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灾害与防治

如题所述

生态灾害,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恶化或承受破坏后的各种继发灾害。

1.生态灾害按生态要素分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入侵等

1)水土流失:也称土壤侵蚀,是指陆地表层土壤被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侵蚀、剥蚀、冲蚀和搬运的现象及过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斜坡土地表层,土壤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贫瘠。土地资源失去原有的数量或功能。

图6-17 岩漠(http://www.tutwo.com)

2)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有人将城市也称为荒漠化。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组成物质的不同,荒漠化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4种类型(图6-17)。其中沙漠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土地沙漠化,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的过程,即非沙漠化土地变化成沙漠或沙地的自然过程。其结果是土地退化、生产力降低,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及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30°~50°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岩漠、砾漠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水土流失而引发,如在石灰岩斜坡地带过度开垦耕种,造成土壤沿斜坡面状流失,坡面大量灰岩出露。

3)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地区扩展到比较遥远的新的地区,后代不仅可以生存、繁殖,而且能够扩展区域,比乡土物种更能适应环境。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全球气候变暖则使许多携带病虫害的物种大大扩大了生态范围。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新形势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引发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成为威胁地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态退化按生态系统分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幼林增加、成林缩减、天然林遭到破坏、林业用地减少、林地生产力下降、森林结构劣化、森林生态功能削弱等方面。火灾是森林的大敌,人为因素和气候变暖变干使森林火灾发生的次数增多,成灾面积剧增,另外人类大量的砍伐,也使林地面积减少、蓄积量下降,林地退化加剧。

(2)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为植被稀少,产草量下降,毒、害、杂草滋生,鼠害加剧,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在引起草地退化的各种因素中,干旱的影响最大。

(3)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水是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水就没有湿地。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自然条件是气候趋干、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蒸发加速、蒸发量增大,是湿地水分减少而退化的间接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也将对沿海湿地产生重要影响。

3.生态灾害防治

生态灾害的防治包括监测预警和工程防治。

(1)生态灾害监测

生态灾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对生态灾害进行定量、长期、系统的监测,可及时掌握生态灾害的现状、变化动态及治理成效的信息,预测可能演变的趋势,为防治生态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好的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于1988年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立了农田、森林、草地、沙漠、沼泽、湖泊、海洋生态系统共36个野外定位观测站,以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域生态系统5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

(2)预警

预警是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比较准确的预估和评价,对具体生态灾害进行短期的、暂时的应对与对现在及未来将要发生的生态灾害进行主动的防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如快速预警,是在灾害预期发生前几个小时发生,向公众和紧急营救部门提供灾害发生地点、发生时段、发生强度等,便于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灾害损失。

(3)防治措施

根据生态灾害引发因素和成因机理,工程防治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

技术防治措施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草植被;改进农业耕作生产技术,提高抗水蚀、风蚀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