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也有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等。另外,建筑用陶大量出现瓦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筒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则成为板瓦。战国时期,砖瓦的制作水平有所提高,并饰有回纹、方格纹、太阳纹、山字纹、龙纹及凤纹等。暗纹陶始于春秋时期,是用尖端圆滑的工具,在半干的陶坯器壁上轻轻刻、压花纹,使陶器烧成后在适当的光线下纹样隐约可见。洛阳烧沟出土的战国陶豆、壶、鼎、盆上,大多施有暗纹装饰。纹样有弦纹、锯齿纹、山形纹、螺旋纹及S纹等,彩绘陶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区别在于彩绘陶则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色料附着性差,易于脱落。彩绘陶的造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生活器皿,纹样有几何纹(弦纹、三角纹、菱形纹、圆圈纹、方格纹、锯齿纹、三角纹等)、云纹、花瓣纹(柿蒂纹、卷草纹等)、鸟兽纹(凤、龙、铺首等)等。春秋时期的印纹陶器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常见的有瓮、坛、釜、瓿等,纹样有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回纹等。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已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的陶器,浙江萧山县、绍兴富盛两地生产规模最大。基本器形有坛、瓿、瓮、罐、钵、盂、壶等,大都胎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回纹、米筛纹、田字纹、水波纹、弦纹、圆珠纹、篦纹等。上海金山县戚家墩战国时期村落遗址、江西清江牛头山战国墓等都有印纹陶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