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士后的年薪远远高于大学老师(刚入职)?

如题所述

博士后的工资水涨船高,我认为也跟近年来各地在打人才战,打到白热化有很大关系。

博士后作为35岁以下年轻人当中最有学识和学习能力的佼佼者,对每一个亟需人才、高校、研究所、创业创新基地等储备建设的城市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这个敏感的阶段,恰好是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黄金年龄,能吸引一个博士后就增加了一份科研有生力量,留住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庭。而每年全国毕业的博士(不到十万)和出入站的博士后(两万左右)的比例仍然屈指可数,一个城市即使把当年全国所有愿意进站的博士后都以20-30w的待遇纳入麾下也花不了几个钱,而带来的收益比这多多了。所以总的来看,博士后目前的待遇变好了,跟现阶段整个科研环境建设和全社会对年轻人才的愈发重视脱不开干系。

再来看大学青年教师的待遇情况,薪水低吗?对于一个拿到博士学位,工作了好几年的人来说,从整个社会上平均待遇来说确实不算高。我比对过我和我组里博士后的待遇水平,工资上来说确实差不多。多的可能是年终奖和课酬等(也就多几w)。

然而,我的看法与很多其他的回答相似,看待大学教师的待遇,不能仅仅观察它的薪水,还要观察这份工作带来的长期附加值,包括编制、工作稳定度、社会地位、其他潜在的福利等。最关键就是这份工作的稳定度和潜力,一个有编制的大学教师和一个三年就要出站未来还没着没落的博士后相比,吸引度不在一个数量级。

正是如此,大家还在挤破头要进高校当老师。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工资与博士后相当,但其他的附加值远大于博士后。But....现在入校要求实在不是随随便便能达到的,已经竞争到了变态的程度。。。因此,在国内选择做博士后or大学教师从来不是一个两选题。大部分做博后的人的心态基本上是暂时看无法做大学教师,找个薪水高、时间自由的博士后工作缓冲缓冲吧。

当然,这两份工作都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这点对于有小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太需要了。。。


一yang win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4
博士后年薪30万以上的招聘启事可以看到非常多,其中还有不少名校的,但是很少看到招大学老师有这么高的年薪,我认为主要还是以下几点:
1.有教职的大学老师稳定,博士后更像是给钱的打工仔!
因为博士后的年薪再不高点都压根招不到博士后,大部分博士毕业后都是想要去高校找稳定的教职,博士后更像是一种非升即走的岗位,别人也不可能一直跟你续聘,干满两个聘期如果留不下就要走了,一个聘期3年左右,这时候你想你多少岁了。很多学校对于青年教师都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你再去找教职不确定性太大了!武汉大学3+3聘用制裁掉了97%的博士后,你想一想!
这也是为什么博士后年薪30万以上比比皆是,大学老师刚入职肯定远远不及,但是基本上所有人都会选择有教职的大学老师的原因所在!
2.大学老师招收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学校对科研要求越来越高,博士后成为唯一选择!
由于博士学历的人群不断增多,高校的教职就那么多,这也导致高校教职竞争的激烈性,一些985大学甚至都不招收刚毕业的博士了(因为很少有博士能达到要求),想去985大学当老师必须做博士后才行!就连以前老师要求只是硕士的学校现在也要求博士了!
大学老师不能招太多,毕竟位置就那些,但是博士后可以招很多啊,所以很多名校开始招大量的博士后,刚开始工资给的不高结果都没人愿意来,后面不得不一步步提高工资吸引人,同时一些财大气粗的学校也是直接拉高了博士后的待遇要求,比如南方科技大学!
第2个回答  2020-05-14
题主说的现象其实就是近几年高校及科研机构招聘人才时会给博士后很高的待遇,至少比普通大学老师待遇要好得多。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合情合理,所谓学历高待遇肯定得高(虽然博士后不是学历,但给人感觉博士后就是比博士更厉害的人),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其中的大背景是各地各高校都在死命提升员工高学历人员的比例(因为这几年的评估中包括所谓一流学校一流学科评价机制之类,学历构成越来越重要),为了招博士招博士后,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有效的就是给钱,开出百万年薪的高校都不在少数。有人会觉得博士后肯定更厉害,其实不一定,近几年高薪招博士后更多不是为了科研(当然如果有那是最好)而是为了门面,所以牵涉到另一实际问题,就是这高待遇到底能维持多久。题主其实懂背后的东西,所以特意说明“刚入职”,说白了,高待遇招人就是拿来“招人”的,招来之后呢,待遇会变着花样降低,变着花样把人绑在那里,最后慢慢耗到跟普通老师差不了多少。当然,如果的确科研厉害,待遇肯定不会差。
第3个回答  2020-05-14
因为现在很多“博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资博后”了,叫法五花八门,但是统一一个特征就是:

