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神化诸葛亮

如题所述

一句话,为了小说写的精彩。

诸葛亮,在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有所出入。

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至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艺术描写与文学创造。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收两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排八阵;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赤壁火攻。是智慧的化身。

为了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需要,罗贯中不得不把别人草船借箭的故事安插到了诸葛亮头上,再虚构一个“七星坛诸葛祭风”,帮周瑜在三江口烧了曹军的战船,曹军因而大败。

曹睿贬了司马懿,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了,头脑一热,写了《出师表》,要去伐魏。可是,曹睿又复了司马懿的职,孔明因此慌了手脚,又因错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接着列柳城也失了。而司马懿竟然舍掉阳平关,直奔西城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士兵,怎能抵挡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在这里罗贯中让孔明演了一出“空城计”,司马懿被吓退,孔明转危为安。这个“空城计”乃是西晋郭冲“首创”,千年后的罗贯中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罗贯中岂非不知?只是为〈三国演义〉艺术再现与虚构的需要,暂借“空城计”。

将诸葛亮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使作品引人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1
不是罗贯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华夏民众的心理诉求,这得从十分复杂的历史大背景说起。
它有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三国演义》反说历史,它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鲁肃两个《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这不是缘于历史而缘于现实。当时,中原民众渴望一个"正统政权"并企图以此为根据展开反攻,最终赶走蒙古铁骑,一统河山。各种《三国评话》版本的得以出现,江南民众的百听不厌,都是为难以宣泄出来的万千思绪寻找寄托。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人摧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庭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诺的领袖人物,小皇帝只是个傀儡,左丞相文天祥原没有军事才干,且被俘身死;右丞相陈宜中在人品才具上可称道的并不多,他曾因与黄镛等上书攻击奸臣丁大全获得六君子美誉,然登入仕途之后,又因依附奸臣贾似道而声名狼藉。
当元朝大将伯颜迫近临安,他出面讲和未果时,不能担负道义责任的此公,竟置国家危亡不顾而逃回家乡。在南宋流亡政府灭亡前夕,身担宰辅重任的陈宜中,又一次放弃责任,逃往越南南部的占城。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在节节失败之中,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伟人,希望他能顶天立地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现实中既然没有,那就只能从梦幻中寻求,既然已经选中了蜀汉政权做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心目中唯一的人选。
第2个回答  2019-04-01
早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早就有许多的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了。 民间有许多说书的,唱戏的,把三国故事搬上了台。而诸葛亮也就就成了智慧的化身。 由于古人的对科学认识的局限性,把一个人的事迹说得神乎其神是很普遍的。 所以早在罗贯中之前,早就有人神化诸葛亮了,不但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都被神化过。 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只是将这些散在民间的话本、传说、故事等等用刘备诸葛亮这一条线给串了起来。 所以,罗贯中并没有神化诸葛亮,而是古代中国民间的神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01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段时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腐败不堪,百姓们就憧憬着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能够在这个时候挑起大梁,拯救国家。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也不会一直出现那种英雄人物。既然现实出现不了,那么就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恰好符合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所以罗贯中把诸葛亮给神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