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和《汉宫秋》的异同?

如题所述

1、《梧桐雨》和《汉宫秋》的异:

《梧桐雨》侧重写强国之君激情压倒理智的过失与悲痛,唐明皇的重情任性不但造成了他和爱妃个人的悲苦,而且导致了国家的由盛而衰。

《汉宫秋》侧重写弱国之君的“不自由”— 他以及朝臣的懦弱无能,不仅造成了他的无奈与愤慈,而且也使大国之君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

2、《梧桐雨》和《汉宫秋》的同:

《梧桐雨》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扩展资料:

《汉宫秋》:

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但这个剧本所写的,并不符合史实。王昭君并没有自杀,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讽今。

《梧桐雨》:

《梧桐雨》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在剧中,白朴虽然也花费笔墨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缠绵悱侧的爱情,但更多则是借这出悲剧揭示人生变幻无常的深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宫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梧桐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3
  首先是主题接近,剧情相似;都是末本戏,写帝妃之情,在评判其失政误国时,又对其爱情寄予同情。

  其次是结构雷同,两折以前写欢情,第三折写离情,第四折写痛失之后的思念之情。

  最后,戏剧的气氛都是从欢到悲,由热烈而凄清,形成极大反差。悲剧的结局反映了剧作者共同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从微观看又存在许多差异,动与静,强化与淡化,如:

  写欢情:《汉宫秋》基本是静态的,主要写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梧桐雨》多方渲染,人物始终是处于动态的开放之势,表现欢情无限,爱情生活绚丽斑斓。

  写离情:灞陵桥边,汉元帝伫立凝望,且望且思,留连忘返,此为以静写动,以人物形体的静止反衬内心的波澜;马嵬坡前,唐明皇顿足捶胸,且哭且诉,痛不欲生,此为以动写动,以人物强烈的外部动作来强调其内心的剧烈震荡和悲伤。

  总的来说,对于失去妃子,汉元帝尚能从容自持,悲而不失态;唐明皇则不顾一切,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原因之一是汉元帝失昭君,实现了和番,消除了国家的忧患,安享其位,仍至高无上;唐明皇此时是权力、妃子、换了生活永远失去,非常绝望。

  纵观两剧写情,《汉宫秋》如溪如流,《梧桐雨》如瀑如涛。风格上都属于问彩排,但前者悲凉苍劲,意境淡远;后者激扬慷慨,色彩浓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3
《梧桐雨》全名《唐明 皇秋夜梧桐雨》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梧桐雨》与《汉宫秋》同写帝妃恋,锦堂风月,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悲情不堪。在艺术成就上,两者亦不相上下.分别为白朴与马致远的代表作。而这两个内容、形式与艺术手段等都有所相似的作品.能够各放异彩、余晖映千年.其各有千秋之处也与其共具光华之处一样耐人咀味。
《梧桐雨》与《汉宫秋》的更深内涵在政治与爱情之外.而与作者的个人情感有者息息相连的血脉关系。白朴和马致远作为元代的文人代表.他们同有彼时文人士子挣扎、沉重、失望与逃避.但他们各自的经历又有不同.因此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手法上也就有所异同 .
浅尝《梧桐雨》和《汉宫秋》个中滋味
吴毅媚 发布时间: 2009-6-29 21:50:00
驾头杂剧《梧桐雨》和《汉官秋》都取材于帝妃故事,传达个人的悲剧体验,而且都体现了注重悲情抒发的艺术旨趣,但二者仍有重要区别:

从描写向度看,《梧桐雨》侧重写强国之君激情压倒理智的过失与悲痛,唐明皇的重情任性不但造成了他和爱妃个人的悲苦,而且导致了国家的由盛而衰;《汉宫秋》侧重写弱国之君的“不自由”— 他以及朝臣的懦弱无能,不仅造成了他的无奈与愤慈,而且也使大国之君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

从风格上看,《梧桐雨》悲而艳,抒情性很强,对后世的文人剧作影响深远。(汉宫秋》悲而豪,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开启了哲理悲剧之先声。在此对这两部作品之异同进行探讨。

(一)《汉宫秋》和《梧桐雨》是元杂剧悲剧中代表性的作品,都属于浓郁感伤以悲怨为主的一类悲剧作品。以营造出令人鼻酸的悲剧意境取胜,属于一种静态的悲剧冲突。而且,突破了中国其它古典剧“先离后合,始困终亨”的团圆结局方式,以“一悲到底”好梦难成作结,发人深省。

