜年,即是新年期间走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的一种方式,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拜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9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浓浓的年味体现在许多习俗里,这些习俗给人庄严的仪式感,显得很有文化味。

那时,过年不仅是一年重要的时序转换,同时也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年俗熏染了后生,故而过年无论对老人和孩子都有重要的意义。当年耳濡目染的年俗,至今记得的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里的大人们在这一天要干两件事,一是除尘,即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看上去窗明几净,面貌一新。

这含有扫除过去一年所有不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意味。再一个就是磨面粉,做送灶菓(俗称送灶粑粑),晚餐前,父亲在灶台上点一柱香,摆上送灶菓,在厨房里放一挂小鞭,领着我们对灶神磕三个头,或三鞠躬,一边鞠躬,父亲一边默念着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话。

因为这天夜里,灶神要上天见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一家人一年来的情况,特别是否有浪费粮食现象。因此,在灶神起程上天之前,要为灶神饯行,请他吃送灶菓。条件好的人家,送灶菓里放些肉馅,条件差一点的,就是寡寡的菓子,什么也不放,灶神与你同甘共苦,也不会怪你招待不周。等忙完了这些后,父亲再温一壶酒,端上准备好的菜上桌喝上几口,解解忙碌一天的辛劳。孩子们也开心地吃起了送灶菓,并从大人们的告诫里,长了一个知识,知道了“吃过送灶粑,就添了一岁”的道理。

也就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要更晓得些事理,让父母少操一些心。大概是这个原因,盼望长大的孩子们是很喜欢过这个小年的。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家家户户就进入了准备过年的节奏,为大人孩子们添置新衣裳,采办各种年货。

女主人们还要浆洗缝补,把没有做好的新鞋赶紧做好。等等。这样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早上吃得比较简单。中午改吃老鸡汤下米粉面条,那是家乡的特产。下午上老坟山,为先人的墓地添抔土,再给先人烧些纸钱。孩子们则负责把新春联贴好,虽不晓得“千门万户曈曈日”的诗文,但对“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还是非常积极的。每到这时,村庄的四周早已是响个不停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孩子们急切期待着年夜饭时间的到来。丰盛的菜肴摆满了客厅里的大餐桌,但年夜饭前的仪式一样不能少。父亲先在中堂下的条桌上,恭敬地摆上酒杯,斟上酒,用碗碟盛上鱼肉,点上香,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然后再回到灶房里,把酒杯和碗筷摆上灶台,斟上酒,点上香,对着灶台中央三鞠躬,恭恭敬敬,请回过小年那天专程向玉皇大帝报告工作的灶神,与我们同度春节。忙完了这些后,父亲又回到客厅,点燃迎请祖先回家过年的纸钱,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响完后,领着我们跪在燃完的纸钱旁三叩首,口中微念,请某某祖先回家过年。

至今想来,这应该就是孔夫子讲的不忘先人,慎终追远了。完成了这些仪式后,父亲一声吩咐,上桌吃年饭。平时不上桌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坐在上桌,我们兄弟几人轮番向父母敬酒,说些祝愿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辞,然后汇报一年来的成绩和来年的打算与希望。兄弟之间再相互敬酒并相互勉励一番。父亲嘱咐,今晚是年夜饭,不慌,慢慢吃。因为慢慢吃,来年才有福气。吃完了年夜饭,父亲洗脸洗手,带着我们兄弟到屋外选择一个地方放鞭炮,烧纸钱。这一次不仅要给自己的先人烧,也要给左邻右舍的先人们顺带着烧些。这叫好处不能独享,也是邻里互帮共济的意思。阴阳两个不同的世界,道理却是一样的。

忙完了敬重先人的事,再办眼面前的事,父亲把年前准备好的一毛,二毛之类的崭新小额纸票拿出来,大声发话“发压岁钱!”早等急了的我们得了压岁钱,个个欢天喜地。除夕夜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煤油灯照明的年代,还有一件事,村民们从未简省过,那就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长明灯。平时夜晚走在村子里,总是黑漆漆的,但这三天村里的灯火如满天繁星,看起来很是壮观。不少的孩子们,就守着这个这个长明灯,热闹了除夕一整夜,直到天明也毫无睡意。而到了除夕的午夜,似乎刚刚停息的鞭炮声,又络绎不绝地响起。

