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老祖宗留给我我们许多俗语,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大概是说长辈在照顾小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给他们吃太多,也不要穿太多,要让小孩子在温饱和保暖上,能有感受到“饥”和“寒”的余地。

但中国民间俗语的深刻内涵,从来不止于其表面含义,在颜小二看来,“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深层含义可能是在暗示长辈懂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启发后人要有“隔岸观火”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俗语“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字面含义里的逻辑合理性

人的基本需求是“吃饱穿暖”,为何我们的老祖宗却告诉我们“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呢?同时,小孩身体本身就比成年人要弱,俗语中却告诫成年长辈也要懂得适度“饿”或“寒”一下孩子,这是不是不合理呢?其实先辈有先辈考虑。

结合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情况来说,工业文明以前,我国虽然也经历过几个朝代的盛世,但盛世是相对的,因为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古代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粮食和衣物都属于是比较珍贵的资源。

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于此,“溺爱”并不是今人才有的特殊情况,在物资匮乏的过去,也出现过长辈拉紧裤腰带过分“宠溺”孩子的情况。

因为在家族长辈的“过度保护”下,吃饱穿暖的小儿难以体会家里经济的实际情况,一旦需要他们自己独立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时候,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度会比较低,在勤俭持家方面也比较差,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

也就是说,颜小二不建议各位从“身体发育”等方面来理解“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内在含义,结合我们先辈的生活环境来理解这句话,可能更得其真意。

2、俗语中,先辈提倡的挫折教育

我国自古有句老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过度的棍棒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渐渐被人们认识,于此,传统的打压式教育开始遭到排斥和批评,提倡“寓教于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随着“寓教于乐”的声音越大,“宠溺”和“溺爱”也借着这样的势头“被正名化”,于此,出现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几乎没遭受什么挫折,继而孩子养成了“玻璃心”,被保护在长辈的羽翼下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当他们真正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显得太过“脆弱”和“无力”,过低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情绪失控的情况,甚至还会产生抑郁情绪、做出极端举动,比如因为家长的一句训斥、老师的一次管教就冲动轻生,这样的例子想必各位已经看过许多。

还有一类孩子则是在“欢乐”的环境中被骄纵坏了,性子坏了,以后的人生能有多美?答案不言而喻。此种意义来说,所谓“宠溺”,实则就是“捧杀”了。

同时,以“宠溺”为名的“捧杀”绝不是现代的特有现象,自古有之,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留下“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的俗语,期待这通俗易懂的俗语,可以帮助睿智的后人细细体会。

其实其中的“挫折教育”意味是很明显的,古人大抵是在告诉我们,孩童的成长之路,适当经历雨雪风霜对孩童是有好处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对自己、对世界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 继而将阳光大道越走越窄,这又是何必?

3、俗语给后人的启发:长辈之于晚辈,要有“隔岸观火”的智慧

每个人都是从晚辈成长过来的,每个人多少都受到过长辈的庇护,一个负责任的长辈,会承担起照顾、保护晚辈的职责,但是肩负照顾和保护的责任不等于把自己变成“照顾宝宝的保姆”,要看到晚辈从宝宝到少年的成长,长辈的责任不仅是帮助他们在生理上长大,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成材。

于此,在颜小二看来,所谓“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实则也是在启发人们,对于晚辈,无论内心有多宝贵他们,都要具备“隔岸观火”的理性与智慧,让他们适当自己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因为,适当的挫折不仅不会让后辈们在止步不前,反而会打磨他们,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质的成长,这是温室中的书本无法教会他们的宝贵的财富,而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阻碍后辈变得更强大的不是后辈的能力,而是前辈过度的“好心”,各位觉得呢?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0
告诉我们平时虽然要细心照顾小孩,但是不能过度,因为小孩子身体代谢快,消化功能热,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穿得越多越好。
第2个回答  2021-09-20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指要使小孩平安健壮,不要吃得过饱、穿得太多。孩子新陈代谢较快,加上他们活动量又大,身上产热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家长如果给他穿上较厚的衣服,他们身体就更难散热了。小孩子消化功能本身较弱,吃的多了不容易消化,对脾胃造成伤害。
第3个回答  2021-09-20
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对。中国父母普遍有个观念,就是喜欢告诉孩子,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为了你父母辛苦工作。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十分自卑内向。因为父母从小就让孩感觉到愧疚,孩子从心里觉得是因为自己家里才会这样。为人母为人父,既然选样了成为父母,就要担起照顾孩子,不让孩子是受饥和寒的责在。如果生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感受父母劳作的艰辛,那生育的意义是什么呢?
第4个回答  2021-09-21
告诉我们要想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暖,要让小孩子在温饱的基础上,能有感受到饥和寒的余地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