首先 ,《汉宫秋》和《梧桐雨》两部悲剧是以悲情的抒发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色。元杂剧本身即以轻事重情为特色,作家描绘情感主体的主观感受,将人情而非世事作为文学的主旨,以抒情的酣畅淋漓而非意象的含蓄蕴藉作为意境创作的核心。《汉宫秋》和《梧桐雨》题材都选自比较熟悉的历史故事,情节事件本身已经淡化,个体生命被事件激发的心灵悸动成为剧作者的着眼点。借帝王和后妃的故事抒发哀怨、孤愤之情,都以感伤悲凄为主调。两剧都写失去爱妃之后的惆怅凄凉和孤寂。美人已去,宫殿凄冷,备觉孤单;秋雁哀鸣,秋雨淋漓,添凄助悲。相思之苦永远折磨着两个无奈的君王。

其次 ,突 破“团圆”模式,以“一悲到底”结局。团圆结尾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色之一,不管是后人报仇还是死后鬼魂复仇,都把灾难的产生看做一种道德现象,不免以善恶报应、天道循环的正义观念作为主题。《梧桐雨》和《汉宫秋》的一悲到底,脱离了团圆之趣的俗套,将审美品格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它脱离了惩恶扬善的道德阐释方式,抒发更浓烈的个人情感,更注重个人的体验,悲剧的中心是主人公情感所受的创伤,也是更为纯粹的文人悲剧。两部作品都以好梦不成作为结尾,现实的异化无法改变,遂用梦境来转移心中的悲哀。但是,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梦境也被打碎,其苦闷的情绪何其强烈和难以排遣。精神苦闷是元代士人的普遍心态。由于蒙古统治者对文化极端不重视,大量以儒为业的文士沦人社会最底层,“儒人不如人”,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身世的沉沦,功业幻梦的破灭,人格的扭曲和自我的失落,引起了深沉怅惘的历史忧患和现实苦思。

(二)《汉宫秋》和《梧桐雨》这两部虽都帝王和后妃故事为题材的悲剧,它们从悲剧蕴涵到悲剧风格都有差异。

就主题而言,《梧桐雨》是激情胜于理智的悲剧,高扬的是个人的感情;《汉宫秋》则是清醒的失意者的悲剧,是对社会人生悲观主义的领悟。《梧桐雨》取材于历史故事,有对历史的反思,但并非其主题思想。说是爱情悲剧,但确切地说是激情压倒理智的个人悲剧。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杨贵妃对唐明皇并不存在真挚纯洁的爱情,甚至和安禄山有私情。首先作者展现的悲剧图景是,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且把这种爱置于国家大事之上。由剧情可见,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唐明皇难以压抑的巨大激情。一旦激情超越理智,则会造成悲剧。《梧桐雨》的悲情主角唐明皇,作为一国之君,应以国家大事为重,但对杨妃的痴情使他丧失了理智。为得到杨妃,他不惜把已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变成自己的宠妃。为取得杨妃的欢心,他不听大臣苦谏,赐予罪人官职。不顾百姓苦难,千里送荔枝。马鬼坡下,当国家和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明皇处死了杨国忠。但他却为杨玉环辩白,辩白之中,又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数年恩爱”的感情。虽然迫于无奈赐死贵妃,但是对贵妃的爱却没有改变。唐玄宗巨大的激情正是其遭受不幸的原因。

对于《汉宫秋》的主题也论说纷纭,有爱情说、民族意识说、兴亡之感说。这几种说法都有些道理,综合来看,不管是汉元帝政治的失败还是爱情的得而复失,抑或是其中蕴涵的兴亡之感,都可归结于“失败”。帝王的不自由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失意心态和悲观情绪。《汉宫秋》是昭君出塞的悲剧。如果说《梧桐雨》有女色亡国的味道,那么《汉宫秋》则是国弱亡女。不同于杨贵妃,王昭君不仅对爱情坚贞不二,而且挺身而出救国于危难之中,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她退居永巷,“十年未得见君王”,琵琶声中传达出惆怅和哀怨;后来虽得元帝临幸,备受宠爱,可惜有命无运,不得已被迫和番。为捍卫爱情,遂投江而死。悲剧的产生,不仅在于毛延寿个人的叛国,更是国势微弱所致。不管是来自外在的匈奴的侵犯,还是汉朝的大臣的懦弱无能,都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历史现实,成为不可把握的一种外在的力量,这些都是昭君一个弱女子难以主宰的,她只能被动承受。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汉元帝同样是被动的。皇帝也沦为失败者,承担了只有贫民才有的失妻破家的悲剧,其中的失意情绪非常强烈。