不多久,东方渐白,家家户户再一次响起精心准备的地动山摇一般的鞭炮声。大年初一开门纳福接财,马虎不得,每家每户门前都是红彤彤的一片,早早起来或一夜未睡的人,互相问候,祝福新年身体健康,财源广进。最有人情味,也是最能体现传统人文关怀的一件事,就是每家每户都不约而同地派自家的孩子给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一碗冻米糖水煮鸡蛋。

没有孩子的人家,女主人就亲自送。红糖、鸡蛋是那时村民们能拿得出的最珍贵的礼品了,被他们自觉拿来孝敬村子里的老人,说明乡风的纯朴。即便是有些人家龃龉不快,也在这一来一往中冰释前嫌。特别有意思的是,家里都有老人的,那一碗糖水煮鸡蛋,往往旅行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出发地。

而孩子们也随着这糖水煮鸡蛋的旅行,学到了如何去尊老爱幼的道理。时过境迁。当年过春节的很多习俗都已不存,因此只剩下过年的名称而少了过年的仪式,年味越来越淡。不是不想传承,而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大大不同于几十年前了,即便剩下那个贴春联的习俗,也是手写的寥寥无几,多半是个印刷品,贴在门上,怎么看都少了一点味。所以如何过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味,又能接新时代地气的年,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研究的事。

第2个回答  2022-01-11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习俗。

湖南 

除夕太迟,我们要“赶年”

你以为全国人民都在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吃年饭?NO!湖南湘西土家人流行过“赶年”,又称为“土家年”,一般比汉族人提前一两天,有时也会提前六七天。

赶年上有熊熊篝火、摆手舞,还有土家族特色的长龙宴,氛围一点也不输大年三十的热闹。

据传,明朝嘉靖33年冬(公元1554年),皇帝诏征湘西土家兵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腊月二十九。若过了年再出征,则有违圣旨、罪不可赦。土司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后来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 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逐渐习以为俗。

湖北 

什么时候吃年夜饭?看你贵姓

你以为全国人民都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太天真!

在湖北一些地区,年夜饭何时开始?这要看你贵姓了。

姓王的,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吃团圆饭;姓高的,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姓余的,年饭时间定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如果你姓杨,就只能等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能吃.....

据说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来的楚国基本上到了人烟稀少的地步,方圆几里也没人,秦始皇就命人移民到楚国去。

这些人到的时间有先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乔迁就把年夜饭定在了到达新居的时间。

只能怪祖先移民不积极哇.....啊!不说了,我去改个姓......

云南 

过年集体“天体浴”

在云南,每到春节,傈僳族的男女老幼都会装扮一新,背上毯子、被子,带着鸡鸭鱼肉、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炊具,聚到怒江的温泉边,集体沐浴洗澡,一直从大年初二洗到初七。

这种过年集体“天体浴”的习俗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是不要想歪了,人家只是用这种方式洗去疾病、灾难和坏运气,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广西 

饺子、汤圆都闪开!粽子来了

当南、北两方的小伙伴还在为除夕夜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广西人民已经开始包起了粽子。

广西的壮族同胞一直有吃“年粽”的习俗。因为粽子在壮家人看来是一种高贵的食物,粽子象征着富裕丰收,即“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此外,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这三天主人和来客都必须吃粽子。受壮族人的影响,吃粽子也成了当地汉族人过年的习俗,人们常把粽子包得如倒置的金元宝,期望来年财源滚滚。

第3个回答  2022-01-19

办年货:在过年之前,大家都会赶集,置办过年需要用到的东西,比如对联,窗花,喜庆的贴纸,其实主要是过年的吃食,免得过年走亲戚串门没有瓜子嗑。

图片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

图片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贴春联
年夜饭: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第4个回答  2022-01-19

1、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2、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3、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吉利,并且在古代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吓跑害人的怪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