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清朝用清朝古文怎么说说?

如题所述

清,满州之国也。姓爱新觉罗氏所建,天命元年立国,国号金,史称后金,天聪十年易号清,顺治元年入主中原,屠戮甚重,又强令剃发易服,永历三十七年,台湾郑氏降清,汉人尽失其地。迨宣统三年,末帝溥仪退位,清亡。清自入主中原后,历十帝,纪统二百六十又八年。

帝系

太祖努尔哈齐

太宗皇太极

世祖福临

圣祖玄烨

世宗胤禛

高宗弘历

仁宗顒琰

宣宗旻宁

文宗奕詝

穆宗载淳

德宗载湉

废帝溥仪

2.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好 现在给你解释下

所谓文言文 指的就是先秦时期---------从远古一直到秦朝建立 人们写文章时用的文法 这种文法呢 是以当时人们的说话习惯为依据的 。后来秦朝以后的时代 人们说话的方式越来越变的和写文章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说话和写文章试用不同的语言 写文章一直沿用先秦时传下来的文言 说话却是一直在变 比如汉朝和秦朝的说话肯定差不多 唐朝和汉朝肯定差得远 我们现代人估计回到宋朝能听懂一点 五代以前怕就麻烦了 到清朝时 说话和现在就差不多了

写文章 却不一样 哪怕几千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还是基本能看懂 比如论语 战国策等等 因为几千年写文章的方式基本没变 所以文化得以保存

文言文有很多种 比如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 等等

但是很遗憾的说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 还有像三国演义 以及元朝的一些曲子词 还有清朝末期的很多小说之类以及近代的文章 因为更多的考虑的是面向群众 让普通人也能看懂 所以多数使用白话的 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是当时的白话文 红楼梦只是清朝时人们说话的语言 而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 去看一下《古文观止》就懂了 全部手写 不明白可以再问

急用分~(@^_^@)~

3. 寻一清代文言文
有明朝的行不,《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1]学。

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

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

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zhuì)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注释 [1]嗜:喜欢、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同意复词。

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

[29]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

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

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51]乃和:才得暖和。

乃,才。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

4. 关于清朝的半文言文小说
清朝的半文言文小说

1、《说岳全传》《杨家将》《隋唐英雄传》这几部古代小说很有意思。

2、《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这两部算是半白话小说,都写清朝官场腐败,但是写官场的都有些枯燥,《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有些情节倒是些有趣事

3、《镜花缘》情节倒是有趣..但是文言文比前面两部艰深许多。

清代文言小说对隐士的描写表现了明末清初的士人不愿与满洲贵族合作,顽强坚守士人的操守,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隐居方式,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决不妥协,虽然过的是隐居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家国之痛。他们的人格魅力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寿,永远激励着为正义事业奋斗的人们。

5. 清朝的历史(用文言文写)
清朝大事年表1583年,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称汗,国号曰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叛乱。同年,爆发了萨尔浒之战。

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 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

1635年,太宗皇太极废除女真族名,正式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开始,至1642年结束。

明将洪承畴降清。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吊死。

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清。1661年,郑成功据台湾反清。

同年,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1662年永历帝于昆明遇害。

1673年,康煕帝下令削藩,三藩之乱爆发,至1681年被平定。 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中华全境统一。

1685年至1686,清军于俄军两度雅克萨之战,清军大捷。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两国边界。

1690年1723年间,康煕帝屡征准噶尔、青海。平定新疆叛乱。

1712年,清 *** 宣布此年(康熙50年)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1723年,清 *** 宣布开豁乐户贱籍的,大批明朝永乐时代遭到迫害的建文忠臣女性后代得以从良。

1747年,乾隆帝开始征伐藏边回疆等地,自记「十全武功」。征伐直到1792年结束。

1760年,乾隆拟「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清朝人口达31150万。同年,乾隆帝开始宠信和珅,使清朝步入中衰。

1782 年,《四库全书》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 *** 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同年,英使马嘎尔尼来华,要求开放贸易被拒。 1796年,川陕白莲教起事,至1805年平定。

1813年,英使马嘎尔尼第二次来华亦无功。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清朝人口达38310万 1839年,林则徐于虎门销毁鸦片。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年)。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占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同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1851年,清咸丰元年,清朝人口达43610万。

同年,拜上帝会在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并颁《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4860)爆发。英法联军侵华。

同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渐趋败亡。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又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陷北京。

中英、中法、中我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驾崩。

11月1日,辛酉政变,慈禧太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同年,洋务运动(1861~1894年)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同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爆发, 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法占领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爆发。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同年,洋务运动宣告终结。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 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推动宣布“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又称“百日维新”。

1899年,义和团兴起,在山东各地杀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对全世界宣战。

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同年,兴中会惠州起义失败。

1901年,清 *** 和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新政。

1905年,清 *** 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同年,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6年,清 *** 宣布「预备立宪」。 1907至1908年,同盟会发动六次起事均失败。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宣统帝即位。1911年,4月黄花岗起事未成;5月清攻府宣布铁路国有,引起保路风潮;10月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统治被推翻。

清朝十二位皇帝简介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59年--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

终年68岁。 年代。

6. 先秦时候的文言文和清朝的文言文在语法上有不同吗
这个现象确实真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比如聊斋里的《狼》,确实比很多先秦时候的文言文还难懂。原因主要是文言文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字,文字就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如果古人打算创造一种文字来记录他们日常说的话,那古人一定创造出来的文字和语法一定和他们的日常说话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就不符合他们创造文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至少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就是人们日常说的大白话。

比如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回忆老师生前说过哪些话就记录下来,相当于《孔子日常讲话记录》。所以那时候的文言文只有某些词汇用法我们不熟悉,有些词语变化不大的甚至不用翻译。

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口语的日益演变,语言和文字逐渐偏离且越来越大,到了清代就完全变成了两回事。清代的口语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但文言文需要特别学习,受到封建文化压制,思想的禁锢以及科举八股文的登峰造极,导致出现了很多迂腐文人故意把文言文写的极其难懂不说人话。

特意选那些极其冷僻的词汇显示学问,比如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就是个例子,卖弄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人如果写文言文能通俗易懂吗?简单的说,先秦文言文就是当时的口语,没有必要刻意的写成书面语。后世文言文在口语文字相分离的情况下,是为了写书面语而写文言文,清代某些人就更是走到极端,这就是某些清代文言文极其难懂不说人话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