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然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问题一:畏尔弗然至什么意思 意思:很害怕,怕你不来。
音译:we are friends
这是网上的一个梗,全句为“大畏,畏尔弗然至”。
留学生David是个中国迷,千里迢迢来学考古,还总说些与某朝将士一同征战,热血沸腾的奇梦。这天抢救发掘的将军墓,墓志保存完好,末尾写有:大畏,畏尔弗然至。十分特殊。大家很迷惑,征战一生的将军,死亡降临的时候,在害怕什么?只有Daivd看着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满脸是泪。

问题二:非然也.”中的“弗”和“然”是什么意思 弗一般是不是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弗然也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啊

问题三:为什么弗若与?曰:非然也。中的若和然是什么意思 弗一般是不是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弗然也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啊

问题四: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利益而发生冲突

问题五:秦王弗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常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是什么 “你难道不知道如果你把我惹生气了会有什么下场吗!”
言外之意就是说要恐吓对方,假若我不高兴了,就可一轻而易举的把你连同你的国家一起消灭掉!
“天子之怒”是秦王威慑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用武力恐吓,用战争来威胁

问题六:商鞅第一次变法是在BC356还是BC359?依据是什么?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问题七:谁来说说战国时秦国商君卫鞅的官方死因以及生平 大秦帝国混合同人,CP不定,基本设定同大秦帝国,嬴疾基本同历史,秦国公子,嬴驷之弟,滑稽多智,战国名将。 一 废园 公子疾徐徐行过废园,秋天的蒿草长得正旺,袍袖衣角上被粘了一个个焦黄的小球,看着竟有些颓靡――他在离亭子十丈处停下脚步,将目所能及的小绒球一个个摘了下来,他摘得很慢却很细,略粗的手指里很快攥了一小把蒿草球儿。 “君上。”他远远叫道,看见国君嬴驷背着手站在六角亭侧的白杨树下――在先君孝公为数不多的血脉里,公子嬴疾与今日的国君嬴驷算是自 *** 好,两人年岁相近,也曾在一张床上打滚过,后来又一同接受公伯嬴虔的教习,被那坏脾气的大伯一路提着棍棒撵教过来的,自是感情深厚,嬴驷多年前远游离去,他还曾打滚撒泼了不短时间,然而自公父迎回嬴驷,这位大哥便自此深沉起来,公子疾私下里曾对他开玩笑说“果真是国君的坯子啊,脸都比人重了几层”,嬴驷回以一笑,却让他猛地心里冰凉起来,扑簌簌落了一地的冰渣子,自此再不敢与他玩笑,腹诽也都掖在心里――这种私下的腹诽在嬴驷以漂亮的手段杀灭商鞅震慑六国之后,彻底在他心里绝了迹。 “君上,”公子疾紧赶一步,气喘吁吁道,“君上,疾有事禀奏。” 嬴驷转过身来,脸上挂着让人琢磨不定的笑,公子疾无端觉得压力重重,却见国君大步过来,他正怔忪间,双臂已被托扶起来,却听一个略略干哑的声音道:“阿弟,你我之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说话。” 嬴疾被扶站起来,不动声色地抽开自己的手臂,国君嬴驷微微一笑无甚言语,转身走至六角亭坐下,也拉了嬴疾坐下,两人一时无话,公子疾盯着国君手里物事出神,那是一枚竹片,秦国人伐西岭之竹精心打磨制作,已经被摩挲地光滑无比,在国君粗砺指间反着油油的光,公子疾一时不知如何说起,难得竟忘着远方出了神,废园里荒草丛生,西风摧折下,在斜阳里分外凄凄。 “阿弟可记得此处是何地?”国君猛然的发问让公子疾打了个激灵,他抬头,却见身为国君的大哥依旧低着头把玩那竹片,脸上阴晴不定,看不出他的表情。 公子疾微吐了口气,答道:“疾自然记得,这是当日公伯教习我二人武艺的园子,想不到荒凉成这样。” 公子疾答话时眼望着废园,心境凄凉不假,但见国君提起当年事,又不知这一向心机深沉的国君意欲何为,心里早七七八八地乱想起来。 “当日公伯在这里曾告诉我一句话,这句话我那时尚还不懂,只为当日杀死的兔子伤心,后来我才明白,那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大道理。” “之前一直没怎么在意,自那日事起,我才想起那句话来,日日夜夜在心里翻滚默念,至今不敢忘记,疾想不想知道那是句什么话?” 公子疾望着渐渐有些激动的国君,默默点头,嬴驷一字一句道:“人有杀志,方得立身!” 他回头看嬴疾,眼里透出些微冷冽寒光,问道:“阿弟可要为那些罪囚求情?” 公子疾心里咯噔一声,,他今日来此,便是看见了诸府中清洗吵架妇孺哭嚎的惨相,他此时尚不足十七岁,心里难免软了些,便鼓足了劲入宫来求情,毕竟是同胞兄弟,虽然疏远不少,但心中自保留些许隐隐亲近,方自许了这旁人绝不敢做的差使。但此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国君一语点出,登时悚然,他还是低估了这位国君兄长的阴沉了,公子疾整整衣冠咬牙拜倒,伏在地上道:“请国君……赦了三族年老男丁。” 嬴驷忙伸手来拉,嘴里道:“五体投地,这般大礼,阿弟,你却让我如何受得?” 公子疾只固执地拜伏在地:“请哥哥允了疾的请求。” 嬴驷拉他不起,拽了他一臂在手中,跟着蹲下道:“你终于肯叫我一声哥哥拉。”这一句,语气却甚是轻快,公子疾微抬头去看,只来得及将他尚未藏起的一丝怜爱收进眼里,便顺着他的手被拉着跪坐起来。 嬴驷保持着低蹲的姿势在对面看着他,慢慢道:“阿弟,你这一声哥哥我等得急,然......>>

问题八:商鞅的一生及死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问题九:商鞅的师傅是谁? 李悝

问题十:商鞅是被谁杀的 商鞅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商鞅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