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荆州取蜀立下大功的刘备麾下头号文臣在史书中只留下了什么话?

如题所述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以鹰派主将周瑜的死亡为关键点,孙权开始回到孙刘联盟的基础上推进江东事业。但之前周瑜描绘的美好图景已经把孙权撩拨得不要不要的,所以孙权仍然想趁此机会西去取蜀,当然,现在没了周瑜,他就不能抛开刘备单干了,何况他在周瑜死后已把长江北岸的南郡都给了刘备,现在想要绕过刘备取得益州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孙权特意派遣特使前往江陵,与刘备相约共同伐蜀,获得地盘后两家平分,如何?为了说动刘备,孙权在信中是苦口婆心:"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刘备很犹豫,现在孙刘联盟正在蜜月期,贸然翻脸不好,现在该怎么办,大家商量一下吧!

没想到在会议上大多数人同意与孙权联兵伐蜀,因为以刘备现在的实力,暂时还不足以取蜀,不如与孙权合作,则胜算更大;更有人提出,孙权不可能隔着南郡统治益州,所以到最后益州还是我们的,哇哈哈啊哇哈哈!

刘备觉得大家说得也有道理,正准备同意,一人大步流星出列,坚决反对与孙权共同伐蜀!

这位牛人是谁呢?不好意思,不是诸葛亮,不是庞统,不是马良,不是赵云,而是一位百分之九十的三国迷叫不出名字的人物,荆州主簿殷观,也就是荆州牧刘备手下负责文书起草的办公室主任。

殷观,字孔休,生卒年,不详,籍贯郡县,不详,他一生行事如何,也不详。事实上,他在历史上就留下了这一句话,这一个光彩耀人的时刻。

"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

殷观表示,咱要是跟着吴一起伐蜀,恐怕灭不了蜀反而会被吴所灭,那就大事去矣,假道伐虢的典故听过没有,这就是前车之鉴啊。当然,这孙刘联盟还是要维系的,所以干脆只在精神上表示支持伐蜀,但在实际上以各种理由推脱,那孙权必然不敢越过我们单独伐蜀。这样一来,吴蜀最后都得求着我们,进退皆在掌握,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啦,哇哈哈丫哇哈哈!

刘备听了殷观的意见,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让这位笔杆子代表自己写了一封信,反对伐蜀,并劝孙权也不要伐蜀:

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刘备方面的意思是,刘璋和张鲁其实不好对付,就算孙子吴起在世,都不一定办得成,你我就更不要想了。况且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别看他赤壁败了,其实仍盯着你们江东虎视眈眈呢,哪里会舍近求远跑去打益州?总之,如今曹操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其他人都可以算是盟军嘛,有什么矛盾,我们同盟内部和平解决,千万不要同室操戈,让曹操有隙可乘了。

孙权听了刘备这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气得火冒三丈:明明是我在维护同盟,才约你们一起伐蜀,你们居然好意思说我不顾同盟,好啊,那就不顾给你们看!于是命令奋威将军孙瑜率领一万多丹阳兵进驻夏口,并通知刘备让路,江东要单独拿下益州给你们看!

刘备当然不肯让路,早在周瑜死后,刘备获得南郡,就已经准备找机会摆脱孙刘联盟单干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对抗强大的曹操,自然需要孙刘合作,但攻取弱小的刘璋,则谁先下手谁为强,傻子才分你一杯羹!总之,好猎人会联合打虎,却从来都是单独逐鹿。所以,为了阻止孙权伐蜀,又不致双方公开翻脸,刘备又让殷观给孙权写了一封感人至深、满怀仁义、冠冕堂皇的书信: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

刘备说刘璋是我汉室兄弟,他如果得罪你们,我替他向你们道歉,如果你们不原谅他,我就要披发入山,归隐谢罪啦!

当然,这种骗三岁小孩的鬼话(不过纯真的刘璋在听说此事后,可能真的很感动),孙权是不会相信的。所以,号称要归隐山林的刘备在送出书信的同时,把襄阳太守关羽的水军南调到了江陵,把宜都太守张飞调到了长江三峡的咽喉秭归,又把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从南四郡北调到了南郡镇守,刘备则亲自驻扎公安,总之,刘备的大军几乎全部被调到了长江沿岸,四支部队,一字排开,布下重重防线,以阻止孙瑜进入。孙权一看没辙了,只好放弃取蜀的计划,让孙瑜退回了丹阳。

至此,刘备总算是在没有彻底撕破孙刘盟约的基础上,获得了吞并益州这个吃独食的机会。此番谋略,身在南四郡的诸葛亮并未多加参与,主要谋划者乃荆州主簿殷观,刘备因而将他破格提拔为荆州别驾。我们前面就说过,别驾是一州中最显耀的佐官,地位仅在荆州牧刘备之下。按汉制,每次州牧或刺史出巡,只有别驾才能别乘一车,因而得名。

事实上,当时在左将军领荆州牧刘备的手下文武体系中,武将以荡寇将军关羽为首,征虏将军张飞,中郎将诸葛亮、黄忠次之;文臣则以别驾殷观为首,治中庞统次之,其他糜竺孙乾伊籍马良陈震等人都只是从事而已。殷观如此见重于刘备,最后史书中却失其行事,这其中必有诸多秘辛,只可惜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