没编制。

为什么博士后年薪(明面上)比普通老师高?

因为连这个都没有就真没人来了。

华工土交院前两年已经彻底没有师资博后了,往后博士进站统一按“特聘研究员”来安排。我恰好认识最后一个师资博后,当时交流是说转正前华工一年给20w,深大一年30w但是没聘上。两年考察期过后不管能不能转正,但是待遇转为讲师。我国大学正式编制如果我没记错的是事业编制,每个等级的编制都有对应的严格的工资标准的。只要有硬标准在,那么有编制的老师们的工资就不会太高。至于后面能不能从讲师升至副教授还得看个人造化。

很多孩子低估了编制带来的福利的分量,也低估了博士后年薪的水分。

博士后,尤其是特聘研究员们,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源于各类人才补贴和项目经费,由学校和院里掏的钱其实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考核任务特别重,基本上是合同期内非升即走,而且淘汰压力特别大,君不见前年武汉大学112个博后最后只有4人转正。很多还被坑了不止一个合同期。简直是血泪工厂。更可悲的是这种事情在现在985/211已经逐渐转为常态了。

青年教师只有转正了,拿到了编制,你才算真正在这个学校学院扎下根来,否则你永远只是学校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一把枪。很多所谓的“高待遇”都是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到一起来忽悠你的。更不要说你在知乎上随手都可以搜到老前辈们的血泪。什么血泪?就连这部分钱,学校也不是像企业那样痛痛快快的给你的,拖欠、不发论文不给那都是常有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正式有编制的老师身上,哪怕是刚入职讲师。

看看最近阅文霸王合同,其实很多高校特聘都跟这个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你卖身3年,卖身3年成不了大神那你就滚蛋,但是你即使走了,这三年的科研和项目你都带不走。这就是现在国内博后的生存情况。

而且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只有正式编制才有资格用学校的资质去接横向,特聘(我了解的范畴)是不允许的。那就意味着,你全部的收入都来源于当初签订的一纸合同。而这个时候你的小命基本上就是被捏在学院手里了。

总而言之,有条件的多跟前辈打听打听行情,不要看着一个纸面上的高薪就昏了头。到时候“非升即走”时留下的泪就是一头撞进去的时候脑袋里进的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14
发展。如果致力于搞学术,需要写论文发论文,评上副教授可以稍微喘口气,这时候学校不能开除你了。等评上教授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什么了。如果想走仕途,高校老师也是个不错的跳板,这需要自己会搞关系,多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找找那些能带着自己走仕途的、欣赏自己的人。一般大学老师会有机会到地方政府部门挂职副职,这是进入仕途的机会。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这也是一条路,不过这条路不容易,毕竟位置少,想当的人很多,这非常考验人的情商、资源和必要的学术能力。不过总体来看,高校老师辞职去政府部门的极少。如果以后想从事商业活动,高校老师也是个不错的平台。以我身边的例子为例,商学院的老师在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的不再少数,部分老师与外面的人合伙开公司,一些工科老师,特别是计算机学院老师,开公司的比例更大。一旦评上教授后,有的老师没了职称压力,就会考虑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继续做学术,有的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走仕途了。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各有各的追求,谁都不必谁的路更加高大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