作者对历史题材的裁剪也是为了表现这种悲剧观。作者改历史为汉弱番强的背景,使作品从开场到戏终,都处于一种无可奈何、无力扭转、被迫就范的悲哀基调之中,笼罩着浓厚的愁雾悲风。悲剧人物的命运只能随历史的变化而浮沉,即使贵为帝王,也难以主宰历史,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个人的过错。如果说《梧桐雨》是由于个人自身的过失造成悲剧,那么《汉宫秋》则是在历史面前个人的无奈,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因此,两部悲剧有很大的不同。同属于个人的悲剧体验,如果说《梧桐雨》是对个人感情的高扬和思考,是属于个人自主意志的表现,那么,《汉宫秋》的悲剧则更深广,是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悲观主义的领悟,具有了一定的哲理韵味。

悲剧是对人的关怀。《梧桐雨》和《汉宫秋》分别表现为对个体人的不同要求的关注。《梧桐雨》侧重对人的本身欲望的反思。从社会的结构来看,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皇帝的角色愈重要,身份地位愈高,其权力愈大,但其义务与责任也就越大。也就是说,社会对他的要求特别高,需要他压抑个人欲望的情况也比较多。面对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时,虽然唐明皇最终以溢死贵妃承担了道德责任,作品却仍然强调了对个人情感的重视,唐明皇身上巨大的激情就表明了作品对人的非理性一面的关注。而《汉宫秋》则是对更广阔的人生观:人生美好事物稍纵即逝,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无能为力;元帝位居九五之尊却身不由己,他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更难以掌握天下的命运。从而作品表现了对灰色人生的感叹,对无可奈何的生存情境的体会。

悲剧意蕴不同,表现出的审美风格就有一定的差异。两部作品“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峡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不知泪之所以。”

《梧桐雨 》以大喜到大悲的突变,极写悲痛之情。前两折情感以“喜”为主,七夕盟誓,情深意长;舞霓裳,热烈喜庆。而后气氛突转到大悲,第三折马鬼缀妃,明皇痛惜不已,却无可奈何。永远失去贵妃的悲痛折磨着他。今天的凄凉是由往日的欢会所栽排,昔日的骄奢淫逸造成如今的死别生离。盛极而衰,乐极哀来,唐明皇吞食自己种植的苦果。《汉宫秋》的感情则以悲愤为主。元帝的感情经历了欣喜— 忧愤— 悲哀的跌宕起伏和变换。初见昭君时的惊喜与两情相悦的欢乐是那么短暂,面对强番索要昭君的要求,满朝文武无一能出面应敌,只是一味地要求元帝忍痛割爱,答应使者的要求。面对群臣皆为了荣华富贵而谏议昭君出塞的提议,元帝发出“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的痛斥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控诉,饱含了元帝的无奈、不平和痛苦。

相对于《 梧桐雨》由浓艳而至冷落,《汉宫秋》则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悲哀的氛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姻缘那样浓艳的事,所以如果和《梧桐雨》相比,那么《汉宫秋)则是幽艳寂寞了。两剧都属悲壮,也有些差异。相对于《梧桐雨》中的失意和伤感,《汉宫秋》多了愤慈和不平。昭君投江,也使人想起屈子失去旧园的悲愤情绪。相对于《梧桐雨》之浓艳,而《汉秋宫》则多了些清幽。差别的产生首先和题材本身的内涵有关系。中国古代戏曲题材具有历代累积的特点,这些题材本身在流播过程中就附带有一定的内涵,它们在被运用时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这些烙印。李、杨情事常被视为安史之乱的根源,而且在处理其关系时,往往泼以污水,强调红颜祸水,故事带有浓厚的艳情色彩。而昭君出塞的故事则无此艳情,“汉妾辞宫”常被人用来抒发悲怨之情,更容易使人产生家国之痛的联想。故事来源不同,表达的情感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作者的人生态度也需考虑在内。如果说两部作品都是“借历史悲剧写人生迷惘,表现自古以来备受尊重、前程远大、自命不凡的中原儒生,在元代突然被打入备受歧视和践踏的社会底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感到的困惑、痛苦、绝望的情绪”。这种无依情绪带有时代的普遍性。“士不遇”是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他们的失意不是暂时的,也不是个别的,而是属于整个时代的。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so.com/z/q250431557.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1-03
名字不同
相似回答