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的生活习性

如题所述

豆荚螟又称豆蛀虫、红虫、豆荚斑螟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它属于寡食性害虫,仅危害大豆、豇豆、 豌豆、绿豆、菜豆、扁豆等豆科植物。它以幼虫蛀食豆荚、花蕾和种子,造成瘪荚、空荚,并由于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豆荚螟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南方危害重于北方。

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东北2~3代,华南可达6~7代。豆荚螟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土表下结茧越冬,少数以蛹越冬。来年春天温度适合时破土羽化为成虫,成虫日间多栖息于豆株叶背,或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成虫将卵产于大豆的豆荚上,豆荚螟喜欢选择有茸毛的豆荚产卵。在没有豆荚时,也可产在大豆的其它部位。每个雌虫平均产卵88~100粒,产卵期平均4~5天。

豆荚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土壤湿度对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影响较大,当土壤水分饱和时,可使越冬幼虫全部死亡;在夏季和降水量有关,降水量大的年份,由于土壤含水量高,可导致幼虫和蛹窒息死亡;同样,灌溉也能影响幼虫和蛹的死亡率。温度是影响发育的最重要因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高低与完成一代所需要的天数成正相关。天敌也是制约该虫发生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寄生性天敌影响为主,据报道,寄生性天敌有40多种,主要是茧蜂科的种类;其次是白僵菌。

对豆荚螟的防治措施包括:(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卷叶和果荚,集中销毁;在花期和结荚期灌水。与非豆科作物轮作;深翻土地,使幼虫和蛹暴露在外,被天敌捕食。(2)生物防治: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667米2用1.5千克加细土4.5千克撒施。保护自然天敌,发挥控制作用。(3)化学防治:从花期开始,在幼虫卷叶前选用特效农地乐52.25%乳油800倍液,或1605乳油1500倍液,或敌杀死1000倍液倍液加40%氧化乐果500倍液,于早上8时以前,太阳未出之时,集中喷施,每7~10天防治1次,连续2~3次,效果较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
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