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帝王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1

中国古代汉语言的演变是个漫长的过程,历朝历代的官方语言更是由于政权的更迭,首都的变迁进行了多次的变化。

能够确定下来中国古代发音的是在商周时期,那时候被称之为“雅言”,就是官方认可并且一直推行的一种交流语言发音。商周时期基本还处于奴隶社会状态,能够用雅言说话交流的基本都是贵族阶层。

无论是诸侯国也好,地方大员也好,虽然他们在当地的俗语与雅言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旦进入了贵族阶层,雅言的说、听是并不可少的,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朝代更迭,官方语言上也有一定的变化,比如秦统一了全国后,推行过全国同音的政策,但是实在是由于国土范围太大,地方语言过多而作罢,但是依然把周王室沿袭的雅言作为官方语言进行朝会交流工具。

后世的汉、唐、宋等朝代由于定都的地方不同,他们在采用的官方语言上也有不同,汉推行“洛言、通语”;唐又在隋朝语言《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来作为官方的语言发音;宋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来推行语言发音。

从这个脉络来看,语言发音应该是一脉相传,只是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增减,但是从现代语言角度研究分析,每个朝代的更迭,官方的语言发音变化还是很大,只是由于朝廷官吏管理制度很强大,无论哪一种语言发音被确定下来,官员们基本都能学会并能够正常交流。

那么到了明清朝代,更是在语言上比前朝要求高得多,朝中科举考试不但是对文人们的文化水平的考试,更有对官方语言的要求,这种官方的语言发音被称为“官话”,一个立志仕途的学子,如果不会官话,他即使考试再好,在朝中的仕途也不会有多长远。

那么,皇帝们是如何面对天南海北的官员们与之沟通呢?

这个可能大家想多了,可以说,朝廷里有90%的官员是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的,更别说能与皇帝交流了,能与皇帝任意交谈的官员都是品级很高的重臣,这帮人都是官场老油条,怎么可能不会说官话呢,至于皇帝上朝的时候与大臣们的交流都是使用官话,没有哪个官员不会说、听官话而可以站在庙堂上见皇帝的。

晚清就出了一个例子,光绪皇帝要见梁启超,而梁启超是广东人,一个举人,他不会官话,而光绪皇帝肯定是不会说、听广东话的,结果两人见面是超级尴尬,互相说的话都听不懂,又没有翻译,着实无趣,据说这次会面还导致了光绪皇帝对梁启超的看法,对变化也不是那么坚决了。

综上分析来看,皇帝基本不会受到说地方方言的官员轰炸,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推行官方语言的传统,所以现在也积极推行全民说普通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