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孙子兵法作战篇主要思想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2、简述孙子兵法兵势篇主要思想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1、简述孙子兵法作战篇主要思想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2、简述孙子兵法兵势篇主要思想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3、简述孙子兵法九地篇主要思想及在管理上的应用

导 读 又称始计篇,因为首篇,又其他十二篇的篇名皆为两个字,故部分学者加入“始”字,一则此计为各篇顺序之首,二则此事为诸事时间之前,三则与其他十二篇在字数上交相辉映。 《孙子兵法》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兵者,诡道。其诡甚诡,知者自知,终其一生,未尝可获也。诡异诡,未常诡,道非道,其可道,死中有死,生中有生,非生死之变而变,知否?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也。(3) (1)兵:本义指兵器,武器等。《说文》:“兵, 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貌”。(斤,是短斧之类;廾为两手捧物之意。)《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 殳
[shū]、戟、酋矛、夷矛”。(殳: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此处由兵可引申为兵卒、军队、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场所,得其利者生,失其利者死。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 (3)不可不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尔雅·释估》:“察,审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一曰道,(2)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3)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5)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9)吾以此知胜负矣。 (1)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校:比较。 计:上古指筹码。《说文》 《说文解字》
:“计,筭[suàn]也。”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gǔ]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即需自五方面分析、比较及探索。 (2)道:道路。此处指政治开明。 (3)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同心协力。 (4)不畏危:曹操《孙子略解》注:“危者,危疑也。”俞樾[yuè]《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5)阴阳:指昼夜、睛晦[huì]等自然天象。时制:指季节更替。 (6)险易: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说文》:“险,阻难也”。死生:不可攻守进 退或可攻守进退(之地)。 (7)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8)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fān]帜、金鼓之制也。” 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9)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孙子略解》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天地孰得:曹操《孙子略解》注:“天时、地利。”李筌[quán]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五事)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七计)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1)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4) (1)将听吾计:“将”指将军。但一解释指孙子求吴王阖闾[hé lǘ] 吴王阖闾
之语。即:“如吴王听我计”。 但从全文观之,宜释为“将领”。 (2)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用我计必胜,我将留下;不用我计必败,我即离去。 (3)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孙子略解》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yáo]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注:另一种解释法,如若采纳我的建议,用(兵)一定会胜,我会留下(辅佐你);如若不采纳我的建议,用(兵)一定会败,我会离开。计较(小)利益来用以凭借,进而形成“势”,来帮助处理对外军事及外交。所谓势,就是把握利益来形成(敌我)力量对比上的优势。]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3)怒而挠之,卑而骄之,(4)佚而劳之,亲而离之。(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6) (1)诡道:诡诈之术。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 :“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3)实而备之:曹操《孙子略解》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孙子兵法
[1] (4)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亦可理解为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卑而骄之:敌人小心谨慎,则使敌人骄傲、松懈。 (5)佚:安逸。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6)不可先传:曹操《孙子略解》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1)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 (1)庙算 古代宗庙
:《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2)见:同“现”,呈现,显现。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小节 【本篇主题词】 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 孙子说 孙武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 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 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编辑本段作战篇
导读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shèng],(1)带甲十万,千里馈粮,(2)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3)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4) (1)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jiān]云:“驷,四马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 古代战车
革车千乘:革车,《札[zhá]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2)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3)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gāo]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4)举:可出发。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2)故兵闻拙[zhuō]速,未睹巧之久也。(3)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5)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6) (1)用战也胜:作战但求(速)胜。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久暴师:长期领军于外。暴同“曝”。 (2)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dài],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3)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拙速:直截了当,迅速解决。巧,工巧。久,拖延。李贽[zhì]《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wú]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4)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5)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 曹操
《孙子略解》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6)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孙子略解》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犯,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1)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4)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qǐ]秆[gǎn]一石[dàn],当吾二十石。(5) (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远途运输,耗尽财力、人力,使国家、百姓贫困。 (2)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diàn]。”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3)中原:泛指国内。 (4)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戟盾蔽槽:戟, 戟
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蔽橹[lǔ],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xī]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dùn]也。”丘牛大车:曹操《孙子略解》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5)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于敌国就地取粮。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孙子略解》注:“六解四斗为钟。”芑:梁、黍[shǔ]一类的农作物。秆:稻麦等植物的茎,同“箕”[jī],即豆秸[jiē]。《汉书·杨恽[yùn]传》:“种一顷[qǐng]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芑,豆秸也;秆,禾藁[gǎo]也。”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1)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jīng]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 故兵贵胜,不贵久。(3)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1)故杀敌者,怒也:激发对敌愤怒,故可杀敌。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孙子略解》注:“益己之强。”杜牧 杜牧
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3)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孙子略解》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jí]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4)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民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各种版本 1.竹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西夏文《孙子兵法》,藏于宁夏档案馆。 5.《太平御览》本。 6.《杜氏通典》本。 各翻译本 1782年法国耶稣会士 Jean Joseph Marie Amiot 最先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此书影响了拿破仑。《孙子兵法》现在有17种英文翻译本。 历代注释 曹操的《孙子略解》为《孙子兵法》最早的注释本。 欧阳修曰:“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所收的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魏武帝注孙子》。 近代中国有蒋百里,刘伯承,陶汉章,台湾的许诗玉、钮先钟、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钻研并有专作。

书籍目录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3]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撰有《孙子译注》一书,不但为《孙子兵法》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写了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本书即在郭化若《孙子译注》的基础上用红字加上了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辑出的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兵学之精华。书后附有《史记。孙子列传》,同时还附上郭化若《孙子译注》本的《前言》、《再版的话》。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